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泽有声,唤醒生命的成长

2021-07-29万瑛

中小学德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润泽课程学校

万瑛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南昌市外国语学校工作,三十年来,我每天几乎以同样的步调和节奏工作、生活,却从没觉得单调乏味,反而感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政教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至校长,我不断地推开新的办公室的大门,变换着新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形成并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我是谁?我该做些什么?是我常常思考的几个问题。在此之前,学校几代人的奉献已铸造和浸润了我的职业性格。而今,沉甸甸的责任和滚烫的情怀,身在原处但角色变换的使命感,促使我从学校发展的砖墙中细数它的纹路,寻找守正创新的真实内涵,探索教育理想的实现路径,为学校继往开来的发展建构“润泽有声”的教育图景。

所谓“润泽有声”,是教育本质和规律所决定的。诚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处处有学问,人人皆我师。”教育是浸润和化悟的过程,具有和静深入、渐行渐远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力量往往“润物无声”。但为了这个“无声”的浸润,教育者需要设计无数“喧哗”的场景,需要创设可视化、多感官参与的不同情境,将立德树人的目标一个一个“有声”落地,最终成就生命的成长。

为此,我们深挖学校文化内蕴,将办学思想重新提炼、整合,确立了“让视野更宽广,与世界同脉动”的办学愿景及“尚贤德、厚学识、通语言、走世界”的育人目标。由此,愿做涓涓细流,滴答有声地唤醒生命成长,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目标。

寻根采土,从传统中唤醒

学校办学历史不长,但三迁校址,很多老师不知道学校的过往。有一天,一位青年教师问我:“万校长,传说中的老校长很牛,她长什么样呀?”我作为在三个校址都工作过的为数不多的老外国语学校人,常常遇到教师“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我想,没有继承就没有开创,当年学校的薄弱和起步,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一批批后来者,应该珍惜今天学校做大做强的不易,赓续南昌外国语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巧,学校第一处校址今年要拆毁。学校的发展史就是南昌改革开放史的缩影,没有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就没有学校今天的发展。今年又正逢建党百年,一部校史正是坚定跟党走的典型案例,也是提振师生精气神的绝好契机。于是我组织了一支“怀旧”小分队,来到学校原址,人员包括在此入职、退休的老师代表,入校就读的学生和家長代表。他们中有八十高龄的老书记,有携一家三代同行的毕业才俊,漫步在校园原址,回忆昔日美好,述说往日奋斗。我拍摄师生们闪亮的目光,记录学校有故事的场景,从由6亩地到190亩地的校史中寻找南外人精神,并对此提炼概括,向全校征集意见。教代会上,大家展开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定稿,深入宣传。接续学校传统,光大学校精神,这是师生灵魂的一次洗礼,也是奋斗新程的启航,当年的旧照片和如今现场的拍摄,今人与过去的对话,被制作成视频材料,其中的一幕幕镜头敲击着教师的心灵,唤醒着教师生命成长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走在新校址中,我总感觉缺了一点有声的表白。直到有一天,我把目光停留在两棵树上。都说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计,第二处校址的槐树枝繁叶茂,第三处校址的银杏秀气可人。我想,没有肥沃的土壤,哪来的根深叶茂?房子拆了,但可以把根留住;教师退了,但可以尚风崇德。于是,我下意识地抓起一把泥土,看着它从我的指间缓缓滑落,带着温度簌簌而下,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仿佛灌注在我心间。泥土是生命的依托,是灵魂归宿之地,它代表着开始和结束,吸收着日月精华。而学校不也正是培根铸魂的土壤?于是我策划了一次“采土仪式”。我带领着中层干部、学生代表,在三处校址采集土壤,用三个透明的容器装取了三处泥土,打算将来安放在校史陈列馆里。同时,我们又在三地另取了一些泥土,埋在了槐树和银杏树下。“无论走得多远,都要记住自己来时的路。”我们在这两棵树下各竖了一块牌子,上题九个字:三校址、一捧土、永世情。表达了对几代人奉献教育的崇敬之情,也提醒着人们铭记奋斗精神,唤醒后人坚定育人的信心。

讲好文化,从环境中唤醒

2017年建成的新校白墙灰瓦,其实很好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被老师们自黑为文化“苍白”。作为任职五个多月的校长,我想能不能创造条件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呢?

