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中的艺术
——观念艺术时期的“去物质化”创作理念与表达方式研究

2021-07-28高岩彭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观念媒介艺术家

高岩,彭勇

(1.天津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学院,天津 300402;2.天津美术学院 视觉设计与手工艺术学院,天津 300402)

自从杜尚将小便池放入美术馆进行展览,不仅创造了“现成品”这个艺术概念,还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逻辑关系。观念艺术之前的艺术实践里,艺术家会将个人观点、感受通过材料实践具体化在某一媒介中。当杜尚将一个和艺术毫无关系的现实物品指定成为艺术品的时候,艺术家与材料之间感性的实践关系被切断了。所以杜尚在美术馆里展示的物只不过是他作品的“迹象”,而真正的作品是以日常“物”介入艺术语境后生成的问题——除了绘画和雕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就不能成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吗?杜尚1917年的作品《泉》拓展了从内容到材料的形式美学思维让问题本身成为艺术,并为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拉开了帷幕。

一、身体、行走与介入

“观念艺术不束缚于任何形式语言与材料,但注重观念和意义;没有任何一种表达方式和风格可以定义它,它提问了艺术在现实中的存在方式;不借用任何一种传统艺术语言;观念艺术作品需要观众的参与;甚至可以说观念艺术存在于观众的精神参与中①。从英国艺术理论家托尼·戈弗雷对观念艺术的分析来看,观念艺术并不是具有确定的表达风格和媒介的艺术,更像是由某种文化或艺术立场引发的多样化艺术行动。观念艺术家们抛弃传统艺术媒介之后,开始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文字、卡片、地图、照片、视频或者以行动的方式对某一社会场所、地点进行介入。让艺术回归日常以及对艺术品在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存在方式的拷问成为了观念艺术家们的共识。

英国艺术家里查德·朗1967年的作品《一条走出来的线》就是强调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与思考艺术品存在方式的经典之作(图1)。他以踏步的方式在草地上来回行走,直到草地上露出一条规则的线条。除了身体与照片文献之外,艺术家没有使用到任何传统艺术媒介,所以《一条走出来的线》在当时被称作最民主的作品。“行走在喜马拉雅山脉中,以最轻松的方式来接触大地,相比大地艺术家我更欣赏美洲印第安人的精神。”②里查德·朗的艺术观念不仅打开了以行走生成思考的创作方式,还拓展了雕塑语言的边界将最简单的动作转换为具有精神性和仪式感的表达。

图1 《一条走出来的线》 里查德·朗

以身体作为媒介并通过与自然接触进行创作的还有意大利艺术家吉塞普·佩诺内。对他来说摄影不是作品,只是从创作经验中得出结论的手段。吉塞普·佩诺内总是用很微小的动作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展现你的皮肤/石头》 是一系列由朴素动作完成的生命赞美诗(图2)。他先从河床取出一块石头,把自己的手掌纹印在石头上之后再将其重新放回流动的河水中。印有吉塞普·佩诺内掌纹的石头仿佛是艺术家本人留存于自然界中的影子,带有他的意识并持续地与自然进行对话。

图2 《展现你的皮肤_石头》 吉塞普·佩诺内

美国艺术家维托·阿肯锡则是一位持续用身体在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空间进行介入的实践者。作品《跳》是关于对身体的存在感的表达(图3)。他手持相机在林间小路上行走,每隔一段距离就跳起,在身体快要落地的瞬间按下快门。《跳》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晃动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可图像中的动感却很好地表现了艺术家的身体在现实空间中即将落地时的状态。维托·阿肯锡的艺术行动既是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探索,也是对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的叛逆与抵抗。

图3 《跳》 维托·阿肯锡

二、文字、图像与挪用

除了身体行动,文字与现成品图像也是观念艺术家们经常使用的表达媒介。他们作品中的图文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之后再构成新的语法规则来提出问题。英国艺术家约翰·希利亚德用现成品图像来提问摄影的本质,思考真实与现实的关系。《死亡原因》是他将报纸上的一张新闻照片以四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裁切完成的作品(图4)。四种完全不同的框取方式生成了四种解读画面的可能性。例如他将画面内的尸体与上方的大桥一起框取后并用文字在旁边注明“摔”,解读图片的人会认为这个人是从桥上掉下来摔死的。而另一张图内的尸体则与桥下的河流一起框取并注明了“淹”,仅仅从内容来看画中人应该是被淹死的。其实无论是“淹”还是“摔”结果并不重要,约翰·希利亚德从摄影与现实之间的开放关系里看到了图像与真相之间的复杂关联。

