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县域农业产业升级路径:以册亨糯米蕉产业为例

2021-08-02樊一麟欧阳川

贵州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链式农业产业糯米

樊一麟, 欧阳川, 李 颖

(1.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191; 2.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 100876; 3.册亨县人民政府, 贵州 册亨 552200;4.北京新盟风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引言

价值链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特[1]提出,其将价值创造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与产品的制造和分销直接相关,辅助活动帮助企业完成基本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对内后勤、对外后勤、营销、生产经营、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研发设计。这些相互关联作用但又差异化的活动,是企业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SVIOKLA等[2]提出虚拟价值链(Virtual Value Chain)认为,信息时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包括实体的市场场所和虚拟的市场空间。市场空间以信息作为核心资源、以互联网平台作为主要承载体,通过虚拟信息对实体价值链的映射,利用信息可快速复制、灵活和精准等特点,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此创造更优的价值绩效。随着社会经济、数字科技和全球化等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备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结合特点的产业价值链,是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升级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市场化农业的发展,将产业链理论应用于农业领域,产生了农业价值链(Agricultural Value Chain)理论,基于该理论进行农业产业升级,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3]。顾丽琴[4]提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联动性。农业产业价值链有纵向延伸模式、横向延伸模式和网络结构模式。当前,县域农业产业存在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双柠檬市场”“弱农户”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卖难价低等现象[5],制约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将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结合,有效指导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低效到高效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效率,构建具有更优价值创造能力和更低价值活动成本的产业价值链,可提升县域农业产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册亨县曾为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糯米蕉产业是其地方特色产业,并在当地实现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该县糯米蕉产业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分析其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提出产业链升级路径,以期为该县糯米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借鉴。

1 册亨糯米蕉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发展现状

册亨县(105°27′~106°12′E、24°38′~25°19′N)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端,地处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交汇的夹角地带,平均海拔500 m,年均气温18.0~19.2℃,年降雨量1 350~1 450 mm,无霜期320~340 d,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资源特别适宜发展糯米蕉产业。糯米蕉是当地对香蕉、大蕉、粉焦、本地芭蕉等的统称,为该县特色产业之一。当地种植糯米蕉历史悠久,主要以农户自发种植为主,面积零星分散,管理技术落后,加之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较缓慢。据《册亨县志》[6]记载,当地于1988年从福建引进天宝和吨地雷香蕉种苗2.1万株在岩架镇建苗圃繁育基地,1998年全县推广香蕉种植面积533.3 hm2;1999年芭(香)蕉种植面积860 hm2,产量2 194 t。2015年,岩架、双江等乡镇从广西引种示范成功后,该县香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以西贡蕉、威尼斯为主栽品种,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的岩架、双江、百口、八渡和巧马5个乡镇海拔375~700 m的地区。2016年以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初具规模,在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增加蕉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册亨县农民增产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1.1.1 种植面积 据册亨县农业农村局统计(下同),2016年前该县糯米蕉累计种植面积约667 hm2。2016年推广种植1 000 hm2,累计推广种植1 667 hm2。2017年推广种植1 667 hm2,累计推广种植3 333 hm2。2018年推广种植1 200 hm2,累计推广种植4 533 hm2。2019年推广种植1 000 hm2,累计推广种植5 533 hm2。2020规划种植1 333 hm2,累计推广种植6 667 hm2。从图1看出,2015—2020年糯米蕉推广种植面积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而累计种植面积呈持续上升趋势。

图1 2015—2020年册亨糯米蕉种植面积变化

1.1.2 产量 2016年前,全县糯米蕉累计挂果面积20 hm2,产量300 t;2016年,累计挂果面积200 hm2,产量4 500 t;2017年,累计挂果面积1 000 hm2,产量22 500 t。2018年,累计挂果面积1 667 hm2,产量37 500 t。2019年,预计挂果面积2 000 hm2,产量45 000 t。从图2看出,2016—2019 年,糯米蕉累计挂果面积和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累计挂果面积从2017年起大幅增加。

图2 2016—2019年册亨糯米蕉累计挂果面积和产量变化

1.1.3 产值 2016年前,糯米蕉产业产值为30万元。2016年,糯米蕉产品平均售价2元/kg,产值900万元;2017年,平均售价2.4元/kg,产值5 400万元。2018年,平均售价2.6元/kg,产值9 750万元;2019年,平均售价3元/kg,产值13 500万元。从图3看出,2016—2019年,糯米蕉产值呈持续增长趋势,且从2018年开始大幅增加。