站在无言的建筑面前,我静静地端详它、阅读它。建筑物空间的虚实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我从“有”中琢磨“无”,从“无声”中读取“有声”,试着不费分文,在建筑文化上做锦绣文章。此后的半个学期间,我接待了三批省部级领导、四批省内外同行,讲建筑文化,聊教育理念,谈教育梦想,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

我用全新的视角去打量大门。它最大的特点是长长如“一”。大门跨度达60米,门楣舒展,境界开阔,让我联想到大气包容的中国精神。整个门楣像中国汉字里的“一”,而在中国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世界的本源。我看着校训碑上刻着的烫金大字“明德敬业、正己立人”,想着教育的目标立德树人,这不正和“一”字形状的大门高度契合嘛!外国语学校要培养大批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和专才,我们的办学目标坚定如“一”,这就是我们为国担大任的情怀!

有老师问我,你怎么从“一”中看出了这么些含义?我说:教育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它影响人们总是从基础教育这个“一”开始,慢慢渗透、点点细化、步步渐进。“一”也如基础教育培根铸魂的责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弄通、精通、贯通、融通、通达的学习能力,与社会结合见众生,与科学结合见天地,与哲学结合见智慧,与人生结合见自己,这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

我决定带着学校发展中心的老师一起来讲好建筑中的文化意义。他们很快发现北端有欧式的钟楼,东端是中式徽派建筑,连廊回环。我和他们交流:“时钟永远不停地前进,学校是生命成长的地方,一届届的学生来来往往,流淌的时光见证着生命的成长,我们教师的生命意义就在这流淌的时光里蕴育价值。”老师们也很快地从回环的连廊中,联想到中国与世界高度连接,学校要培养与世界连接的中国人,于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感被再次唤醒。

月亮门是学校建筑一景,学生们很喜欢在这里逗留。有一天我问一群正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学生:“你们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开展活動?”同学们拿着相机给我看:“校长,您看每一张照片都很别致,天空的背景总有圆弧的线条。”我抬头看圆形的中庭和二楼的圆形连廊,将头顶的天空切割出一个大圆。而几乎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几何分割。

我问他们:圆形的天空为什么美?同学们从几何图讲到象征物,他们开阔的思路令我兴奋。于是我们继续交流着:“圆包含着诸多哲学:日圆月缺,让我们倍感光阴易逝,生命可贵;天圆地方,正如我们校风所教诲的要敬天爱人;内圆外方,是中国文化中的为人之道,做人既要守住准则,又要通融圆润。”在交流中,思想的润泽已悄然发生。

在这个漂亮的新校园中,原来七栋楼只用七个数字标示,不免单调。我请来学校退休老师和大学教授,经过提名、初选、复选、楼名文案拟写等流程,最后确定为楼栋冠命。一栋楼一个人,一段故事一道光芒。自此,以“一栋楼,一个人”为题的校园文化课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入学必修课,那些“睁眼看世界的中国文化人”,到今天还依旧引领着我们前行。

谁是学校的创造者,自然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他们成长的足迹,就是学校最美的文化内涵。于是我发出了把学校墙面交给师生用心绘制的倡议。消息一出,高一年级的外语老师们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主动找到我提出了申请。学生们则把“CPC,I have something to say to you”的特色演讲活动,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专栏,集中展示了出来。一时间,多语种书信、创意绘画、新闻剪报等,一一艺术地展现在墙柱上,成为学校最美的一道风景。

如此润泽有声,让校园和静致美。

开好课程,从“有我”中唤醒

好的课程,是学校教育梦想实现的春风雨露,是唤醒生命成长的润物之声。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授课者,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更宽更深的拓展延伸,因此其内容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做更切合学校实际的整合。

