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妈妈的女儿

2021-07-30王祥奎

雪莲 2021年7期
关键词:玉树三江中学

【作者简介】王祥奎,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青海省花儿研究会理事,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青海日报》《人民政协》《青海湖》《雪莲》等报刊。

1

2010年4月14日,7.1级地震的魔爪,撕碎了玉树的美丽和梦幻。玉树的天空弥漫着尘埃,巴塘草原发出沉沉的哀鸣,通天河开始呜咽哭泣……

時隔8年,在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一个叫久美曲忠的失去左胳膊的藏族女孩,站在窗明几净的楼道里,眺望着漂亮的校园,若有所思。8年前的那场灾难始终挥之不去——

那次地震,犹如梦魇一般,昼夜折磨着她。那段日子里,白天,她在病榻上看着自己截去的手臂,犹如处在无底深渊之中。夜晚,她对着天花板,以泪洗面。地震带给她的伤痛如刀绞般难受……

2014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久美曲忠来到了三江源民族中学,在老师和同学们亲人般的关怀下,在第一学期就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并于2015年成为团省委组织的先进青年优秀事迹报告团成员……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藏族孩子,是党给了我们藏族人民好的生活,是党给了我在三江源民族中学上学的机会,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温暖,给了像我一样的藏族孩子第二次生命。”在采访中,她,圆圆脸,浓眉大眼,说话直爽,满脸都是微笑的阳光形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起三江源民族中学,来自玉树州囊谦县的卓玛措毛满含幸福的泪水。

“如果没有三江源民族中学,我现在就是一个放羊娃……”8年前,原本生活拮据的家庭,由于地震,牛羊死伤过半,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得已,她只好走上了放羊的人生之路。

7月,从小伙伴的口中得知省城有一所专门收藏族孩子的学校,她一口气跑到30公里外阿爸干活的地方,告诉阿爸想去上学的心愿。只见阿爸沉默了许久,疼惜地对爱女说道,措毛,你去念书吧,家里有我……

由于年龄偏大,她被挡在了学校门外。沮丧的措毛背着行李走出了校门,谁知在校门口遇到一个中年男子,得知措毛的境况后,热情地领着措毛来到报名处,并对报名老师说,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我们不能让求学的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即使她现在20岁,上完3年初中,如果她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会用汉语流畅地和其他人交流,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我们不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情吗!

8年之后,卓玛措毛才知道好心人就是当年担任青海省教育厅厅长的王予波。

……

“我们要把草原的学校建在城市,一定让远在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孩子来到西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导的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在此大背景下,兴建一所借助省会城市政治、文化、经济转型的区域优势和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的民族中学势在必行。于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教育厅厅长王予波的奔波下,三江源民族中学于2008年开始谋划,2009年成立三江源民族中学筹备办公室……

而2010年4月的那场玉树灾难,加速了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建设步伐。为了让失去家园的玉树孩子不再流泪,同年6月,在省委省政府及玉树、果洛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江源民族中学面向全国招聘了62名教师,7月,启动招生。当时,三江源民族中学租用西宁市第一职业学校的部分校舍,拉开了“边建设、边办学”的序幕,并在无任何办公设备、无一桌一椅的状况下,搭起了临时木工桌,迎来了来自雪域高原的第一批600余名学生(421名是玉树地震后的灾后安置学生)。

之后的岁月里,学校搬到青海工业学校,再到现在的生物园区。8年的筹建历程,充满难以预料的艰辛……

说起筹建的艰辛来,筹建办的同志们心中有着厚厚的一本账。据学校老师透露,开工初,为解决工地的临时用水问题,需要穿越宁张公路铺设管道。但宁张公路是交通要道,过往车辆甚多,而且大多为大型货车,如铺设管道,势必造成车辆拥堵。为了此项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筹建办公室和施工单位优化方案,且决定在夜间施工。

孰料施工当晚下起了瓢泼大雨。为了确保过往车辆的通行和工人的安全,筹建人员全体出动,冒着大雨疏导交通。终于,在天亮之时,施工顺利结束。此时大家已成为一个个狼狈不堪的落汤鸡,但施工的顺利,让大家喜在心头,乐在脸上……

采访中,步入花甲之年的李清生校长谈及艰辛的历程,声音几乎哽咽——

“爷爷,我已经好长时间没见到您了,您去哪里了?”8年前暑假的一个深夜,奔波了几个月的李清生怕吵醒家人,蹑手蹑脚地走进家门。孰知,轻微的开门、关门声还是吵醒了老伴儿及年仅2岁的孙儿。只见小孙子光着脚丫子,跌跌撞撞地走出卧室,抱住了他的大腿哭。“爷爷不去工作,玉树的哥哥姐姐们怎么上学呀!”他抱起孙子,疲倦地坐到沙发上对孙子说。

