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1-08-02徐裕华

课外语文·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中语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等结合起来。要发掘劳动资源,丰富语文劳育素材。通过对学生进行耕读探索,引领高中语文劳育实践。通过多元整合跨界,促成高中语文劳育融通、融合。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劳动教育;生命生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0490(2021)18-020-02

【本文著录格式】徐裕华.劳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1,20(18):20-21.

课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通道,是学生成人的关键场所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等结合起来,从而将语文课程视角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劳动教育的教学建构,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自然,进而观照自然劳动风景,聆听劳动之音,切准劳动之脉,读懂未来生活、生产、生存所需要的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教育的教学建构是一种能适应学生生命生长的教学建构。

一、发掘劳动资源,丰富高中语文劳育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中语文劳动教育素材可以分为文化性的素材、活动性的素材以及技能性的素材。当下,很多学生对劳动有着一种偏见,认为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干的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劳动资源,发掘劳动教育素材,能助推学生对劳动形成科学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习近平语)的观念。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更要通过这一篇关于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篇章的学习,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对劳动实践的认识较为肤浅。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传承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如笔者借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袁隆平深入田间研究水稻的场景——“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样的真实的素材,破除了学生对科学院院士的距离感、神秘感。学生深刻认识到,院士要取得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亲力亲为、躬耕实践。这种实践,不一定是在科学实验室中展开,也可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展开。科学的成果、成就等,只有融入到伟大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才能产生生产力,产生一定的现实、社会效应。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鲜活的劳动教育,还能凸显人物的劳动精神、劳动品格。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袁隆平院士长期以来孜孜以求地对杂交水稻的深入研究、实践,通过自己的劳动作出了突出成就,他才能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而“在即将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仍然坚持在水稻试验田研究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这种基于真实素材的劳动教育,凸显了袁隆平院士的劳动精神。

劳动是一个人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而劳动成果,则是一个人劳动的对象化。真正的、好的劳动,应当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如同袁隆平院士一样,他的生命与他的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里,劳动不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而是人的生命的解放,是人的生命的舒展,劳动让人走向整全生命的发展。

二、助推耕读探索,引领高中语文劳育实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仅仅“坐而论道”,而必须引导学生“起而行道”。耕读实践,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劳动教育实践。“知行合一”是语文劳动教育最为基本的特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劳动实践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动机,创设实践机会,引领学生的劳育实践。实践,不仅能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同时劳动实践还能促进学生劳动认知的发展。

耕读实践聚焦着蕴含丰富的劳动潜质的学生,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为中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劳动场域,进而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多彩,进而为学生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缤纷的劳动舞台。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一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一些深度描写张秉贵工作品质的细节,通过对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深度开掘,帮助学生建立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深度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对张秉贵的“一抓准”“一口清”等技能不以为然。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在班级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一抓准”“一口清”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切实感受、体验到“一抓准”“一口清”等技能的不易。劳动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中的主人的距离,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耕读实践,能有效地加强语文课本学习、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学习、课外学习关联。耕读实践,在学生生活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搭建了桥梁,增强了学生对课文中的人、事描写的认同感。在高中语文耕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

劳动能锻炼人,能让一个人获得真正成长。语文教学要弘扬劳动精神,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习近平语)。有“耕”之“读”,必增其智;有“读”之“耕”,明心见性。将阅读与劳动实践结合,就能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砺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三、多元整合跨界,促成高中语文劳育融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劳动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课堂内外。通过多元跨界整合,促成学生语文劳育的融合。从语文学科视角来看,实施语文与劳动融合教育,要尊重“育”之规律,养成学生融合意识,提升学生行动能力,磨砺学生意志品质,在经世致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获得应有的实效。

所谓“劳动教育”是指“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智育”与“劳动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让“智力”和“劳动教育”相得益彰。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一篇课文,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畅谈工匠精神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在深入地研讨、交流之后,学生结合身边的劳模事例,总结、提炼出“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的劳动品质、工匠精神。比如“天眼之父”南仁东专注二三十年,带领团队铸就了“中国天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比如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守着清贫引领团队研发出青蒿素;比如港珠澳大桥的工匠们用智慧、劳动创造了新世界奇迹;等等。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让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奇迹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认识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工作需要工匠精神,学习、生活等都需要工匠精神。在语文劳动课程的整合中,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技能,不仅仅是一种“做”的技术,而更是一种创新性、创造性的实践。在语文课程与劳动课程的整合中,不仅积累学生的劳动经验,而且能增强学生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推动劳动教育回归初心、回归育人,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尽绵薄之力。

“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其中,缩短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经验、语文与实践的距离。让学生从劳动生活实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劳动生活经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立体、生动的语文学习中,不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且激活学生生命潜质,让学生获得劳动素养发展。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

[2]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王建民.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J].高教视野,2007(8).

作者簡介:徐裕华,女,1985年生,江苏海门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