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的效果研究

2021-07-28王仲书王灿灿李晓红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5期
关键词:慢性病药师药学

王仲书,王灿灿,李晓红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 自贡 643000)

老年人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下降,免疫力较差,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较高。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60% 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1]。部分老年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不高,从而导致其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药学服务尤为重要。进行传统的药学服务多强调使患者遵医嘱用药,无法满足其出院后对居家药学服务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药学服务中引入家庭药师,并将家庭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核心,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对一、长期的药学监护,以提高其对用药的依从性,保障其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本文主要是探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至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年龄≥60 岁;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3];认知功能正常,病历资料完整。其排除标准是: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有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病情处于终末期;存在心理障碍、沟通障碍或交流障碍,难以配合完成本研究;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过敏;中途退出本研究或随访脱落。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0 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其年龄为61 ~88 岁,平均年龄为(73.63±4.72)岁;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分别有15 例、12 例、9 例和5 例。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12 例;其年龄为62 ~85 岁,平均年龄为(73.53±4.59)岁;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分别有16 例、12 例、8 例和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展本研究前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已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表示认可本研究,并予以支持。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例如,对高血压患者使用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口服类降糖药进行治疗,对高血压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调脂药、β 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学服务,包括在患者取药后向其说明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告知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嘱其在用药期间若出现不适感或不良反应应暂停用药,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反馈,在患者出院后未继续为其提供药学服务。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方法是:1)建立健康档案。选择慢性病治疗经验丰富的药师作为家庭药师,收集慢性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情、各项检查结果、治疗方案、联系方式等临床资料,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结合其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方案。2)搭建沟通桥梁。药师与医生之间、不同层级的药师之间、药师与患者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药师可以查看医生的用药信息、评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并提出用药建议;药师之间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及时就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评估和讨论;在患者住院期间,药师定期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在出院后定期对其进行随访,了解其用药的情况。3)用药宣教。通过一对一讲解、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举办用药知识讲座、解读药品说明书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了解其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知情况,纠正其错误的用药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其介绍相关的药物知识(包括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常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自我辨识、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措施等)。4)定期随访。将患者加入到微信群中,每天早上在微信群中推送慢性病防范与治疗的相关知识。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其病情及用药的情况,解答其疑虑,并为其提供用药指导。每个月对患者进行1 次上门随访,为其测量血糖、血压等,评估其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了解其对用药的依从性,并结合随访结果与临床医生一同对用药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对药物的作用原理认识越明确)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总分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自我管理能力越强)[4]。干预后,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该问卷包括是否忘记服药、对服药是否持马虎态度、症状缓解后是否停药、症状加重后是否停药4 个问题。上述4 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表示患者对用药完全依从;上述4 个问题中有3 个问题的答案为否,表示其对用药部分依从;上述4 个问题中有2 个或2 个以下问题的答案为否,表示其对用药不依从[5]。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 部分依从例数)/ 总例数×100%。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平均评分分别为(92.62±2.53)分与(73.47±1.16)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平均评分分别为(82.67±5.27)分与(65.32±5.25)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分,± s)

表1 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分,± s)

组别 对药物作用原理认知的评分 自我管理能力的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30)64.15±2.36 92.62±2.53 54.32±8.36 82.67±5.27对照组(n=30)63.21±1.26 73.47±1.16 55.72±7.96 65.32±5.25 t 值 1.925 11.352 0.664 14.314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用药的总依从率为93.3%,对照组患者对用药的总依从率为7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用药的依从性

2.3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引起了医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报道称,最近几年我国由慢性病致死的人数占全国死亡人口总数的80%左右[6]。老年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愈困难、迁延难愈等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其对用药的依从性可直接影响其病情的控制。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出院后对用药的依从性不高,易出现错服、漏服、停服或随意增减剂量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其疗效,还会增加其用药的风险[7-8]。另外,老年慢性病患者若经常往返于家庭和医院之间,不仅给其带来了不便,还会增加其时间及经济成本。针对这一问题,有医院提出将药学服务延伸到患者出院后的社区、家庭环节中,让家庭药师参与其中,为患者提供家庭药学服务,以有效地控制其病情,改善其预后[9]。现阶段,不少欧美国家已建立起家庭药师制度,将医疗卫生转向社区化及家庭化,将药师服务的中心向家庭转移。在我国,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在个别地区试行,未能广泛推广到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及保健等环节中[10-11]。有报道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能够通过定期电话随访及上门访视掌握其用药情况及病情的变化情况,为其提供高质量、全面的药学服务,能显著提高其对用药的依从性,保障其疗效,且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的安全性[12]。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药师式药学服务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其对药物作用原理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对用药的依从性,降低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慢性病药师药学
药师“归一”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师与患者间沟通的实践与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