图3 2016—2019年册亨糯米蕉产值变化

1.1.4 蕉农收入 2016年前,册亨糯米蕉种植覆盖蕉农500余户,户均收入600元;2016年,覆盖蕉农1200余户,户均收入7 000元以上;2017年,覆盖蕉农2 500余户,户均收入21 000元以上。2018年,覆盖蕉农3 400余户,户均收入28 000元以上;2019年,覆盖蕉农4 500余户,户均收入30 000元以上。从图4看出,2016—2019年,糯米蕉种植覆盖的蕉农数量及其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蕉农数量从2017年开始大幅增加。

图4 2016—2019年册亨糯米蕉产业覆盖农户数量及其收入变化

1.1.5 基地建设 为提高糯米蕉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地通过招商引进糯米蕉企业在双江镇建设香蕉示范基地,提升册亨香蕉产业种植规模。在生产经营上,以公司流转土地建立基地,种植大户租地种植,农户土地入股和自己种植等种植模式为主,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2019年提升改造糯米蕉低产林666.7 hm2,并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全省种植规模最大、标准程度最高的集中连片香蕉种植示范基地县,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为南北盘江糯米蕉产业省级示范园区。

1.1.6 品牌建设 2017年注册“册亨县南北盘江金爪蕉”和“册亨县南北盘江糯米蕉”2个商标品牌;2017年获无公害产地认证;2018年被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授予“中国糯米蕉之乡”、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地理标识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专家评审,全力打造“中国糯米蕉之乡”品牌,并抢抓东西部扶贫和中国联通帮扶等机遇,通过黔邮乡情、电商到村里、京东、网易考拉等线上平台销售糯米蕉。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品种杂乱,种植分散 册亨县香蕉栽培品种主要有西贡蕉、威廉斯、小米蕉、本地芭蕉等,种植密度为100~110株/667m2,单产1 000~1 500 kg/667m2,一般在15~16个月可采收。西贡蕉种植面积较大,占总面积的60%,小米蕉占20%,其余占20%。糯米蕉的主导品种依旧缺乏,多种品种共存的情况导致生产管理过程难度大,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差异大且相对低下,对糯米蕉的商品化影响较大。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糯米蕉的种植区域分散,同时存在种植配套基础设施差的情况,如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水利灌溉等不足。

1.2.2 缺乏品控体系和知名品牌 册亨糯米蕉经过近几年发展,具有“三品一标”的产品基础,但在化肥农药使用及管控,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生产及可追溯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质量安全的品控体系需要持续提升。册亨糯米蕉虽已经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但我国水果类区域品牌众多,相比巨峰葡萄、赣南脐橙、烟台苹果、库尔勒香梨等,册亨糯米蕉的品牌暂未在市场形成影响,直接影响糯米蕉的市场售价。

1.2.3 销售渠道不畅,销售方式单一 糯米蕉销售集中在田间地头,多由产地经纪人进行转介销售,与大宗采购商、大型商超、新零售等销售渠道的对接不畅通,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网络,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的覆盖面。

1.2.4 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链价值开发不足 册亨糯米蕉产业具备种植基地、分拣中心、加工厂等产业基础,但各产业环节相对孤立,相互融合度弱,产业链环节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产业链延伸不够。同时,市场销售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影响产业价值提升。另外,糯米蕉对运输要求较高,而册亨糯米蕉的季节性运输保障能力差。总体上,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环节的能力和协同,提高产业链价值。

1.2.5 科技支撑不够,标准化建设不足 册亨县糯米蕉种植管理粗放,近年才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生产管理技术并未全面完善,虽然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专家进行系统地指导和培训,但部分生产技术并不适用于山地种植,并且册亨县是偏远地区,蕉农接受新技术相对较慢。另外,糯米蕉虽有部分标准,但多种标准杂乱,且内容科学性和深度不足,指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2 册亨糯米蕉产业价值链重点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

2.1 种植环节

2.1.1 育苗基地 2018年在糯米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于双江镇打朋村建设占地2 hm2的糯米蕉育苗大棚,年育苗200万株以上,解决2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高洛街道办羊场村建设占地3.3 hm2的育苗智能温室大棚,年育苗300万株以上,解决5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在丫他镇者骂村建设占地2.3 hm2育苗大棚,年育苗200万株以上,解决2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为册亨县和周边县市糯米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苗木供应。

2.1.2 标准化种植基地 2019年投资2 100万元在岩架镇洛凡村和双江镇坝布村建设糯米蕉标准化种植基地186.7 hm2,解决60余人的长期就业和100余人的临时务工,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投资900万元在高洛街道办羊场村建设糯米蕉标准化种植基地54 hm2,解决30余人的长期就业和50余人的临时务工,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企业的示范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发展糯米蕉产业脱贫。