在家人的心中,他们的父亲、爷爷是一个不顾家庭不问家人的工作狂。多少个加班加点的日子,李清生从未计算过。他只知道万事开头难。玉树灾区的孩子们能否在秋季如期走进学校,能否让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孩子走出草原,在古城西宁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座座大山沉沉地压在他的肩上。

“这可是建在城市里的牧区草原学校啊,承载着藏区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这也是玉树孩子心灵疗伤的新家园,我们要用匠人精神做好这件事,否则,对不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重托和信任。”8年来,王建军、王予波……他们为了青海民族教育事业,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8年的时间,三江源民族中学四易校址,三次辗转,现如今,省委省政府共投资3.35亿元兴建的这所寄宿制公办民族完全中学,可以看作是青海省探索省内异地建校办学新模式的一个标杆。

2

“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他们的变化让你难以想象……”在一次采访中,时任三江源民族中学教务处主任的常建瑛对笔者说。

记忆深处,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名藏族孩子,刚来时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一年过去了,老师们发现,那个孩子正在就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乐”和“抑郁悲凉”是否矛盾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辩论。他流利的普通话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让听课老师感慨万千。

回忆起孩子们刚来学校时的情景,校长李清生苦笑着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教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集体生活。军训期间,从刷牙、洗脚、洗澡,到叠被子、理發,一半时间都在教他们整理内务。”

对这些从小生活在草原的孩子来说,和生活问题同样紧迫的,是语言问题。

开学后,学校对全部新生进行摸底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约45%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懂汉语,汉字识字水平不过关,学生汉语成绩平均分仅28.2分,汉语水平成为制约各科教学的瓶颈。

由此,学校把提升学生汉语水平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各科教学在传授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汉语水平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分批赴外学习,学校随之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扎实推进“课程主题化、课题方案化,方案实践化,实践反思化,反思提升化”策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成果逐渐显现,学校也打造出了一支“有品、善教、互进”的“德厚才高,光彩照人”的多彩教师队伍。而且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自信心大大增强,课堂充满了活力。

在课改建设中,老师们也深切体会到了职业生命的快乐和幸福。为了这种快乐和幸福,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学校以“三养教育”为抓手(学生抓“养成教育”;教师抓“养正教育”;管理服务抓“养心教育”),精心打造“五心”换“一心”工程,并把要求和发展方向统整起来,让教师逐步走向卓越,让学校发展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意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追求生态文化凝聚的文化内涵。漫步在校园,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袅袅婷婷的荷花、美轮美奂的孔雀身影、翠绿欲滴的茵茵小草,以及氤氲在清新的空气中沁人心脾的花香,荡涤着师生的心田。

“作为旁观者,要评价三江源民族中学,我最有发言权……”在采访中,当年奉命来三江源民族中学从事学生、家长、县局之间协调工作的杨毛措对笔者说。

经历过针对玉树果洛教育在西宁、海东等地区异地办班的她,因为学生基础差、难管理、家长反对孩子外出求学等因素,办班几乎以失败而告终。2010年,她再度被派往三江源民族中学做协调工作。起初,她抱着怀疑与担心。孰知,6年下来,经过老师、学生、后勤及学校管理层面的努力,见证了果洛达日孩子的可喜进步,见证了三江源民族中学的铿锵步伐,也听到了脆脆的花开声音。

“三江源民族中学成就了达日县的孩子们。2016年高考中,三江源民族中学首批达日籍学生赛毛荣膺文科状元、旦忠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另外,还有两名孩子进入了渤海大学、昆明陆军学院,刷新了达日县牧民学生高考新纪录。”“这几年,三江源民族中学可谓是捷报频传。2013年在全省输送到沈阳翔宇中学的近百名高中新生中,前20名学生有14名毕业于三江源民族中学。2014年该校初中毕业生在玉树、果洛、黄南等4个州县中均列入当地之首,并有4名学生考入中央民大附中,6名考入北师大附中……”说起对三江源民族中学的看法时,杨毛措如数家珍,自豪地点赞道。

“三江源民族中学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乐教的家园,民族团结诗篇的花园。”说起对学校的感触,路向敏老师一语道出了全体师生的心声。

