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思政学科育人价值

2021-07-29李勇斌

中小学德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财产思政

李勇斌

摘    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彰显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处理好“大社会”与“小课堂”的关系,立足师生生活经验,从“小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以问题设计串起法律知识与生活情境,以德性观照法治生活思辨。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联通法治与学生生活,深化其法治生活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关 键 词

高中思政课;中国故事;法治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7-00-03

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学生是否爱上思政课,是思政教育能否办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彰显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朱明光老师在《关于活动型政治课程的思考》一文指出,思政课要“从讲述固定的理论‘教条变为感悟生动的理论‘故事:有情境、有情节、有情趣。从过去的故事到今天的故事;从自己的故事到别人的故事;从身边的故事到中国的故事。”[1]

而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讲什么”,二是“怎么讲”。思政课不仅要讲好传统故事、红色故事、改革故事、防洪抗震战疫故事,更要立足当代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活经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多元主体的叙事视角,讲述大时代中“小我”的生活遭遇和真实感受,以“小视角”折射“大时代”。如此,才能用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将思政学科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切近师生经验的生活话语,连接“大社会”的源头活水,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在此,以笔者执教的公开课“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2《法律与生活》)为例,做一探讨。

一、立足“小我”的叙事铺陈:联通法律与“我”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其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思政课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必须建基于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是教学的逻辑起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其中,围绕法治意识,设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法律与生活”,聚焦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将抽象严谨的法律概念演绎成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感的生活故事,是沟通法律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必然要求。

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是公民最重要的经济权利,也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等其他民事权利的物质基础。财产所有权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上的表现,财产继承权则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遗嘱,而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们在教学中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将教材专题一之维护物权与专题二之赡养继承关系等内容加以归并整合,希望让学生在区分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财产继承权的两种方式,即法定继承与遗嘱繼承,在增强依法维权能力的同时,树立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幸福生活的正确价值观。

多年来,笔者在思政课教学中倡导与践行“有我之境”的教学主张,即将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与故事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力求让思政课接地气,联通现实生活。在“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一课教学中,笔者以“我家老宅那些事”为副标题,以自身的法律生活经验为基底,从“小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真实再现了一个家庭三代人围绕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所引发的财产矛盾和情感纠葛。

故事设计为四个部分:第一幕“奶奶的老祖产”,引出财产所有权的概念;第二幕“李家三兄弟”,围绕家庭遗产纠纷,介绍财产继承权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三幕“父亲的恋恋风尘”,结合老年人再婚,比较两种继承方式的异同;第四幕“在房产与亲情的十字路口”,对老年人再婚引发的财产矛盾和继承纠纷进行深度思辨,引导学生体悟到,公民既要依法维护自己合法的财产权,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立志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四幕故事的叙事场景时代特点鲜明,按照叙事节点,先后呈现了拆迁大潮中的家乡变迁图景,奶奶在老宅劳动的生活场景,“李家三兄弟”清明上坟的镜头等。

故事情境的徐徐铺陈如同一部家庭电视剧,叙事线索清晰,人物形象生动。如此,从力求将缄默的法律知识还原为真实的生活场景,从“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联通法治“小课堂”与“大社会”。让学生走进鲜活的社会生活,全面认识、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意识到相关法律责任,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等,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和自觉用法的能力。观照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让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二、“问题”导向的叙事情境:深化法律知识的生活理解

基于个体视角的叙事情境,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主题式、结构化的生活素材。但是,情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和教学展开的线路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灵魂,决定教学方向与学科育人价值;问题设计则是核心,引导学生从感性直观向理性思维、从经验世界向科学世界转变,实现认知的深化与能力的形成。

在本课故事讲述的关键情境细节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引导问题,将法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融入情境叙事过程之中,力求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发深度思考,从而深化其对法律生活的理解。