2.2 初加工环节

糯米蕉交易分拣中心位于岩架镇板弄村,占地面积29 332.25 m2,项目建设总投资2 750.84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厂房、冷藏室等,其基本功能包括收购交易、分级包装、冷链、物流停车、销售(电子商务)、质量控制(含检验检疫、溯源追溯系统)、展示中心、科研(建立实验室、化验室)、办公、生活配套设施等。日分拣包装、销售量可达350 t,覆盖“两江一河”(北盘江、南盘江、者楼河),惠及三县(册亨县、贞丰县、望谟县)群众,创造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装工人等就业岗位600个以上,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2.3 深加工环节

糯米蕉加工厂建设于岩架镇板弄村,占地总面积3.1 hm2,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加工生产流水线和冷藏库,其中加工生产线3条,分别是高温油炸、真空低温油炸、真空膨化,主要生产高温油炸香蕉片、香蕉粉、果蔬片等,可加工糯米蕉6 000 t/a。冷藏库建筑面积883.06 m2,可存储香蕉120 t。年产值5 000万元以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脱贫效益,每年可带动贫困群众长期就业50人以上,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2.4 经营销售环节

2.4.1 生产经营模式 册亨县按照“上规模、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依托南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糯米蕉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帮助农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务工等收益,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探索出绿色生态的产业扶贫新路。按照“6223”机制进行生产经营,即种管销实现六统一:统一组织规划,统一品种种苗,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病害防控,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品牌打造把握2个重点:始终坚持以品质提升管控为重点、始终注重品牌打造孵化为重点;着力打响2张名牌:打好绿色生态牌,打好热带精品水果特色牌;利益联结实现三方式:公司流转土地自行经营、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合作经营、组织农户自行种植经营。着力带领农户走出一条产业路、脱贫路、致富路,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已组建香蕉专业合作社38个,3 047户贫困户入股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香蕉1 066.7 hm2,实现2 240户8 960人脱贫。

2.4.2 电子商务 册亨县在东西部扶贫、中国联通帮扶的机遇下,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糯米蕉销售,通过黔邮乡情、电商到村里、京东、网易考拉等平台上线销售香蕉326万单。通过“黔邮乡情”电商平台,年销售糯米蕉3万余t,销售金额9 000万元,电商销售比常规销售单价增加2元/kg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城市,并将在北京、重庆、贵阳等地设销售网点,以进一步扩大销售量。

2.4.3 品牌建设 选优品种,通过多方考察、对比试种,确定独具特色的糯米蕉,并邀请中国热带农业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黔西南州农业部门技术专家对糯米蕉种植户全覆盖培训指导,不断提升种植管理水平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方式,坚持绿色生态理念,确保产品质量,提升品质。在此基础上,申报“册亨糯米蕉之乡”地理标识产品,注册“册亨县南北盘江金爪蕉”“册亨县南北盘江糯米蕉”品牌。

3 册亨糯米蕉产业升级路径

产业价值链的结构由产业链内各个企业的价值链整合而成,各企业的价值链由联结点衔接[7]。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农户、产业服务机构和组织等)的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相互依存,企业价值链是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增值,其前提是掌握关键的价值活动[8],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研究开发、供应、种植养殖、生长过程护理、采收、加工、仓储与物流、营销等主要环节(图5),围绕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建产业升级路径。

图5 农业产业价值链组成

3.1 增链式升级

增链式升级是围绕产业链的重点环节对产业链进行横向的升级拓展。供应环节,对不同种苗进行培育和筛选,寻找最优种质,从源头进行品质提升;种植环节,结合不同种苗进行相应的生长护理、采收等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糯米蕉品质;加工环节,通过分拣进行初步的分等分级,提高糯米蕉初级农产品的价值,同时,拓展多品类的糯米蕉深加工品,如糯米蕉片、糯米蕉粉、糯米蕉饮料等,进一步提升糯米蕉深加工产品的价值(图6)。

