APP下载

诗性影像与现实烛照

2021-08-04贺彩虹徐晨莹

电影评介 2021年8期
关键词:沂蒙乡土山东

贺彩虹 徐晨莹

相比于“鲁剧”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山东电影虽然曾经赢得过众多奖项,但还未能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其实,在中国电影史上,山东电影人曾经留下了不凡的开拓足迹,从1958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成立,到1986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建成,再到2012年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组建,加上近年来民营电影公司的兴起,山东电影也在一直找寻着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本文论及的电影以山东电影制片厂及山东民营电影企业出品的电影作品为主。在山东电影的作品库里,乡土叙事是一种主流元素,几乎渗透于每一部作品之中。笔者重点关注山东电影中以农村为主要核心意象或主要场域而创作的影片,分析其中的乡土情感、乡土文化、乡土经验与乡土反思等内涵。

山东电影大多数属于主旋律作品的范畴,商业意识淡薄,而其中又以乡村题材影片占比较重,如莱芜梆子戏曲电影《红柳绿柳》(1982)直接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期农民的粮食种植与副业生产等问题;《媳妇们的心事》(1984)表现计划生育政策刚刚出台时在农村推广的现实难度;《破土》(1987)通过一个村支部书记为村民办罐头厂的艰辛历程表现出在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艰难。同时,乡村题材又与其他题材相结合而伴生,涌现大量重要作品。如红色革命题材《沂蒙六姐妹》(2009),英烈题材《孔繁森》(1996),儿童题材《驴嘎上电视》(1996)、《上学路上》(2004)、《小小飞虎队》(2013),援藏题材《守望天湖》(2014)、《世界屋脊的歌声》(2013),支援四川灾区重建题材《北川重生》(2011),少数民族题材《益西卓玛》(2000)等。然而即使是在这些具有一定宣教意识的影片中,却凝结着浓浓的乡土意识、民间色彩和民俗风情,在对乡土文化的叙事中包含着眷恋与怀念的文化态度。

一、家国情怀与红色乡土

山东影视创作一向以宏阔的史实性、深厚的思想性和严肃庄重的现实主义风格见长,山东又拥有沂蒙山、台儿庄、微山湖等红色革命基地,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山东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厚重的革命历史,拍摄出《沂蒙六姐妹》《小小飞虎队》等极具山东特色的影片,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北京今典影业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王坪导演的影片《沂蒙六姐妹》于2009年上映,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生动诠释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最初形成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老区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女性。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成为沂蒙人民的精神财富。该片将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动人事迹熔炼成艺术化的人物形象,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磅礴大气的山区景观,以烟庄这个小村子为代表,深刻表现了沂蒙山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大爱之情。沂蒙山的姐妹们摊煎饼、做军鞋、收马草、抬担架、送物资,乃至跳入冰冷的河水里用身体架起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桥梁……一幕幕还原历史真实的感人场景催人泪下。正如导演王坪所说:“踏上沂蒙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强烈的气场,沂蒙山这块土地涌现过千千万万个‘红嫂,千千万万个‘沂蒙六姐妹。那些感人的事跡比比皆是,浓烈质朴的生活气息潮湿袭人。当我们走进华东烈士陵园,在那高高的烈士纪念塔下密密麻麻刻着几万烈士的姓名,面对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有良知的人内心无法不震颤。”[1]

二、民间情感与人性乡土

王伟、田川流在《山东电影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曾指出在山东电影中,“悲情化成为新的美学追求,道德伦理片中的英雄平民化、叙事悲情化和语态亲情化,使主旋律的道德宣扬与中国电影传统类型得以结合,取得了社会宣教和市场效益合一的目的。”[2]笔者认为有些影片虽然运用了悲情化的手段,却并非煽情,而是贴着人物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山东电影很多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人公大都有人物原型,因此,这份情感才更加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一)一心为民的大仁大爱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陈国星、王坪导演的影片《孔繁森》1996年上映,该片是为纪念1994年因意外而去世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而摄制的一部英模电影,但却并没有将人物完美化概念化,而是从人物情感入手,深情表现了孔繁森同志对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对人民却有无限的柔情,深入到群众真实的生活之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要,面对高寒地区人民的缺水少电温饱不足的艰辛生活,他数次流下热泪,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影片讲述了孔繁森在对待藏区人民与对待自己的妻子女儿两种不同感情的矛盾时,选择了用更多的精力照顾人民群众,而将对家人的感情深深埋在心底。在影片中,镜头跟随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走过了拉萨,走进了阿里这个神秘的雪域高原,这个土地上,留下了孔繁森同志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影片最后,在孔繁森同志的墓前,山川同悲,雪山垂泪,人民的好儿子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留下来的是他美好的品德,不朽的精神。

