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镜下止血治疗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的效果分析

2021-07-28项龙庆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5期
关键词:胃镜细胞因子炎性

项龙庆

(92608 部队医院,上海 200092)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50 岁以上的人群是胃癌的高发群体。根据胃癌的扩散范围,可将其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早期胃癌患者多无明显的症状,少数患者存在轻微的胃胀、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难以引起重视,其病情的确诊率不高。多数胃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急性出血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也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为其止血,避免其出现失血性休克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本文主要是探讨对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8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2]中关于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发生急性胃出血;预计的生存期在6 个月以上;认知功能正常且病历资料完整;了解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存在激素依赖、酒精依赖、凝血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有自杀倾向或严重的抑郁症病史;随访脱落或中途退出本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4 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男19 例(占55.88%),女15 例(占44.12%);其年龄为38 ~72岁,平均年龄为(54.45±2.15)岁;其平均的卡氏评分为(68.01±2.45)分;其中,Ⅱ期胃癌患者有14 例(占41.18%),Ⅲ期胃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Ⅳ期胃癌患者有8 例(占23.53%);胃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有11 例(占32.35%),胃腺癌患者有18 例(占52.94%),胃未分化癌患者有5 例(占14.71%)。在观察组中,有男18 例(占52.94%),女16 例(占47.06%);其年龄为38 ~73 岁,平均年龄为(54.63±2.26)岁;其平均的卡氏评分为(68.36±2.23)分;其中,Ⅱ期胃癌患者有13例(占38.24%),Ⅲ期胃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Ⅳ期胃癌患者有9 例(占26.47%);胃鳞癌患者有12 例(占35.29%),胃腺癌患者有14 例(占41.18%),胃未分化癌患者有8 例(占23.53%)。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补液、输血、吸氧、镇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并针对其胃癌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使用的药物有凝血酶、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奥曲肽和生长抑素。凝血酶的用法是:将2000 ~2500 U 的此药与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合,经胃管注入患者的胃中,每隔4 ~6 h 用药一次,直至出血停止。垂体后叶素的用法是:静脉滴注,滴注的速度为12 ~24 U/h,直至出血停止。奥美拉唑的用法是:静脉滴注,每次用药40 ~80 mg,每12 h 用药一次,共用药3 ~5 d。奥曲肽的用法是:静脉泵注,泵注的速度为25 μg/h,直至出血停止。生长抑素的用法是:静脉泵注,泵注的速度为0.25 g/h,直至出血停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方法是:为患者经口置入胃镜,在胃镜下确定出血部位。在出血部位均匀地喷洒浓度为1:500 的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并在病灶边缘2 mm 左右的3 ~5 个点向胃黏膜下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每个点各注入2 mL。观察5 min,若出血停止,则退出胃镜,完成治疗。若出血未停止,则采用胃镜下钛夹止血法或电凝止血法进行止血处理,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出血部位[3]。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用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其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有效:治疗后患者出血基本停止。无效:治疗后患者出血未停止。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4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53%,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及IL-8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IL-8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IL-8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s )

组别 TNF-α(ng/L) IL-6(μg/L) IL-8(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4.18±0.71 4.15±0.73 0.172 0.864 1.22±0.35*2.03±0.48*7.951<0.001 153.06±11.25 153.71±11.31 0.238 0.813 91.11±10.58*112.76±10.73*4.508<0.001 32.06±1.15 32.11±1.28 0.169 0.866 21.03±1.03*25.64±1.16*17.328<0.001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2018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其致死率居第三位。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之一。2019 年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所有的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4]。胃癌的病理类型有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其中腺癌最为常见[5]。早期胃癌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很难诊断其病情,多数胃癌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急性胃出血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人胃内的血管和血流丰富,且胃癌病灶内的新生血管较多,易发生破裂出血[6]。对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凝血酶、垂体后叶素、奥美拉唑、奥曲肽、生长抑素等)起效较慢,且部分患者的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胃镜诊疗技术的发展,胃镜下止血法在胃出血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胃镜下止血法包括胃镜下药物止血法、电凝止血法、激光止血法、微波止血法及钛夹钳夹止血法等,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再出血的发生率低等优点。胃镜下钛夹钳夹止血法是一种物理止血方法,其止血效果与进行血管结扎手术的效果相似,对活动性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时也是预防再出血的有效方法[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血清TNF-α、IL-6、IL-8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健[8]的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中晚期胃癌伴急性出血患者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快速为其止血,缓解其病情,减少其并发症,改善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不足、对疗效的评估仅限于治疗的总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等指标),未来应增大样本量,延长研究的时间,并纳入更多的观察指标,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胃镜细胞因子炎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