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随类赋彩”看中国画的色彩

2021-07-28孙明君

流行色 2021年5期
关键词:谢赫人物画画作

孙明君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 310002

随类赋彩,是绘画专用术语,是由南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设色方法。随类赋彩的理念在当时对中国画的色彩使用影响巨大,甚至在后代的绘画色彩使用中,都是中国画的色彩使用基本原则。在这种方法被提出之后,给了当时绘画者一个上色依据,系统地教育当时的绘画学者如何上色,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依旧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画。

一、随类赋彩概述

随类赋彩是南朝谢赫提出的一种绘画上色主张,在当时的绘画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对画家上色技术进行了细致化的描述,自成教学体系,不少绘画学习者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绘画的上色处理,致使随类赋彩理念成为绘画上色的基本原则。但是谢赫也只是将随类赋彩理念进行整理,是在收集前人绘画理念和方式基础上,加上自身经验,才总结出的随类赋彩理念。所以谢赫应该说是理念的整理者,而非首创者,在谢赫《古画品录》问世之前,中国的绘画界也有将内容分类,然后进行上色的绘画方式。毕竟绘画是对自然的临摹,而将自然中的各种景观进行分类,那么这些景观在色彩方面大致上应该相同。这种上色方式的首创者暂且不明,大抵上应该是先人在进行作画时根据自然进行上色,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上色方式。然后经过谢赫的整理研究,最终形成随类赋彩的绘画上色理念。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对色彩的影响

(一)原始阶段的绘画色彩理念

这里说的原始阶段是指绘画刚出现色彩的阶段。我国的绘画历史十分悠久,基本上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最早期的绘画应该是先人石壁上简单的划痕,这种为了祭祀或是表达情感的绘画,只是简单的划痕,缺乏色彩。在染料被发现后,绘画就开始丰富起来,人们开始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入色彩。这一阶段,也是绘画色彩发展的原始阶段,由于颜料类别较少,基本上都是从动植物中提取而来,红色和绿色由于提取方便,应用比较广泛。这一阶段的绘画,已经出现了色彩的运用。出于对太阳的崇拜,在这一阶段经常将重要具有权威性的内容用红色描绘,所以,这一阶段的绘画,大多是根据心理进行涂抹,但也已经出现了根据自然色彩进行上色的操作,可以算是随类赋彩最初的运用。

(二)发展阶段

从色彩开始运用到绘画中,到谢赫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画色彩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画开始注意对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借此来表现绘画的情感,增加画作的感染力。其基本特点是“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上色层面,也是根据事物本来的颜色进行处理,缺乏相应的颜色就使用比较相近的色彩进行代替,保证绘画和参照物之间的相似性。在绘画的画风方面,则是追求“细密精密而华丽”。在进行景观的绘画时,就要将景观的微小之处纤毫毕现地进行展现,比如树木的纹理或是叶片的脉络。在景观的色彩方面,也要根据景观本身颜色进行涂抹,尽量真实的呈现景观特征。在进行人物的绘画时,就要将人物的衣着和表情进行仔细地描绘,并对人物各个部位的色彩进行填充,甚至是因为阴影造成的颜色深浅都要进行层次的划分。谢赫的随类赋彩理念,是对前人和当时中国画色彩着色方式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技术理念的集成。

(三)中国画色彩的繁荣时期

在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谢赫随类赋彩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在六朝到两宋年间发展到了繁荣阶段。在这一阶段,简单的平涂式上色手法,逐步发展为华丽斑斓且深浅不一的染色法,在上色技术和上色理念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依旧是在随类赋彩的框架之内进行的色彩搭配。在这一时期,色彩发展到了繁荣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名画家,诸如顾恺之、曹仲达和谢赫等,他们主张简约却又艳丽的绘画美。隋唐时期,战争相对较少,和平催发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加上各种颜料的出现,画家对色彩的研究更加深入。作品中经常出现朱砂、黑白、石绿等较为鲜明的色彩,非常华丽,显得大气磅礴。著名的作品有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四)中国画的转型时期

在两宋直到明清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绘画一直保持着繁荣发展,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绘画形式的改变,色彩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变化。在两宋时期,受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加上经济的空前繁荣,文人画开始兴起。在朝堂上,宫廷绘画和花鸟画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作有《宫中图》《听琴图》(如图1)《韩熙载夜宴图》等画作。这些画大多工笔细腻,配色清新淡雅,显得画中人超凡脱俗,这就是文人画的雏形。文人画为了彰显自身的君子风范和淡雅之风,就用水墨画代替原先的色彩浓重的画作[1]。文人经常利用画作来表现自身的心情和诉求,绘画主题多以山水、竹石、寒梅、松柳等能展现清白和坚韧性格的物品为主,而且色彩也从鲜明的涂抹转变成了较浅的描绘,主要利用景物间的对比来凸显色彩。

图1 《听琴图》

(五)现代化时期

中国画的发展虽然从未间断,但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国家的衰弱还是反映到了画作上,这一时期对画作的打击极大。新中国的成立才又给了中国画发展机会,直到如今,中国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画可分为三种流派,一是继承传统的复古流派,二是字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个性派,最后是力图变革创新风格并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改革派。晚清时期民族的灾难直接反映在了文化作品上,对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美术革命”的口号被提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绘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画家徐悲鸿、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或学院派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合。几十年来,融合型中国画成为主潮。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中国画的上色技术开始模仿西方,贾浩义以大块墨色实现东方象征主义;杨瑞芬将西洋用色意识与国画三矾九染结合,用揉纸、接染等技法追求肌理;蒋采苹把起源于中国、盛行于日本的岩彩画,引入工笔画创作和教学等[2]。色彩的运用开始逐渐脱离随类赋彩的框架,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

三、不同类别中国画中的色彩运用

(一)人物画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人物画是经久不衰的题材。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见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的画科。人物画的色彩搭配主要以随类赋彩理念为依据,讲究将人物分为不同类别,然后进行色彩的涂抹。

(二)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山水画的创作主要是利用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抒发抱负和表达意境,色彩多以清淡为主,主张清新淡雅,御风灵虚。

(三)花鸟画

从一定程度而言,花鸟画可以归类于山水画,但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山水画花鸟是点缀,花鸟画则以山水为背景。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东晋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色彩介于浓重和清淡之间,要根据所画内容决定色彩的使用。

(四)水墨画

水墨画具体来说不能算是类别的一种,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能通过水墨画进行展现。水墨画是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其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3],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水墨虽然只具备黑白两色,却通过留白等绘画手法,将色彩进行凸显,更加具备冲击力。

结语

随类赋彩的上色理念对中国画的影响巨大,在谢赫提出之前,就是绘画上色的主要依据,《古画品录》发布之后,迅速在绘画界引发轰动,随类赋彩也成为绘画上色的基本原则。直到如今,这种将内容分类,然后主观上色的手法,依旧对绘画界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谢赫人物画画作
谢赫·古画品录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