(二)朴素动人的爱情之痛

影片《沂蒙六姐妹》打破了惯常的红色革命影片的宏大叙事,以几位沂蒙姐妹的朴素情感作为影片的线索,其中郝家二媳妇月芬的情感最为动人。因为未婚夫上了战场,迎亲的当天她跟公鸡拜了堂,无怨无悔地跟着婆婆和嫂子忙着支前工作;因为回娘家去借军粮而错过了跟匆匆回家的丈夫见上一面的机会,在无尽的等待里憧憬着跟丈夫团聚的一天;跟姐妹们参加了担架队在枪林弹雨里磨砺成长,直到胜利归来的时候却发现家里已经变成了灵堂,未曾谋面的丈夫变成了一张烈士遗属光荣证,丈夫回家时带走的那件自己亲手绣制的荷包已被鲜血浸透。此时令人动容的不是战场上的硝烟和铿锵有力的誓言,而是月芬内心永远无法圆满的爱情,当影片注目于普通人的内心情感,其内在的冲击力是直抵人心的。

由山西电影制片厂和青岛华仁国际影视公司联合摄制,张鑫导演的影片《沂蒙小调》(2005)讲述了发生在和平时期沂蒙山区的一段爱情悲剧。来山村实习的大学生陈子健爱上了美丽质朴的女孩红叶,回城之后爷爷让子健出国,他给红叶写信说明了情况,信却被追求红叶而不得的村会计藏了起来。红叶怀孕后去找子健却被告知他已出国。万念俱灰的红叶跳河自杀,被救之后为了留住孩子而与养母家的儿子大山结婚,而返回来准备接她的子健远远看到了新婚的红叶,没有问明情况就转身离去。直到20多年之后再次回到沂蒙山,才知道红叶当年生女儿时失血过多而去世。虽然影片略有“为文造情”之感,但是善良单纯的沂蒙女孩痴心一片的等待也令人难忘。

(三)公私两难的亲情之伤

在山东电影中,由于追求宏大主题的需要,亲情往往是被牺牲或者忽视的情感,这既是一种戏剧冲突的设置手段,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比如《孔繁森》中孔繁森为了藏民和藏族儿童而忽略了对亲生儿女的关注,《沂蒙六姐妹》中两个儿子全部牺牲在前线而无法对年迈的老母尽孝。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出品,张新建、王坪导演的《破土》(1987)中支书哈哈为了建厂而动用自己家的土地,为此老父亲被气得中风晕倒,都没能阻止他办厂的决心。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东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孔笙导演的《北川重生》(2011)中李振河、孙学林都为了支援灾区重建,而舍下自己家乡的亲人。韩慧、宋更等当地干部则要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继续坚持工作。因公忘私,是这些人物身上共同的闪光点,内心矛盾的聚焦点,也是影片较为感人的戏剧点。这看起来似乎有些重复和俗套,但是在战争、重大灾难或险情面前,这些平凡人中的英雄所做出的选择本来就异乎寻常的一致。

