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画载体研究

2021-08-02郭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画框

郭梦

摘 要:传统模式下的油画作品,大多是在正方形、长方形等规则几何图案的亚麻布画框上绘就。随着时代发展,美术思潮不断创新,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画面表达方式,达到了比较好的视觉传达效果,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审美观感。文章主要着眼于油画画面与油画外框的有机结合、油画内框的多样性及油画个别载体的特殊性来阐述油画载体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油画载体;画框;美学价值

对于研究油画,除了去了解、感受、分析画面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外,笔者更愿意去研究画面的色彩、笔触等技巧。而抛去关乎画面本身的因素,在创作时,笔者首先会考虑到什么题材运用什么样式的画框,以及完成画面后该怎么样去装裱画面以使其变得更加浑然一体,成为一件独立而完整的作品。这应该是每一位画者都会琢磨的问题。需要在油画作品的内容和呈现载体之间做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一、油画外框与画面的巧妙融合

只有油画外框的装饰加上画面本身内容的呈现巧妙融合,一幅油画作品才能算得上是完整的。当然,画面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不用言说,它是决定作品品位和价值的关键性因素。那么直接对画面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是与之相配的外框。如若一幅好的画面因为画框选用不慎,难免落得一个画蛇添足的境地。从审美到实用的层面来看,油画外框的所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绘画圈里有一句戏说:“三分画,七分裱。”这句戏言的重点绝非在否认画面本身的品质,而是突出了外框对于整体作品的价值。画和框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一幅作品的完整度乃至艺术性,往往是在最后一步的配框和装裱,在某种特定氛围的环境或场合展出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事实上,欧洲画框很有传统,历史非常久远,大概从油画发源地的祭坛画开始。据相关美术史记载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做框师傅。

的确,外框已不再仅仅是油画作品中一个无关痛痒的小角色,它甚至可以作为与油画作品相提并论的艺术品来展示。油画外框逐渐地改变了以前与画面之间稍显木讷的共存关系,与此同时更加地明确了它的风格、材质、造型等艺术价值。油画外框摆脱了原先的界面束缚,它也可以是一件独立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国内,对于油画外框有研究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如研究“六胖子”油画技法的画家刘溢,他一反常规画家作好画之后,去费尽心思地挑选画框的被动状态,根据自己所需,自己动手设计,请别人专门制作与作品适配的外框。《钟馗嫁妹》是画家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内容表现的是“钟馗嫁妹”的美好传说,冲击性极强,表现出浓烈的东方情调。这幅油画作品的另一大看点在于其外框,木头材质,雕刻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花卉牡丹及龙凤等吉祥图案样式,其精致程度与美感丝毫不逊色于画家所描绘的“钟馗嫁妹”的美好故事,称得上画面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在画框的设计与制作上,应用了传统镂空镂刻的表现技巧,充分呈现出中国古代家具的刻雕风格,将东方文化美学元素和虚实相生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画面的表现以及画框的设计中,能够看出刘溢赋予了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钟馗嫁妹》这一幅油画作品的语言显示出画家对画框重要性的肯定,让人直观感受到艺术家对外框设计的慧眼与巧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框与画面同样承载着不同时代与不同画派的艺术精粹。从巴洛克到洛可可,再从巴比松到印象派的风格变迁,除了体现在一幅幅动人至深的画面中,更藏在一幅幅油画作品的外框里。以宗教、宫廷题材为主的巴洛克风格油画作品用的是具有强烈动感和多变、气势恢宏的画框;洛可可风格的神话传说题材的油画作品用的是韵律细腻、繁复典雅的画框;巴比松时期的油画画面大都细腻,具有奇异的微妙氛围,与之相应用的是或精雕细琢、瑰丽奇巧,或具有古朴质感的实木画框,也是从这个时期起,油画外框打开了自己样式繁多的新局面;到后来的印象派、后印象派时代油画作品的画框,除了奢华大气,更多的是通过曲线及细节带给人随性和浪漫的感受。

二、油画内框的多样性

常规的油画框尺寸给商家带来了不少的便捷,但对于很多画家来说,需要依据自己的创作情形或特定题材选择非常规尺寸。如用来装饰的传统油画作品大多配合教堂或其他建筑的穹顶、墙体的结构制作成圆形、椭圆形以及尖拱形等形状,部分教堂的祭坛画则做成三联画形式。现如今,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者大多舍弃了较为常规的内框规格,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随意定制形状与比例。有很多艺术家采用正方形的画框,也有把画面分割成中国画的条屏形式,还有的则把画面设计成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多边形等特殊形状。艺术家在构思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及画面内容呈现出来,首先需要考慮下需不需要借助特殊的内框。画者更应该参照自己创作的题材与想表现的感情构思合适的内框尺寸与形状,从而使作品获得预期的效果。