图4 《死亡原因》 约翰·希利亚德

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商业杂志和广告图像成为了观念艺术家们最喜爱的材料库。另一位英国艺术家维克多·伯金1976年创作的《拥有》就是通过挪用现成品图像和文字完成的作品(图5)。他使用了1966年英国《经济学人》周报里的信息与广告公司图片库中的照片,让图与文形成一个新的对话语境。《拥有》是以海报形式呈现的,画面中心是一对深情相拥的情侣照片,而文字信息所传达的却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广告语。维克多·伯金将本该出现的商业用语替换成为艺术问题“拥有对您来说是什么?7%的人占有着84%的财富。”全新的图文关系反转了海报本来的商业功能,《经济学人》周报里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消解了正在亲吻的情侣的激情,并让人联想到巨大贫富差距下人的激情被逐渐淡化的商业社会。

图5 《拥有》 维克多·伯金

三、机制、机构与文化反思

“让艺术回归日常”代表着观念艺术家们反精英文化的艺术立场。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社会机构、空间和不同的社会机制也都成为艺术家们展开思考提出问题的场所。道格拉斯·休伯勒就是以日常生活为创作语境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理念是“这是一个充满了物的世界,有趣的或无趣的;我不想在这里继续添加、哪怕是一件。我更喜欢用简单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来觉察他们的存在。”③道格拉斯·休伯勒在创作中寻找一种“感性之外的经验”。《变化无常135号》就很好的体现了他借用社会机制并将日常改造成为作品的艺术态度(图6)。道格拉斯·休伯勒以寻找“样貌相似的人”为理由组织了一个大众都可以参与的奖项,并且设置了100美元的奖金和征稿细则。想要参与奖项的人要用照片的形式投稿,照片里的两个人要长的相似但不可以有血缘关系。奖项共分为1等奖60美元和2等奖40美元。评委会根据照片中两人样貌的相似度来决定奖项的归属。征稿细则里还标明了“所有的投稿照片都会成为艺术家的个人作品。”道格拉斯·休伯勒利用奖项机制和大众参与完成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观念艺术创作。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也不难看出艺术家企图用艺术的方式来改造日常的决心。

图6 《变化无常135号》 道格拉斯·休伯勒

“我不会再做无聊的艺术”是美国观念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贯彻一生的艺术观念,也是他不断向固化的审美体系发起挑战的方式。他于1971年接受加拿大新斯科舍艺术与设计大学的邀请做展览,可校方出于经费问题不能给艺术家到达现场的旅费。约翰·巴尔代萨里借此机会邀请了一位学生在展厅的墙面上重复书写“我不会再做无聊的艺术”,直到写满整面墙壁(图7)。《我不会再做无聊的艺术》提出了邀请他人来完成创作时艺术品的归属权的问题,同时还嘲讽了美术学院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过度模仿工作室导师作品的现象,并暗示学生应当勇于提出问题做属于自己的艺术。邀请约翰·巴尔代萨里的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也成为完成这件作品时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文化语境。

图7 《我不会再做无聊的艺术》(局部)约翰·巴尔代萨里

四、结语

虽然观念艺术只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个短暂的艺术潮流,可观念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一直影响到今天当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让艺术回归日常,艺术品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艺术市场、话语权以及精英文化,让观众成为作品的参与者而非观赏者等等问题。观念艺术的实践者们还拓展了以绘画和雕塑为中心的艺术边界,并用超越感性的逻辑和理论建立起了全新的艺术生态。观念艺术的发展史不仅是传统艺术媒介被拓展的历史,更是艺术创作的思想和观念取代材料和创作技巧成为作品主体的艺术进程。■

注释:

①Tony Godfrey.l'Art conceptual[M].Paris:Phaidon Press,2003:4.

② Christophe Domino.À ciel ouvert conceptuel[M].Paris:Édition Scala,2005:55.

③Douglas Huebler.《Variable》,etc[M].limoges:F.R.A.C.Limousin,1993:11.

猜你喜欢

观念媒介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