而在另一方面,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虽不涉及到公私冲突,也会出现亲情的阻隔。如荣成如影若梦影视有限公司出品,殷玉洲编导的影片《沿海出发》(2018)中,刘守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闯荡在外,三年未回家,跟父亲在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情感上也走向疏远。爷爷跟父亲也有长期的隔膜,但是爷爷对孙子刘守闯却是相当理解和支持,当追上门来的孙媳妇说出自己怀孕,希望家里给他们在杭州买房的想法时,父母不知所措,爷爷却默默地下了炕,找出自己珍藏着的老伴在世时给未来孙媳妇纳好的鸳鸯鞋垫和自己的存折。老一代人对孙子的爱就是这样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在影片最后,三代人达成了和解,漫步在海滩上,然而其乐融融的场面还没持续多久,一个人落在后面的爷爺无声地栽倒下去,而前面的两代人还在继续向前走着,这个画面有着丰富的含义,一代又一代人就是这样进行着生命的延续。

还有一类影片是从民间的角度单纯表现亲情之醇厚,人性之淳朴。由莱州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和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高一功导演的影片《山东兄弟》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该片取材于莱州市夏邱镇沟刘家村沙进忠一家,45年不离不弃照顾高位截瘫弟弟的真实感人事迹。影片中的三位哥哥为了弟弟付出很多,影片用真诚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展现出四兄弟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展现了山东人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传统美德,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难能可贵的友情之美

《小小飞虎队》中大壮无意中接受了送情报的重要任务,邀请虎子和小银陪他一起去临城,然而又守住承诺,不吐露实情;而鬼子则对他们围追堵截,三人开始了一场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的送情报之旅。在遇到危险时,虎子想尽办法掩护大壮和小银脱身;在被鬼子抓捕后,为了避免鬼子杀死小银,大壮灵机一动编出一句假情报,骗了鬼子救了小银,虽然遭到不明真相的虎子和小银的鄙视和痛斥,仍然咬紧牙关;直到最后逃亡的生死关头,大壮担心自己再次被捕情报无法送出,才将情报教给了虎子和小银,三个孩子经过了一番生死考验,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影片从孩子的视角表现出童心的天真和情谊的可贵。

《沿海出发》中,刘守闯回家后跟父亲发生了矛盾,而女友又当父母面说出自己已经怀孕希望家里给他们买房子,刘守闯面临这种尴尬的局面非常心烦,夜里一个人来到海边,边喝酒边给昔日的朋友打电话让他们出来,两位朋友都说有事出不来。正当他伤心失望的时候,两位好友带着酒和菜来到了他的身边,那种多年深交的默契和不期而至的惊喜是不言而喻的,在深夜的海边,三个人坐在沙滩上,面朝大海,伴着涛声,唱起了儿时的家乡俚曲,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这一幕美好的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五)互帮互助的乡情之纯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马秉煜、肖锋导演的影片《驴嘎上电视》(1996)中,小主人公雨住跟自己家喂养的小毛驴之间的感情非常之深,这只小毛驴是当兽医的爸爸当年去给人家的毛驴接生,路上遭遇车祸去世,这户人家为表歉意把这头小毛驴送给雨住,雨住和爷爷平时从不肯让别人骑。直到有一天一个摄制组到了村子里,雨住与摄制组的小演员小海成了好朋友,为了满足朋友的好奇心,便教给小海骑毛驴。后来,剧组设计了日本鬼子杀死毛驴的情节,想要买下毛驴用真枪杀死它,雨住忍不住失声痛哭,一方面舍不得毛驴,另一方面又想要用小毛驴换钱给妈妈治病,他与毛驴之间的感情,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剧组决定捐钱给雨住妈妈治病,并且用麻醉取代了真正的射击,保住了小驴嘎。这里的情感表现真实而朴素,非常打动人心。

其实乡土叙事中最为动人的便是乡邻之间的互帮互助,乡民们面对外来人员的善良热情,这正是乡土世界最让人留恋的地方,也是山东影片着力表现的。当我们注目这些动人的人物个体,才能深刻感受到山东人淳朴无私的人性之美。

三、民俗景观与文化乡土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农村是民俗文化承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民俗与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山东电影中,出现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景观,而在这背后深蕴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色。

