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2021-07-28陈俊斌谷玉平马己才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失语症丁苯神经功能

陈俊斌,陈 鹏,谷玉平,马己才

(广东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韶关 512026)

脑梗死又叫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后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的致病原因为其脑血管发生病变后影响了其脑部的血液供应,使其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从而导致其脑细胞死亡。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发病率约占70%)。中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及病灶的大小与其临床表现直接相关。有研究数据显示[1],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约有20%-38% 的患者会出现失语,可对其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该疾病时,使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对提升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丁苯酞为神经保护剂。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对于调节脑能量代谢、促进脑缺血区域恢复正常的血液流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为了进一步明确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特进行本次研究。现将广东粤北人民医院近期收治的85 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及联用常规治疗方案和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该病,并对比分析总体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在广东粤北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85 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 例)和观察组(43 例)。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对其进行MRI 等检查证实其患有脑梗死后失语;其病情平稳、意识清醒。其排除标准是:患有心、肝、肺、肾等部位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异常的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罹患脑梗死前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各21 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1 ;其年龄为50 ~74 岁,年龄的平均值为(61.73±2.6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3例、20 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15:1;其年龄为51 ~75 岁,年龄的平均值为(62.09±2.6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方法是:口服阿司匹林,每日1 次,每次0.3 g,入睡前半小时服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每日1 次,每次10-20 mg ;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每日1-2 次,每次2.5 mg ;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每日2 次,每次30 mg ;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每日1 次,每次6 mL。连续给药10-12 d。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生产厂家 :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进行治疗。方法是:静脉滴注,每次100 mL,每日两次,静脉给药时滴注的时间不得少于50 min,连续给药10-12 d[2]。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将患者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失语症状基本全部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失语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失语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在加重,有效率= 显效例数+ 有效理数/ 总例数×100%。2)参照AQ(失语指数)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失语症状的严重程度,分数越低表明其失语状况越严重。3)参照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分数越高表明其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越差。4)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皮疹、肝功能异常、恶心、腹痛)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 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6.19% 和93.02%,两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及AQ 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AQ 评分、NIHSS 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Q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及失语指数[分,(± 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及失语指数[分,(± s)]

组别 例数 AQ 评分 NIHS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65.32±5.81 86.15±3.67 11.28±3.67 3.54±5.85对照组 42 65.09±5.72 72.57±4.22 11.34±3.58 7.29±2.36 t 值 0.184 14.676 0.076 3.859 P 值 0.855 0.000 0.939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30%)高于对照组患者(4.76%),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大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罹患该病后,患者即便得到有效救治,也容易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较重的负担[3]。脑梗死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相关的研究结果证实,兴奋性氨基酸及自由基的毒性作用、能量过度消耗、神经元凋亡、调控基因失常、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抗血小板集聚、调脂、保护脑神经、促进脑血液循环。对该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最佳的治疗手段,但因患者对该病缺乏认知,因此大部分患者未在最佳的时间内得到溶栓治疗,因此即使救治成功,致残率也相对较高。其中,大部分患者会伴发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脑梗死后失语较为常见[4]。脑梗死后失语患者的主要临床标表现包括其口头和书面语言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其意识清楚未发生智力或精神障碍,但无法明晰他人话语的意思,更无法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目前,临床上对脑梗死后失语的致病机制尚无准确论断,对该病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案。对此病患者多选择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进行高压氧治疗或是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但总体治疗效果欠佳。相关的研究证实[5],脑梗死发生后会大大降低患者脑内皮质区域的乙酰胆碱递质的水平。苯类物质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功能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该病患者中枢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行有效抑制,避免过度降解乙酰胆碱,可实现治疗患者脑梗死后失语的目的。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和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类似。该药对缺血脑组织损伤具有良好的恢复效果,有助于促进恢复脑部的微循环,能够让缺血区域恢复正常的血液灌注,使本区域内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对脑梗死导致半灰色区的血管损伤具有良好的恢复作用[6]。该药还可以对线粒体进行有效保护,避免线粒体缺损,改善脑细胞凋亡,从而改善脑梗死区域的能量代谢。在本次研究中用常规治疗方案联合丁苯胺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其AQ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其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的有效率。

由上可知,对脑梗死后失语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总体应用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失语症丁苯神经功能
失语症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