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逃的小说家

2021-08-04主持人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蒲松龄卡夫卡纪实

主持人:奥 格

汪曾祺先生曾称小说的结构为“苦心经营的随便”,这看似矛盾的语言实则融入其对于小说创作敏锐而辩证的理解。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不同于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非虚构文体,它发端于现实生活,却成就于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即不全困于理性控制的情感、欲望、幻想与预言。作家们将他们的所听、所见、所闻产生出所感,融入匠心工笔之中,用或接近纪实、或浪漫、或意识流、或魔幻荒诞的表现手法,以及蕴藏因果关系的情节设置,苦心经营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文学世界。

小说中构筑起的人物、环境与情节发展是独立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但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实的困顿与苦难,是小说创作永恒的母题;而小说创作又是一次从现实“出逃”的过程。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作家们的苦心经营,目的并不在于对既有现实的还原,而是以近乎真实、夸张甚至是荒诞无序的表达方式,从现实的苦难中超脱,在文学世界中寄以理想和希冀,抒发迷茫与忧思。

因此,在阅读理解具体的小说文本时,我们可以从出逃的小说世界出发,回归作者眼中的现实世界,以更宏观的视角,把握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本期的思辨阅读,让我们从课本中熟悉的小说文本入手,一起探索小说创作的动因,在联结作家的感性体验之中,品味小说世界的虚构与真实。

荒诞与虚幻的文学作品,是从真实世界较为彻底的一次“出逃”。小说家们渴望用极致、夸张的艺术表达,从现实苦难的迷茫与苦闷中逃逸。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作者,便是运用“人异化为物”的非常规构思,构建出人与物扭曲异化的文学世界,讽刺了20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极端物化的情感关系。而长期处于科举失意、封建社会压迫下的蒲松龄,将痛苦不幸的人生遭遇化作从现实超脱的勇气,借“神鬼人妖”之说,揭露了世相百态的诡谲荒谬,最终“集腋成裘”“成孤愤之作”,著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中国明清小说中的经典。

从卡夫卡与蒲松龄的作品中,我们能感知到中西方不同国度、不同语境、不同时代生活环境下小说创作的共同心境、共同艺术追求,以及不同的细节表达。下面的三篇文章将通过比较的方式,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向我们解读这两位文学大师笔下文学世界的构建动因,以及现实背景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相信通过阅读,你会对他们的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蒲松龄卡夫卡纪实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论卡夫卡作品的空间意识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