(一)藏族民俗与宗教文化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四季常青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谢飞导演的影片《益西卓玛》(2000)是一部藏族风情片,通过主人公益西卓玛一生的不凡遭遇与曲折的爱情经历表现出藏族地区的风云变幻与时代变迁,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浓浓的诗意色彩。影片除了语言上的原汁原味以外,还对西藏服饰、饮食、民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呈现。巍峨的布达拉宫、庄严的大昭寺、沧桑的转经筒、煌煌的酥油灯,色彩艳丽的壁画、虔诚跪拜的教众,导演用舒缓的节奏和抒情的镜头展现这一幕幕的场景。益西卓玛擅唱民歌,高亢入云的歌喉吟唱着仓央嘉措的情歌,优美的曲调伴随着恍若仙境的西藏风光,虽是情歌,但却让人听后心明神静,如离凡尘。影片中,刻印着仓央嘉措情诗的皮卷几次出现,既是她与桑秋喇嘛青梅竹马纯真情感的见证,也是她内心永远的寄托,直到她老年时期,桑秋喇嘛又给她带来了纸版印刷的仓央嘉措诗歌,也意味着藏族的文化瑰宝得到了传承。

(二)渔家民俗与海洋文化

《沿海出发》中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谷雨开海节,在主人公这一代已经变得遥远而陌生,即使在父辈那里也略显生疏,爷爷还想这次的开海节能让会摄影的孙子好好给拍摄一下,没想到爷爷没等到那一天就离世而去。影片最后,一改前半段的沉闷宁静,全景展现了荣成谷雨开海节的盛况。在龙王庙前的开海节,嘹亮的渔家号子,威风的石岛大鼓等荣成非遗民俗文化点燃了影片的华彩段落,充满沧桑的号子声里,仿佛让我们看到老一代的渔民并肩作战与风浪搏斗的场面。影片还第一次将胶辽官话(威海方言)搬上大银幕,带着海蛎子味的方言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也是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其中五奶奶为即将到来的谷雨节蒸了一大锅“石榴”(是一种胶东常见的枣饽饽),带着丰收的喜悦;院子里爷爷晒的鱼干,有着阳光的味道……而早已远离了这些乡土气息的主人公,最终选择带着五奶奶的半锅枣饽饽上路,也意味着在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

(三)传统民俗与时代发展

郑振满、陈春声在《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中提到:“民间的信仰和仪式常常相当稳定地保存着在其演变过程中所积淀的社会文化内容,更深刻地反映乡村社会的内在秩序。”[3]对民俗景观的呈现是对乡土社会内在秩序的挖掘,而很多传统民俗也具有其落后的一面,影片客观呈现这些民俗是对时代真实的一种展现。《沂蒙六姐妹》集中展现了山东饮食、服装、交通、居住等习俗,推磨磨面、摊煎饼、搓绳子、纳鞋底、做军鞋、推着小推车运送东西等场景既是逼真的日常细节呈现,也是当年极具符号化意义的革命行为。而其中的婚俗场景则集中展现了沂蒙女性的牺牲精神。二媳妇月芬结婚当天,丈夫已参军远走,嫂子就抓了一只大公鸡与月芬拜堂。现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行为在当年却是非常常见,这种落后的、不尊重女性的习俗因解放战争的存在而具有了其正当性,影片并没有用批判的视角去表现这种习俗,而是充分展现了其时代性,由此凸显沂蒙女性品格的伟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片也挖掘了乡土传统民俗中阻碍社会进步的一面。如《沂蒙六姐妹》中的童养媳,《上学路上》中的女孩年龄很小就要相亲,甚至成亲。这些陈规陋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被淘汰或者转化。影片在看似不经意地客观镜头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批判意味。

四、自然空间与人文乡土

诉诸于影像画面的影视对于自然物质空间表现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学界对于影视空间的研究多从农村与城市的空间对比来展开,对于山东电影来说,对于自然空间的选取和表现大有深意,每一种自然空间的背后都有其隐含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情思。

