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论海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1-07-28

小资CHIC!ELEGANCE 2021年23期
关键词:崇明海洋

大海的神秘和美妙让我们对它充满浪漫的遐想,而当下的海洋生态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海面之下,不只是蓝色。这一期CHIC采访了有海边生活经历的写作者,当我们谈论海洋与人时,他们又会有哪些新鲜视角呢?

韩今谅:在地球很多地方,海只作为海存在

CHIC:喜欢大海吗?说一说令你想起来难忘而特别的海边经历。

韩今谅:来到澳洲之后,我才第一次看到了“野海”,在此之前我见过的海,或是栈桥和啤酒的海,或是椰林和音乐的海,海在我这个内陆人的心中,是风光大片,是休憩圣地。当海以它的真实身份出现在面前时,我无法形容内心的震撼,岩礁野蛮,砂石粗砺,波涛反复奔袭,风起处似是海立云垂。在那里,在地球的很多地方,海并非作为景点而只作为海存在,不负责让游人乘兴而来,提供某种风情,你不须给它的“温情”和“疯狂”赋予任何拟人的意味,甚至任何评判都是僭越了。

CHIC:这期杂志主题讨论海洋与人,你在澳洲生活,离海滩很近,在这里生活的感受怎样?对日常创作是否会产生影响?

韩今谅:我可以在沙滩上躺过整个下午。各式各样的狗经过我,各式各样的云经过我,某一刻似乎有些灵感,但是懒得起身走回到电脑前,再站起身时就忘了,心里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不确定是我把懒散的责任推卸给了海,还是海真的影响了我,毕竟海也激起了别人冒险的激情和运动的热情;但我确定的是,这种“荒废”也给了我某种补给。

CHIC:关于海洋生态面临的现实问题持续被关注和讨论,人类与自然力量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似乎不断被打破,恢复这种平衡也并非在朝夕之间,谈论这类话题时你感兴趣的角度是?会从哪些方面来思考?

韩今谅:人类与自然很难说有过平衡。人类只是有幸见证地球的一部分历史,在我看来,如今我们在生态环保方向的努力谈不上战胜或者拯救,最多是尽所能保护人类自己,为后代争取时间。

CHIC:你的小说集《山花对海树)里的故事与个人生活的相关性更强,无论是观察、经历还是感悟,你最喜欢6个短篇中的哪个?你的诗歌和小说语言中有一种生动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有很多好玩又大胆的比喻,你觉得自己对于语言的敏锐度是如何形成的?

韩今谅:我喜欢《灰里焰》,但对《长生林》有更复杂的情感,因为这篇与我正在写的中篇和打算写的长篇有气质上的连结,它既是已完成的一篇,又包含我的期待。

可能是受编剧工作的影响吧。当你写的每句台词都要被别人念出来的时候,它最好参差多态且不拗口,才能让演员游刃有余地表达情绪。

人类与自然很难说有过平衡。人类只是有幸见证地球的一部分历史,在我看来,如今我们在生态环保方向的努力谈不上战胜或者拯救,最多是尽所能保护人类自己,为后代争取时闫。

推荐的书

《当鸟儿带来太阳》《大西洋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推荐语:“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集《当鸟儿带来太阳》,海味很足。

西蒙·温彻斯特的系列作品一一《大西洋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这两本虽然不是纯文学书籍,但作者的叙事跌宕优美,阅读体验很舒爽。”

细微环保行动,我们能做什么?

从和“我们的朋友”海鸥做朋友开始吧。

维舟:海岛生活的见证者

CHIC:你是上海崇明岛人,在厦门也生活过,首先回忆-一下记忆中的海边生活经历吧。

维舟:崇明虽是中国第三大岛,早先很多单位的薪资甚至还有“海岛津贴”这一部分,但岛上生活其实不大有“海岛”的感觉,而更多是靠“江”一一可能也因长江入海口的江面很宽,崇明人把“江”称为“海”,比如岛南濒临的江面就叫“南海”。

因為就在入海口,所以每年台风季节,海水倒灌,往往都会带来潮灾,崇明也有渔民,尤其是捕捞鳗鲕苗、刀鱼著称,但崇明人很少吃海鲜,我小时吃的带鱼、小黄鱼、秋刀鱼,往往也是舟山那边出产的。在这一点上,上海也一样:虽然靠海,但孕育上海这座城市的也是黄浦江这样的内河,上海菜习惯上也重河鲜,而不重海鲜。

我真正感受到“海边生活”,是去厦门大学读书以后。和老家的泥沙海岸不同,厦门的海是碧蓝的,坐在厦大新闻系楼上的图书室里,就能眺望见深浅不一的大海,海风里就有那种咸腥味。闽南菜很多海鲜,从海蛎煎到土笋冻,甚至当地很多老房子的外墙,也都是牡蛎壳砌筑的,当然,更不必说还有那么多航海、下南洋的传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这种渗透在社会文化肌理之中的“靠海吃海”。

CHIC:这期杂志主题讨论海洋与人,从作家身份来说,海洋文化对日常创作是否有影响?马尔克斯写过一本《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他出生于哥伦比亚的海滨小镇,这种成长环境似乎对他影响至深。

维舟:我觉得需要界定何谓“海洋文化”,如果说它指的是一种与海洋紧密结合的航海、捕鱼、贸易、移民等生活,那说实话,对我们这个农业文明国度的大部分人来说,其实相当陌生。“剑桥中国史”丛书,将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视为相对于农业文化的“小传统”。大概也因此,我很少见到这一意义上的“海洋文化”对作家的深远影响。

就我个人而言,这些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进文字中,我出的小说《无岸之岛》就是以崇明岛上的生活为背景,身为岛民不可避免地会意识到“岛”的存在:它是边界清晰的、狭小的,年轻时你渴望离开,到一定年纪又想要回归。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状态。

国内这些年来对湿地的保护日益重视但滨海地区仍是重灾区,很大一个原因是各地都在设法向海进军,特别是为了城市建设而填海造地,对湿地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这至今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最终恐怕还是取决于这些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CHIC:关于海洋生态面临的现实问题持续被关注和讨论,人类与自然力量之间那种微妙的平衡似乎不断被打破,恢复这种平衡也并非在朝夕之间,谈论这类话题时你感兴趣的角度是?会从哪些方面来思考?

猜你喜欢

崇明海洋
出发,去看看未来的海洋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My diet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上海崇明 超市工作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