一是用真情境衍生真问题。在第一幕“奶奶的老祖产”叙事中,在展示家乡在拆迁大潮中支离破碎的图片后,奶奶的担忧油然而生:拆迁后自己会无家可归吗?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正是学生此刻的担忧和思考。由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展开讨论探究,学生自然明确了“法律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在第二幕“李家三兄弟”的故事讲述中,对于超出课本知识范围的现实问题,如代位继承问题,暴力胁迫赢家退回赌资是否犯罪,如何计算财产分割等,则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进行了教学拓展。如此,引领学生在自主追问和自觉探究中深化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二是用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第三幕“父亲的恋恋风尘”的故事铺陈凸显生活气息,以三个问题引发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和理解:2014年夏,我母亲去世了。母亲与父亲都是供销社职工,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先后盖了三间平方和一栋楼房。为驱除晚年的寂寞,父亲找了个新老伴。问题一:父亲认为李家的房产跟新老伴没有半毛钱关系。他的说法成立吗?结论:新老伴属于法定第一顺序继任人。问题二:如果父亲立下遗嘱,将自己房产份额全部留给老伴,法律会支持老伴继承父亲的全部份额吗?结论:遗嘱继承优先。问题三:如果父亲立遗嘱将财产赠予“小三”,这样的遗嘱有用吗?结论:遗嘱本身必须符合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这一幕所讲述的故事具有普遍的现实生活基础,相关新闻或法治案例报道并不鲜见。三个问题指向相关纠纷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入境”思考,分析生活、联系法条,厘清相关法律的认知误区与盲点,并由此培养其明辨是非、依法维权的能力。

三是用真学习引领真实践。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将本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力求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科知识能够真正内化为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指引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立足课堂学习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本课在法律常识学习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作业,完成一份老人再婚如何防范财产矛盾和继承纠纷的调查报告。将其视为践行法律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通过上网搜查、到社区、法院走访等方式,搜集当代中国老人再婚引发的财产矛盾和继承纠纷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用真学习引领真实践,深化学生对法律常识的生活应用能力,内化法治意识。

三、彰显“德性”的叙事思辨:引领“有温度”的法治生活

讲好“中国故事”,既要重“讲”与“问”,更要重“思”与“辩”。即注重挖掘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价值碰撞,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在深化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认同,真正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生活习惯,真正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2]这要求法治教育必须具有“德性”,从道德与法治融合的视角,引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

在本课的故事叙述中,笔者着重设计了家庭伦理之“金钱还是亲情”的两难问题,引领学生立足生活经验,应用法律常识展开辨析与判断,融合法律与亲情伦理,学会“有温度”的法治生活。

第四幕“在房产与亲情的十字路口”教学片断:

生活在线:父亲不太懂法律,在没有婚前房产协议,没有取得子女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就匆匆结婚了。我没有参加父亲的婚礼,也不愿踏入往日充满温情的乡下老屋,我与父亲的关系一度形同陌路。

请您支招:在房产与亲情的十字路口,李老师应该何去何从?(播放背景音乐《海上花》)

生1: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保姆与男主人(一位老伴去世的老人)结婚,就是为了骗取他的房产,所以我建议老师要提防后妈的虚情假意和不怀好心。要坚决说服父亲,让他把房产全部过户到子女名下。

生2:我不同意上述说法,陶行知有句话说得好:“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老师,如果您父亲不想把房产全部过户到子女名下,您应该在尊重他的选择。如果你后妈对你父亲尽了照料的义务,得到您父亲的部分财产以及将来的遗产,这无可厚非呀。

生3:老师您无需纠结,更不必将房产与亲情对立起来。哲学上说,矛盾双方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您不仅应该孝敬父亲,也要与后妈搞好关系,哪怕是假装的,因为家庭和睦说不定给您带来房产与亲情双收益。

师小结:选择与父亲冰释前嫌。

课堂寄语:哪个不在红尘闹,(下轉第页)(上接第页)哪个不把钱财要。经济基础是保障,聚财你得走正道。辛苦打拼一辈子,早立遗嘱较可靠。啃老不是真本事,幸福自己来创造。人生百年皆过客,人间亲情最重要。

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比掌握学科知识更加重要。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道德人伦,它源于血缘又与物质利益千丝万缕。“金钱还是亲情”既是笔者个人遭遇的问题,也是时代社会的难题,更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仅仅懂得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等法律常识,对于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只有直面现实矛盾、回应时代难题,进行价值引领,才能彰显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作出正确的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参考,奠定基础。

此外,要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道德主张和价值引领是关键。本课教学采用第一人称“我”展开叙事,对于现代化、城镇化拆迁大潮中家园流失的淡淡哀愁,对于老二勤劳致富却因赌博败光家产的“怒其不争”,对于老三好吃懒做,争夺房产的不齿和不屑,对于父亲黄昏恋所引发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变故的担忧,对于“房产与亲情十字路口”两难选择的伦理困惑等,无不烙印着教师的主观情感和道德判断。立足现实生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才能不断讲好“中国故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之课程使命。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财产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智者不入爱河,你要对你的财产负责
漫画婚姻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神奇的帽子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