于是,我和教研组长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有我”校本课程。我反复叮嘱老师们,“有我”课程关键在“有我”:一是教师在课程研发中“有我”,源自教师的充满热情的课程才最具生命力;二是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有我”,课程强调呈现式成果,重视学生讨论与合作学习;三是课程评价中“有我”,讲求仪式感强的过程性评价,讲求成果可视化。每一个与众不同的“我”,都充满了无界的创造力;每一次有声的传播,都润泽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没有什么比人物更动人的”,我常常这样想。“说出你的故事”就是我带领政教处的老师们开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了这个课程,我到处寻找资源。我了解到,关工委里有个退伍老兵王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先后服役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期间荣立6次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退役后曾三次重走长征路,2006年还跟随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节目组徒步全程走完中央红军长征路。我邀请他来到学校,动情讲述重走长征路的故事,亲身遭遇的种种极端考验,还原一个个动人场景,用切身感受向同学们诠释伟大的长征精神。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我校学生家长,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护士长赵琳在驰援武汉前,儿子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题为“妈妈,请再为我炒一次粉吧”,母子深情令人动容。我找到这位孩子,请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赵护士长离昌后,也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在大爱与小家之间取舍的心路历程。这两封家书,也因此成为疫情期间全校点击率最高的文章。疫情结束后,我们请来赵护士长为孩子们讲课,她的援鄂故事感动了整个校园。

古诗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没有谁能代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母讲师、春晖课堂”家校融合课程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个课程请家长们根据自身职业特点,准备图片、视频资料和教具,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技能,了解社会。学生家长张交警和孩子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孩子在家不太愿意主动和他说话。在我的鼓励下,张交警走上了春晖讲堂。没想到,为了帮助爸爸顺利讲课,孩子主动给爸爸制作课件,还帮爸爸发送资料。张交警感受到孩子特别怕爸爸出丑的心理,心里甜滋滋的。

“有我”课程就是这样帮助着每个“我”成长,这也是家长们对课程的评价。

这些年来,心理建设一直是我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南外树洞”,是我和学校心理教师团队创造性开设的系列心理广播节目。起因就是我感觉到学生们和心理老师面谈的机会很少,为此该怎么办呢?我们于是创设了一个谈话节目,通过广播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APP对外发布。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八期节目在选题阶段,节目团队收到了一封极具代表性的来稿。写信者反映他经常与母亲闹不愉快,自己非常苦恼,也严重影响了心情和学习。我和心理老师果断决定,将第八期节目的标题拟定为《转化亲子“互怼”模式的三部曲!——“南外树洞”支招“亲子”那些事儿》。在这期节目中,心理老师用人际关系的一般规律解释了亲子间容易出现冲突的原因,进而给出了三个小技巧,以帮助同学们转变与家长互怼的模式。节目播出后,来稿同学又写了一封信反馈给节目组,报告了自己在听完节目后豁然开朗的心情,以及采用节目中的技巧与母亲互动后确有成效的喜悦。这一效果令我颇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要不断开发契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努力做到润泽有声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让视野更宽广,与世界同脉动”,我带领“一带一路,我来了”研学课程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后来有一天,我在食堂吃饭时与一名学生聊天,我问他:“你觉得这次研学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害羞地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我一下愣住了。我真没想到,在今天这个年代,竟然还有孩子从没有坐过火车。另外一个学生则说:“老师,在泉州我第一次看见了大海,大海好神奇。”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火车和大海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在一些贫困孩子生活中竟然能看一眼都是奢望。

从此,我更加坚定了“有我”课程要处处 “有我”的信念,我希望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条件,讓每一个“我”都享受到教育的润泽。因为课程是弹奏在学生心灵上的音符,跳跃着收获的喜悦,唤醒着学生与世界链接的热情和向往。

触摸日常,从评价中唤醒

校风校貌,最突出地体现在人的面貌上。因此我喜欢在校园里走动,观察学生的状态,和老师攀谈,了解物业和保安的工作状况。在食堂陪餐时和学生聊天,听他们讲生活和学习,在无声处、在诉说中,触摸日常,获得管理提升的空间。

我常常和值周干部一道,在身边寻找“最美人物、最美瞬间”。在具体事件中捕捉学校里的美言、美行、美德,然后在晨会上用简洁的颁奖词来赞美他们,弘扬他们的精神。而获奖者的感言往往既朴实,又充满温暖,激励着更多人向善向美。

