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2例体表心电图分析

2021-08-03吴浩吴敏厉剑杨芬芳周巧巧高洁谢玮

心电与循环 2021年4期
关键词:前庭心室比值

吴浩 吴敏 厉剑 杨芬芳 周巧巧 高洁 谢玮

头晕或眩晕是门急诊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占就诊患者的3.4%~4.4%[1]。眩晕患者应通过前庭、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检查进行评估,以进一步诊断。先前的研究表明[2],心律失常常见于眩晕患者,眩晕患者的位置变化也会导致血压和心律紊乱,这表明前庭和中央心血管调节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眩晕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更为关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眩晕发作时心电图的分析,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眩晕入院的门急诊患者142例,经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为BPPV[3]的患者82例作为BPPV组,其中男24例,女58例;年龄16~81(48.54±12.54)岁;有饮酒史35例,有吸烟史23例。另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5~77(46.98±10.61)岁;有饮酒史14例,有吸烟史10例。两组对象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排除标准:(1)贫血患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病史、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及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2)血红蛋白、血肌酐、电解质异常的患者;(3)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批准文号:2020-138-01),且经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2 h内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测定采用中国迈瑞8000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肌酐、钙、钠、钾测定采用美国贝克曼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2 心电图检查 采用日本光电ECG-2550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2 h内静息平卧状态下心电图,纸速25 mm/s,振幅为10 mm/mV。心电图诊断标准参考黄宛主编的《临床心电图学》(第6版),同时测量RR间期、QRS时间、QT间期和Tp-Te间期。QT间期的测量方法[4]:QRS波群开始点与T波下降支末端之间的时间,同时使用Bazett公式计算校正后的QTc间期[5]。Tp-Te间期的测量方法[6]:T波顶峰确定为T波的顶点,若T波呈现双峰时,则记录其最高峰为顶点;T波终点为T波降支与等电位线(基线)的交点,如果交点不清晰,则测量T波降支切线与基线的交点;但有U波时,则以T波与U波的交界最低点为准。测量时排除基线漂移、肌颤等干扰因素。所有测量均来自V5。所有分析诊断及测量均由心电图机自动测量加同一位医师人工校对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对象血红蛋白、肌酐、钙、钾、钠离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对象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BPPV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43.90%)高于对照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8,P<0.05)。其中,BPPV组ST-T变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对象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对象心电图各项参数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两组对象RR间期、QT间期、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PPV组QTc/QRS比值、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两组对象心电图各项参数比较

3 讨论

眩晕是患者自身或外物出现一种运动性幻觉,属于患者自身平衡感觉障碍,可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主要是由脑血管事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脑干占位性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主要由BPPV、梅尼尔病、前庭神经炎或迷路炎引起。BPPV是一种多病因的前庭周期性疾病,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0%左右[3]。本研究发现,BPPV组心电图异常率显著增高,且各类心电图改变中以ST-T变化最明显,分析原因主要为:(1)心率变化导致心肌耗氧增加,心脏处于高负荷状态引起心肌缺血。(2)前庭系统的感觉细胞在姿势改变期间的心血管调节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眩晕患者身体姿势的变化是通过中央通路传递的,这些通路又与中央心血管调节机制相互作用,以维持稳定的血压及姿势改变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研究表明,前庭系统功能异常时,中央调节机制会扭曲,导致心血管参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出现类似心血管原因的ST-T变化[2]。(3)既往未发现的ST-T变化。

在一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中,Tp-Te间期和Tp-Te/QT、QTc/QRS比值与室性复极异常和心律失常风险增加有关,例如长QT综合征、伴有心律失常的心肌梗死[7-8]。但目前有关BPPV患者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QTc/QRS比值的研究较少。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BPPV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心率和血压突然变化主要由于前庭系统的作用,前庭系统通过其与中央心脏调节中心的连接,在感应位置变化时引起心脏参数的变化。本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BPPV患者的Tp-Te间期更长,且Tp-Te/QT、QTc/QRS比值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参数与不同的心脏复极指标有关,QT间期主要取决于心室复极时间(T波时间);Tp-Te间期反映了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从心脏整体看,是整个心脏最早复极完毕到最晚复极完毕的时间间期,从组织结构看,是左心室壁心外膜下心室肌复极完毕到M细胞中层复极完毕的时间间期。Tp-Te间期在心电图上为T波顶点至终末的时间,是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大小的量化指标[9],代表了绝大部分心室肌复极以后小部分心室肌之间复极的离散度,由于此时已是心室复极晚期,绝大部分心室肌已恢复应激性,这时期TDR增加,形成折返环后,适时的兴奋便可以通过已经恢复应激性的传导途径传入折返环引起折返激动,造成室性心律失常[10]。Tp-Te间期较QT间期对心律失常更敏感,已有研究证明,心室肌复极的透壁离散度与折返性心律失常呈强相关[11]。Ozge等[12]研究发现,BPPV患者Tp-Te间期和Tp-Te/QTc比值均延长,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Ozge等研究对象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而血糖及血压的变化均会导致Tp-Te间期的变化[13-14]。另外,据Robyns等[15]报道,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ndex of cardio-electrophysiological balance,iCEB)(QTc/QRS比值)代表心脏复极除极的电平衡状态,该比值的增加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易感性有关,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的新型标志物,但目前国内对其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BPPV患者眩晕发作时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增高,且Tp-Te间期及Tp-Te/QT、QTc/QRS比值与正常人群差异显著,即使初诊未观察到心律失常,建议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随访检查,以了解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本研究系回顾性分析,样本量不大,且为单中心研究,结果分析不够全面,尚需多中心、多样本的临床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

猜你喜欢

前庭心室比值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
被忽视的“前庭觉”
前庭神经炎 不可忽视的眩晕病
也谈极值点偏移问题破解策略
控制心室率,有效疗房颤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