3

“你不要小看了这所新学校,她可是青南地区农牧民孩子梦寐以求的好学校……”在校门口,笔者见到几位来自青南地区看望孩子的家长说。

走进办公大楼,仔细一瞧,家长还真不是替学校说好话,不信看看大厅里的奖牌——“第十三届青海青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青海省教育厅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厚重着三江源民族中学新时代“奋进之笔”。

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创新教育和“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靠的是“全省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为目标的定位。

8年来,学校领导与老师们一道,大胆革新,开展诸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纵深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设学生社团及“新闻晚餐”课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及课程改革等系列创新驱动举措。

这系列举措,让这些农牧区的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幸福、感动”氤氲在学校的时空里,也助推着学校的内涵发展进程——

“瓜镇切、瓜镇切!”2017年9月1日,一位不会汉语的藏族老人领着女孩前来报名,一把抓住赵蕾老师的手,并将一袋糌粑塞到她的手里。淳朴的话语,真切的眼神,让赵老师感到一股暖意。

原来,这个老人专程前来感谢老师的。这个女孩来自玉树囊谦县,因家庭条件不好,每天中午她只吃一个馒头。因为学校不让学生带食品进教学区,作为班主任的赵老师在检查时发现她书桌内的馒头……经过几天的暗中观察及走访学生,赵老师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及时召开团支部会议,专门研究这个女孩的事情。自那天起,同学们打饭时轮流带给一份心意,有时一个鸡腿,有时一袋酸奶,有时一个面包,偷偷地放在她的书桌里……

“听着她真诚的感谢,我感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也更加坚定了我自己脚下的路。”夏老师激动地对笔者说。

在夏老师的记忆深处,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感人肺腑的故事——

曲梅卓尕,这个来自玉树的藏族女孩,由于单亲家庭生活甚为拮据,母亲每月只给100元的生活费。为此,她常常顺手牵羊,成为一个人人讨厌的问题学生。

得知这一情况后,班主任夏吾吉找她谈心,让她懂得“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的道理。并且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作为曲梅卓尕的生活补贴,这一帮就是2年多。2年来,曲梅卓尕变了,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而且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最喜欢的好学生之一。

由于寄宿制的原因孩子们很少能吃到水果,为了让孩子们能吃到水果,七(5)班班主任张玲丽自掏腰包,经常给孩子们买来三四种水果。

“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我要将爱的阳光播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张玲丽的教师生涯的两条座右铭。

据同事们回忆,初带这个班级时的三个星期里,张玲丽老师早上7点到校,晚上9点后才回家。她像妈妈一样陪着他们,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且精心设计班会主题,精心策划各项活动。在孩子们的眼里,她就是他们最最尊敬的“张妈妈”,孩子们也懂得“張妈妈”的良苦用心,学习格外努力,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位居年级组第一。

对九(3)班主任刘亚静而言,三江源民族中学的每天都是幸福的、感动的。

据刘老师回忆,在初二时,由于班级合并,有个男同学因不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想转班。在提出转班申请时,他痛哭流涕。对此,刘老师与这位同学经过了多次的促膝长谈,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特别的帮助。慢慢地,慢慢地,他融入了这个集体,而且彻底改变了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的处事态度,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天,这位同学鼓足勇气,提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想法——“老师,我想叫您妈妈,想叫您刘妈妈,您同意吗?”那一刻,刘老师的心彻底地被融化了,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妈妈”成为班级所有同学最亲切的称谓……

在采访中,同学们还争先恐后地对笔者诉说着感动的故事:当学生遇到重大疾病时,校领导亲自送至医院,老师们轮流守护患者,无私地为学生垫付医药费……

走在大气、高贵、隽永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校园中,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运动场上各显身手的健儿,教室里走廊里张贴的学生作品,各种才艺展示现场中的吹拉弹唱……你会感觉到,“让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的现实。

谈到在三江源民族中学的生活时,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快乐。11岁的尼玛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笔者说,我在学校过得很快乐,因为有很多老师陪我们度过很快乐的星期天和星期六,我们很高兴。玉树是我们第一个故乡,现在,西宁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个故乡……

古人云:松柏有正性,不改青青色。我们相信,一直坚持自己育人特色的三江源民族中学文化之树,将永葆亮色,站成一道民族教育独特的风景。我们也相信,“全省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国民族教育特色学校”目标定位将温暖、滋养更多师生的心灵。

猜你喜欢

玉树三江中学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玉树留芳
在多解中学创新
三江并流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玉树依然美丽
玉树,我为你祈福,我为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