迎着朝阳送走晚霞,清洁工陈大生任劳任怨擦拭校园的身影,刻在我心里。老师们和我说,陈师傅几乎天天主动帮他们的茶杯续上热水,等老师们下课回来后,都能喝上一口温水。我由衷表达敬意:“陈师傅,您辛苦了!”他笑呵呵地说:“看着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读书,就是开心。希望同学们把人做好,把书读好,把国家建设好。”我推荐陈师傅获奖,因为在又脏又累的岗位上,他用最平凡的行动彰显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我感激学校工会黄峥老师,她为教职员工的事操碎了心。组织建党百年合唱、安排老师接种疫苗、看望病人和老人,特别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工作常常需在下班后进行,而这些,都是黄老师的日常工作。期末教工大会上,我朗读着有关她的颁奖词:“聚光灯下,天佑中华,歌声嘹亮,台下幕后,是你穿梭忙碌的身影;医院病榻,焦虑不安,推开房门,是你送来最温暖的抚慰;接种疫苗,千头万绪,驻守现场,递上表格,是你给予最安心的保障;心理咨询,增益教育,团体辅导,心育育人,全省展示,是你交出最漂亮的答卷。”扬风尚促美德,正校风聚人心,形成学校人人争做教育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这是我在校风建设中的追求。

教育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更多的是日常点点滴滴的付出。因此,提升教师育人水平,是作为校长的我心中最大的责任。我总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有自知,才能有反思,进而才能有改进和完善。

期中考试后,我和教务处、政教处组织了一次评教评学。事前我要求两部门主任用密闭信封下发评价,可是有位主任嫌麻烦,拿着几张评价表到正在做广播体操的操场上发放。他想那时老师们都在操场上,一下子就发完了。结果有位老师拿到自己的评价反馈表后,当着操场上同学们的面,立马就不高兴了。听说事后这位老师还到班上训斥了学生。

了解事情经过后,我先是批评了简单处理工作的主任,然后找到满腹委屈的当事老师。我说:“今天你自己发泄了情绪,但学生会怎么看?”老师苦着脸说:“我够敬业了,居然有两票说我不够敬业,我想不通。”我说:“学生对你有批评就是有期待,你工作的完善就应该从这个起点开始。如果你敬业,就去找到原因,并告诉大家,这才是真的敬业。”这位老师后来平静地走了。一段时间后我问他,找到原因了吗?他诚恳地说,可能是我常常急躁,表现得不耐烦,让学生觉得我不愿付出。这让我意识到,校长应站在和老师共情共商、分析问题、改进问题的基础上,一同与教师研究问题,最终唤醒教师在反思中的自我成长。

涂老师二十多岁,第一次当班主任,她认为自己一心扑在班级事务上,已经尽心尽力了,但在评教评学中,学生对其评价不够好,令她大失所望。她哭着找到我。我问她,你喜欢这个班吗?她被我问得一愣。我想,在那一瞬间,我的问题己让她找到了症结所在。教师没有来源于对学生的爱的积极作为,没有与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是不可能有好的教育的。

学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师是学校的主心骨、定海针,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让教师站在舞台的最中央。为了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礼赞,无论迎接新教师,还是欢送退休老教师,学校都应表现出自己的心意。于是,当又一位教师即将离开工作岗位,走上新的人生旅程时,我让办公室精心策划了一个荣休仪式。

黑发积霜织岁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这一天,当全校教师送上祝福语时,光荣退休的蔡老师日常工作的一帧帧普通照片,一下子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原来作为教师,所有的日子都需精心织就,这就是教师职业的使命与荣光所在。

我想,教育的平凡,就意味着以小德换大成,以渗透换渐进。如此触摸日常,在评价中唤醒教师自我完善之路,这也就是学校管理的意义所在吧。

教育没有高深的学问,只需要春风化雨、润泽群英,只需要“有声”表达、用心设计。在平凡的教育岁月里,和静深入是润泽之功,有声有色是润泽之形。做润泽有声的教育,唤醒生命的成长,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的守正创新。我愿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润泽课程学校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倾心之吻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郑润泽作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