创作一幅静谧的风景画时,一件长而低的油画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想要表现激烈、动荡的画面时,则用高而狭的画框比较适宜。四平八稳的形状或画面对于画面张力的表现可能没有特别大的帮助。大同小异的画框,对于求创新的艺术品来说索然无味。变化、新奇、对比,也是人类的本能的欲望,所以,在画框运用上我们需要有变化。

《胜利的参孙》这幅油画作品由17世纪的油画家雷尼所创作,画面中胜利者的形象跃然于画布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仰望他。这不仅得力于画面本身的构图,画面内框的形式更是为整个作品氛围的烘托增色许多。画面内框上半部分的椭圆形正好包裹着胜利者的头部和竖起的手臂,内框下半部分是开阔的四边形,有利于画面开阔场景的描绘。如此形状的画框,巧妙地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胜利者的形象,给观者带来极强的震撼效果,似乎观者跟画面中的人同样地在享受着胜利带来的喜悦。

画框的运用并不像几何学上的数字是固定的、死板的,而是非常活泼的,是随着画面的题材而变化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将题材完善地强调出来的工具而已。

三、油画载体中一些美丽的例外

油画除了在传统的画框上创作的作品外,可以有形状各异的内框,装裱极尽繁复和巧妙的外框。在浩瀚如烟的美术史海洋里,也总会有那么几幅作品以其独特的出场方式深深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并俘获人们的心。而这个独特的方式并没有规律可循,或偶然天成,或艺术家灵光乍现,总之,有巧合的意味。正是因为没有规律可循,才显得弥足珍贵。

美国纽约女艺术家Alison Moritsugu,在树枝树桩的横截面描绘出回归自然的乡村景观,在掉落的树枝和废弃的树桩上进行创作,她这一系列的作品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入口。树木断面本身的裂痕以及粗糙的树皮好像在传递着这些美景慢慢地离我们而去的讯息。艺术家作为油画载体的残枝断木和诗意的田园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诉说着人与自然、环境彼此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这些树枝或树桩单独来看,自身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甚至可以说这一件件木桩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在自然物体上画自然风光,颇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的形式有变化、有生有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和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的同一性,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

样式主义的代表画家帕尔米贾尼诺的这幅名叫《自画像》(图1)的油画作品具有极其强烈的美学趣味性。画面的内容描摹的是画家自己端坐在镜子前的形态。古往今来,画自画像的油画大师繁多,如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以及闻名世界的后印象派大师文森特·凡·高的自画像作品都享有盛名,后继油画研究者更是不在少数。但是帕米尔贾尼诺的这幅自画像作品却平添了几分特别意味。我们从画面中可以看到,画家英俊年轻,给人的感觉随和亲切,着衣也十分精致讲究,整个画面沉浸在达·芬奇式的朦胧感里。人物手的形象又大又长,人物后面的背景墙面和窗户的变形好像不符合严谨的透视关系,但从视感来说,却十分合理,没有让人感觉到丝毫违和的地方。这是因为这幅作品真实记录了画家在凸透镜中反射出来的形象。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切,画家特地准备了类似凸透镜形状的凸透板,以此来使自己的创作更佳逼真形象,贴近现实。由此可见,画家在研究或创作作品时,从灵感的启迪到最终的效果呈现,对每一步都进行了深思熟虑与巧妙构思。画家的这幅作品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画面中凸透镜的视角和画框本身的凸出形态结合得极为精巧。

上述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所运用的载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众多璀璨的艺术作品里,这样的作品依然能够被看见,并且耐人寻味,不得不归功于画家们所选用的油画载体。

四、结语

油画作品的展现并不是只如我们想象的,运用娴熟的技巧将画面表现出来仅此而已这么简单,需要拥有精湛的绘画技巧是毋庸置疑的,但整个画面的传达需要艺术家在审美上的宏观把控,从构思画面内容到选择画面内框,再到最后外框装裱的审度。这需要一个画家具备全面的美术素养和综合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为帅.油画外框浅谈[J].美术大观,2014(8):38-39.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瑟斯顿.西方绘画基因[M].傅志强,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4]林斌.论绘画构图的原理及画框的作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1):129-132.

作者單位:

南通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画框
画肖像
墙壁上的风
挂画魔架
有趣的胶带画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