(一)美丽风光下的执着坚守

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联合拍摄,唐敬睿执导的影片《守望天湖》,剧本由山东援藏干部杨国莹、郭舜廷在援藏期间共同创作,影片讲述了一位从事水文工作的老站长和他同事们的平凡故事,反映他们坚持在雪域高原,坚守天湖水文站,默默奉献的不平凡人生经历。为了真实展现援藏工作者们的艰苦生活,《守望天湖》摄制组特意选择在海拔3600米的日喀则市、4800米的康马县冲巴雍措以及海拔4900米的昂仁县等多地选取和搭建实景,其中的主场景天湖即为康马县的冲巴雍措,澄清的湖水,苍茫的雪山,蓝蓝的天空上羊群一样的白云,影片为我们记录下动人心魄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同时也感动于主人公对单调艰辛的水文工作的苦心坚守。

《益西卓玛》对自然风光之美的表现更加突出。谢飞导演在访谈中谈到,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选的实景。“村里那个湖拍的是‘羊泽雍湖,这湖离拉萨100多公里,永远是那么翠绿碧蓝的,是一个雪山湖。”[4]影片中,益西卓玛在湖水中边洗头发边唱歌的场景,打动了跑骡帮的汉子加措,之后加措抢亲卓玛,两人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中追逐奔跑,如梦如幻的风光与浪漫的情感完美融合。当多年后益西卓玛要从自己的家乡去往康巴寻找丈夫时,在路上遇到桑秋,两人一路同行,沿途走过了很多的美景。影片用大量的远景镜头表现天地旷远、山川壮美、雪山肃穆、湖水澄澈,与天地自然相比,人在画面中非常渺小,表现出人应敬畏自然天地的思想主题。影片用连续的时空组接表现二人长途跋涉,穿牧场、过雪山,乘着牛皮船渡河,在风雪交加中前行……从黄叶飘飘的秋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季,短短5分钟让观众感受到岁月沧桑、人生无常。最后,桑秋在佛祖莲花生修行的地方停了下来,幽闭三年,孤身在高高的悬崖之上静修,清冷的山石,舞动的彩色经幡是他的伴侣,其献身于佛教的执着在那样的自然空间中更显真实与神圣。

(二)艰苦环境中的底层生存

除了前面所提及的影片之外,山东电影更多的注目于边远地区的艰苦环境,表现那种特殊环境中底层生存的艰辛与坚韧。

《驴嘎上电视》(1996)在黄土高原上取景拍摄,表现的是陕北乡村的艰苦生活,这里的环境荒凉而贫瘠,土墙、土屋、黄土地,触目皆是一片苍茫的黄褐色;莽莽苍苍千沟万壑的高原,是当地的孩子们难以走出的城堡,而摄制组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外面的信息,带来对未来的希望。影片越是展现那艰苦的自然环境,孩子们身上所迸发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就越是让人感觉难能可贵。由山东影视制作中心和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方刚亮导演的儿童影片《上学路上》(2004)讲述了一个叫王燕的小女孩自己挣学杂费的前后经过,表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西海固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水源奇缺。影片中用写实的长镜头表现了这里光秃秃的塬、峁、梁、壕,飞沙遍地的黄土路,村子里的人想要外出只能搭乘三轮车,王燕的妈妈想要给老师送点礼物让老师给孩子评特困生,送过去的竟然是一挑水,可见这里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极端。

(三)故乡风景里的诗意乡愁

影片《沿海出发》在威海荣成拍摄,大量的场景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碧海蓝天,蜿蜒曲折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美丽的大海成为这部影片的表现主体,而影片极具个人化色彩,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爷爷而拍摄完成的。在影片中,主人公刘守闯在离乡三年后回到家乡,因为婚事跟父亲闹了矛盾,来到爷爷居住的小院,这个小院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下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房顶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大门外就是涛声阵阵的大海;大门里却是一片绿意融融,那满院的绿色藤蔓,那门前挂着的通红辣椒,那绳子上闪着银光的一串串鱼干,还有墙上挂着的一顶旧草帽,都让人感到是那么的温暖、幸福、安静、美好。爷爷和守闯坐在门前的小藤椅上,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前景却是这一处美好的小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小院,是导演内心中不变的家园,才会在镜头中将其表现得如此干净美丽。这个充满梦幻的自然空间,蕴含着山东人对故乡的一片难解的深情,一份记忆中的乡愁。