图6 糯米蕉产业链的增链式升级

3.2 延链式升级

延链式升级是对产业链进行纵向升级拓展,在现有产业链环节基础上,延展产业链环节的关键价值创造活动。重点通过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围绕产业链各环节的联盟体系进行产业价值链能力的升级。册亨县委县政府组织农业农村局、科研院所及企业成立标准建设联合体,于2019年10月共同编制糯米蕉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制定了册亨县糯米蕉产业“6-6333”标准化体系。结合糯米蕉产业的特点,将该标准化体系作为糯米蕉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基础,包括全产业链种植生产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检疫标准体系、产品包装标准体系、分等分级标准体系、分拣加工标准体系及仓储物流6大标准体系。各项标准体系再逐一细化,种植生产标准体系又细化出整地建园等6项标准、产品分等分级3项标准、检验检测检疫3项标准以及产品包装、分拣加工和仓储物流3项标准。以该标准体系为重点,通过产业的标准化将产业链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进行融合和联动(图7),在横向的增链式拓展的基础上,把产业链的研究开发、仓储物流、营销等环节进一步进行纵向拓展。在标准体系的牵引下,打造糯米蕉全产业链的“四个联盟”,分别是产地联盟、检测联盟、仓储物流联盟以及销地联盟。目前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基础成立册亨糯米蕉产地联盟,包括产业链上的3家大型龙头企业、15个规模合作社以及8个专业大户,共同执行“6-6333”糯米蕉产业标准体系,保证糯米蕉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恒定,同时将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延伸。

图7 糯米蕉产业链的延链式升级

3.3 强链式升级

强链式升级是在增链式和延链式基础上,构建网状结构的产业链,改变产业链的线性结构,聚合更多资源提升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册亨县政府已建设“册亨糯米蕉产业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数字科技为糯米蕉产业链各主体提供数字化互联互通的载体和工具,聚合全产业链要素资源,对糯米蕉产业“6-6333”标准体系进行信息化、结构化,并固化到平台数据库,形成糯米蕉标准化管理和应用系统,将产业标准贯穿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同时,全产业链各主体通过平台的一系列信息化工具完成糯米蕉的科学规范种植、分拣包装、加工及产销对接工作,逐步积累各环节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糯米蕉产业大数据,助力“6-6333”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糯米蕉精准科学种植、反向指导品控管理、提升市场精准对接能力、形成糯米蕉全产业链安全大数据及追溯大数据,将实体产业价值链和虚拟产业价值链结合。基于该平台(图8),通过糯米蕉种植生产、分拣包装、加工、产销对接、品控追溯等各环节业务及数据的贯通,构建糯米蕉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从源头的种苗培育、地头的基地建设、种植生产、分拣包装、加工和仓储物流的标准体系建设、产销对接的多渠道开发、专家团队的建设、文化旅游观光的宣传、就业的多元引入、扶贫的利益联结、全产业链要素的闭环管理各个方面助力糯米蕉产业升级,通过册亨糯米蕉产业一体化平台将糯米蕉产品交易的入口和出口进行统一,以服务大宗采购商的B2B模式对接全国的大型销地市场,做到“黔货出黔”,向品质要效果,向品牌要效益,形成绿色农业、农旅结合、品牌农业,助力一二三产融合,使册亨糯米蕉产业生态体系更具生命力。

图8 糯米蕉产业链的强链式升级

4 结语

近年来,册亨糯米蕉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种植面积、产量、产值、覆盖蕉农数量和蕉农收入水平均呈增长趋势,在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上也形成一定基础,但存在品种杂乱,种植分散、缺乏品控体系和知名品牌、销售渠道不畅,销售方式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链价值开发不足、科技支撑和标准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推进册亨糯米蕉产业升级,基于农业产业价值链理论,针对册亨糯米蕉产业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横向延展的增链式、纵向延展的延链式、网状拓展的强链式3种产业链升级路径,构建出更优的产业价值链条,促进形成更优的价值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探索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方法提供借鉴。

产业升级是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升[9]。从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农业产业升级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产业价值链受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影响,部分区域的农业企业不重视新型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仍采用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区域农业产业的价值水平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价值链和上、中、下游的关联度高,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是一种串行的链条结构,链条冗长导致供应链环节效率低下,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传递效率差,资金周转时间长。三是农业产业价值链中的高价值环节实力薄弱,受外部环境制约,农业产业中的经营主体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价值区域,经营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难以主动发展,对价值增值的贡献小。四是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数字化渗透率低,未充分利用数字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导致产业链条中的信息反馈路径长、效率低,不利于产业中各主体进行协同。虽然增链式、延链式和强链式的产业链升级路径可作为破解上述问题的方法借鉴,但考虑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农业产业特点等因素的差异会影响产业升级路径的效果,今后需持续跟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发展情况和产业自身的发展态势,研究不同产业升级路径和方法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探索适宜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实践。

猜你喜欢

链式农业产业糯米
艾草与糯米的相遇——青团
冬食糯米滋养温补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体育锻炼赋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家庭—医院链式管理在婴幼儿湿疹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缤纷糯米蛋
糯米和大米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张润清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