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植被配置调查及建议

2021-07-30冯颖贺小思易柏宁王艳丹刘莹刘小粉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6期

冯颖 贺小思 易柏宁 王艳丹 刘莹 刘小粉

摘 要 实地调查了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的植被种类、习性、科属等,分析大社镇植被组成及配置,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植被种类不丰富、植被季相变化单调、植被配置营造手法单一),提出有针对性的植被配置优化建议,推荐引入一些优良乡土树种:增加灌木类乡土植被应用,优化植被结构;选择季相分明的植被;增加优良乡土树种的种植密度。

关键词 峰峰矿区;大社镇;植被种类;植被配置;河北省邯郸市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6.007

邯郸市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工业城市,现有煤矿、铁矿、建筑材料矿等近500处矿区,既有大型的井工煤矿(井下挖掘),又有大型的露天煤矿,产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非常严重[1],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峰峰矿区。大社镇位于峰峰矿区的最北端,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峰峰矿区的重点开采地,在开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物,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2]。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3]。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防止整个矿区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调查了整个矿区的植被组成,提出植被配置优化建议,营造舒适的居民生活环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属邯郸市辖区之一。大社镇位于峰峰矿区北部,地处北纬36°20′~36°34′,东经114°3′~114°16′[4],西邻山间盆地,东临平原,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1 ℃,海拔264~275 m,年均降水量627 mm[5],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大社镇作为开采能源的老矿区,地下形成的空城占整个大社镇面积的50%左右。

2  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调查法、实地考查法调查和收集大社镇植被种类和数量,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植被种类及植被搭配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适合当地种植的植被种类,提出优化当地植被配置的建议。

3  调查结果

3.1  大社镇整体植被组成及配置

邯郸市大社镇地区所属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针叶阔叶混交林。对植被种类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大社镇植被共有13科17属22种。常绿乔木有4种,分别为龙柏(Sabina chinensis)、圆柏(Sabina chinensis)、雪松(Cedrus deodara)、桧柏(Sabina chinensis);常绿灌木2种,分别为剑麻(Agave sisalana)、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落叶乔木13种,分别为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河北杨(Populus×Hopei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垂柳(Salix babylonica)、榆树(Ulmus pumil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玉兰(Yulan magnolia)、泡桐(Paulownia)、白蜡(latycladus orientalis);落叶灌木3种,分别为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月季(Rosa chinensis)。由表1、表2可知,大社镇植被数量稀少,整体植物种类较少,缺乏季相变化。

3.2  中心公园植被组成及配置

中心公园是大社镇唯一的观赏性公园,经调查发现,中心公园的植被种类共有11科11属13种,其中落叶乔木有8种,分别为悬铃木、加拿大杨、臭椿、河北杨、国槐、玉兰、泡桐、白蜡;常绿乔木有3种,分别为龙柏、圆柏、雪松;常绿灌木有2种,分别为剑麻、大叶黄杨。由表3、表4可知,大社镇中心公园植被密度较大,种类较丰富,但是缺乏管理,地被裸露,植被层次不突出。

3.3  街头绿地植被组成及配置

街头绿地毗邻汽车站,商铺林立,空间开阔,人流量大。街头绿地应用自然式园林的形式,设置景观亭供来往行人短暂休息。贯穿街头绿地的植被共有9科10属11种,其中落叶乔木有10种,分别为悬铃木、臭椿、国槐、龙爪槐、垂柳、榆树、合欢、玉兰、泡桐、白蜡;常绿乔木有1种,为桧柏。由表5、表6可知,街头绿地植物严重缺乏地被植物、落叶灌木和常绿乔木。

4  植被配置问题及植被优化建议

4.1  植被配置问题

4.1.1  植被种类不丰富

大社镇植被种类较少,色调单一,种植不规则且混乱。乔木、灌木及地表植被比例失调,无法形成良好的植被层次和季相变化。

4.1.2  植被季相变化单调

在我国北方的城市中,植被的季相变化明显。春夏两季,植被颜色多样,可以营造丰富的观赏层次;冬季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管理者缺乏对矿区植被特点的挖掘和建设,使地表植被大多裸漏在外,植被层次相对单一。

4.1.3  植被配置营造手法单一

调查发现,大社镇环境污染严重,致使植被生长不良,病虫害发生较严重。道路绿化中,种植的植被较为单一,植被冠幅较小,没有达到良好的遮荫效果。而且,植被配置没有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植被形态单一,群落多样性不足。

4.2  植被優化建议

4.2.1  增加灌木类乡土植被应用,优化植被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大社镇植被种类单一,没有实现乔木、灌木、地被的适当比例,应扩大灌木乡土树种的种植面积,合理增加灌木景观。尊重植被生态特性,因地制宜配置[6]。在矿区植被配置中,为使空间利用最优化,突显矿区植被的层次,适量引入藤本植物,合理搭配乔、灌、藤、地被植物,打造层次丰富的绿色空间[7],使灌木和藤本植物更好地结合,形成良好的观赏效果。

4.2.2  选择季相分明的植被

在植被配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随着季节的变化,植被的颜色也会有所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并利用植被之间的互补作用来合理选择植被色系搭配[8]。既要遵守科学性,又要注重艺术性,必须科学选择植物种类,注意植被景观的季节性,把四季变化的植被搭配在一起[9]。

4.2.3  增加优良乡土树种的种植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是指一种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演替后,在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高度生态适用性的植物区系总称[10]。在矿区植物优化配置中,乡土树种是植被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增加乡土树种的种植密度,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然而乡土树种缺乏多样性,风格上不够突出,矿区植被特色不够明显,需充分了解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乡土植物种类,种植优良的乡土树种,丰富矿区优良树种的观赏层次。

推荐引入植被种类22种,其中常绿乔木3种,分别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落叶乔木5种,分别为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紫叶李(Prunus ceraisifer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落叶灌木3种,分别为木槿(Hibiscus syriacu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丁香(Syringa oblata);地被植物9种,分别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三七景天(Sedum aizoom)、德国景天(Sedum hybridum)、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鸢尾(Iris tectorum)、玉簪(Hosta plantaginea)、早熟禾(Poa annua)、高羊茅(Festuca elata);藤本植物2种,分别为凌霄花(Campsis grandiflora)、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见表7、表8)。

5  结语

本文对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的植被种类、植被配置及植被生长习性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了大社镇植被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植被配置优化的建议,以期为其他煤矿地区的植被配置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党伟.矿区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J].现代园艺,2015(2):75.

[2] 王艺芳.基于生态修复的山西省汾西新柳煤矿植物景观规划[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 王琪.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企业,2016(4):56-57.

[4] 王彤.邯郸市峰峰矿区城矿乡居住空间重构探讨[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 温昕承昊,贺学礼,任颖,等.河北峰峰矿区植物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41(6):44-51.

[6] 吕军.从乡村旅游开发视角分析生态乡村建设规划中景观植物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7(5):171-173.

[7] 唐大伟,胡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保护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15):128-129,148.

[8] 肖泽晴.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91.

[9] 张荟.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设计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8(2):67.

[10] 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設[J].中国园林,2003(7):63-65.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