五、现实主义的乡土反思

乡土电影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乡土文学,在乡土文学的世界里,一般认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启蒙批判,一种是理想诗意,在山东电影的乡土叙事中,前者的表达显然要更少一些,虽然也有表现艰苦恶劣条件的写实主义影片,但主题表达都是积极向上的,这跟山东电影的创作初衷相关,多数创作都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命题作文”;有一类则是带有某种诗意的眼光去回望乡村,将最美的理想寄寓其中。当然,也有一部分影片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的,是对乡土文明复杂性的揭示与反思。

影片《破土》上映于1987年,现在看来仍不失其批判性,在表现现代文明与乡土文明对峙的矛盾上,《破土》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其中对乡土文明中保守、愚昧的一面给予了较为犀利的批判。老一代人对于土地充满感情,但却又囿于土地的限制。建厂的烟囱正对着四叔的家,恰好四叔家的女儿离了婚,四叔就认为是烟囱对着自己家所导致,到施工现场撒泼打滚,不允许他们建厂;而最为可笑的是当厂子历尽辛终于建成,村子里不懂管理的人非闹着要当副厂长、车间主任,唯一懂技术的老右派刘文博说不过他们,只好辞职。如何处理这个尖锐的矛盾,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画面定格在支书的脸上,且用了半黑半白的对比画面,显现出他矛盾的内心和当时农村的现实。

由云南千溪影视有限公司、北京金榜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标准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曹保平导演的影片《光荣的愤怒》(2006)带有比较强烈的作者电影气质,用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去表现存在于边远乡村世界的黑恶势力,熊氏四兄弟称霸乡里,鱼肉百姓,支书叶光荣谋划杀熊计划,却惨遭失败。这部影片以前所未有的暗黑色调表现乡村世界的不安与疯狂。如卫素、宫浩宇所言:“乡村,那个以往歌唱中的希望的田野,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域,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罪恶的渊薮;以往那个指代纯净、善良、美好、恬静、纯粹简单的田园乌托邦被解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与法制,充斥着失序与混乱的蛮荒之地。”[5]不过,随着警察的到来,影片在黑色幽默的荒诞之后最终也迎来了光明的结局。

由淄博琉璃星空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联合出品,蔡成杰导演的《北方一片苍茫》(曾用名《小寡妇成仙记》)2018年上映,影片是对当下农村现实极端问题的综合性反映,表现的是人性的冷漠与残忍,金錢至上对乡土世界的冲击。影片犀利解剖乡村世态乱象的背后是对乡土社会深沉的爱,对底层民众深切的悲悯。

结语

山东电影在乡土叙事方面有着极强的自觉意识,也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其代表影片与其他地域的乡土电影有着相似的旨归,且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倾向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只是在新世纪以来,乡土电影在市场上逐渐式微,即使是以前的乡土电影大户——长春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等乡土影片的产出也日渐凋零,这是受市场的影响所导致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乡土电影已无路可走。近年来,从甘肃走出的导演李睿珺先后导演了“土地三部曲”,在对乡土的问题展现和诗性发展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来自河北的新人导演徐磊自编自导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一种荒诞的幽默感表现了乡土社会的日趋荒芜与老一代农民对道义与土地的坚守,这些影片与常见的乡土影片在表现形式有着较大的差别,更加个人化,平民化。虽然也是较小众的表达,但在业内却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山东电影在乡土叙事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今后的创作中,不应放弃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应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视野及类型化手段,发掘本土资源,潜入乡村细部,跟随时代步伐,坚持用现实主义之笔书写宏伟的乡土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坪.蒙山般的坚韧 沂水样的柔情——电影《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导演阐述[ J ].艺术评论,2010(03):

21-25.

[2]王伟,田川流.山东电影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01):107-111.

[3]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

[4]齐虹,张会军.谢飞谈《益西卓玛》[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04):73-77.

[5]卫素,宫浩宇.底层空间的整体构造与再生产——论当下乡土小说的电影改编[ 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5):

146-154.

猜你喜欢

沂蒙乡土山东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乡土中国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芬芳乡土行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