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创作教学中内容与节奏美感的表现和运用

2021-07-28尹伊

流行色 2021年5期
关键词:旗袍原型美感

尹伊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绘画创作者的一生中,用来创作的时间弥足珍贵,每天像在与时间赛跑,或许通过创作的人物形象或物象,或许是与美好的人和事物的接触留影,总希望用最好的方式留住美好,所以越是弥足珍惜,希望尽力经营好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创作十余年,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笔者认为一幅好的作品最起码的底线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一定美感。

一、美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作品美感是绘画者对美好的事物产生的一种感触和冲动,进而表达出的个体美好感受,也是观画者对作品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弗洛伊德认为:“美根源于性感。”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的本能,其目地是寻求快乐。于是可以推论说快乐的总是美的。笔者作品《欢乐谷》(如图1)缘于写生期间与导师和同学们在广西良口走散后,与一群山里的孩子们一天的邂逅,那种快乐和信任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笔者不是出生于山里,但少时生活在艺馆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感是相同的。于是坚信快乐的一定是美的,相信这种快乐的美感触动的不仅仅是笔者自己。回来后笔者很快通过画面保存了这份美好欢快的记忆,这也就是触发创作动机的灵感所在。身边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和绘画爱好者觉得不知道该画什么好,也就是不确定绘画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捕捉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大事记,同时也不忽视周边的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艺术画面处处有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是绘画创作的源泉。国家重大事件、航天、新科技的发展等;家园的变化、节日团聚等;校园景物、老师和同学;微信、朋友圈、超市、理发店、健身房、菜市场、高铁站、机场等都是创作的关注点,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渗透思政教育,表现当下幸福小康题材,关注民生题材,讴歌各行各业辛勤的劳动者们是中国画创作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图1 《欢乐谷》

二、美感源于对生活的提炼

弗洛伊德语“艺术表现被压抑的欲望是借助幻想来实现的,艺术家的幻想是艺术的本质,是满足愿望的手段和方式。幻想不仅使艺术家的欲望得到满足,也能使大多数欣赏者欣赏这种被描述的幻想,从而引起审美快感”。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郑板桥的“画中之竹”经历了“园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一个提炼和升华的结果。艺术作品是绘画创作者在生活中看到的某一点的感触、启发和冲动,经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提炼而创作出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愿的产物。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的创作经验来引导学生提炼生活,表现生活。正如作品《潮-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型是一个背着中国绿军包的的外国金发女郎,而笔者个人的愿望是将“为人民服务”的这种传统崇高精神在中国人中传承下去,在笔者们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以后作为永恒的潮流,所以笔者笔下的形象是一位充满着时尚元素的中国年轻女性。笔者希望她美貌、青春、充满活力,于是手捧着象征着生机的几株草花,身背绿色的绣有红色“为人民服务”的军包的女性形象就这样诞生了。或许在创作初期并没有完全的设想好画面的形象和效果,但在潜意识下,必然被这种创作的欲望所引领着,正是符合了弗洛伊德的“幻想不仅使艺术家的欲望得到满足,也能使大多数欣赏者欣赏这种被描述的幻想,从而引起审美快感”的观点。作品《剪剪花》是在侗族看到一沧桑的老妇人在做针线活,笔者幻想着她年轻时的样貌,潜意识里想把妇人的青春留住,最终画成年轻清秀的一女子俯首剪纸花的形象,根源于笔者心底里对美的失落的压抑情绪的释放与升华。艺术之所为艺术,因为来源于生活,更精炼于生活,更加典型。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提炼创作原型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创作原型有现成的有形创作原型,也有无形的创作原型。在这里,作品《潮-为人民服务》《剪剪花》的创作原型是有形创作原型。

图2 《潮-为人民服务》

三、美感源于对中华文化的崇尚

偶然拜读过夏加尔的自传《笔者的画就是笔者的记忆》。书名对笔者的启发和影响很大,追溯笔者十年来的创作,意识到其实潜意识里画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作品《古调新韵》和《古调新韵之月牙泉边》是幻想中的两组人物,笔者赋予她们现代人优雅的形貌,演奏着各种古代乐器,给人以古调新韵之美的感受。虽是笔者的幻想之作,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射出早年音乐学习对笔者的影响。在作品《古调新韵》和《古调新韵之月牙泉边》没有现成的创作原型,有的是观念、想法,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创作灵感。有形的创作原型与无形的创作原型最大区别,前者是从创作原型中获取灵感,后者是先有灵感再找原型。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尝试运用。

近年来笔者在创作旗袍和茶有关内容的系列作品,同样是在生活中体验到美和快乐,表现美和感受自由快乐是笔者绘画的最大动力。偶然邂逅一位旗袍女诗人,那日她淡妆霏唇,身着白色软缎旗袍,精巧优雅,气质如兰,古典与现代的美集于一身。在她身上旗袍的美好表现到极致,令笔者顿时萌生创作有关旗袍文化内容的作品。无巧不成书,同期间,一位恩师推荐笔者为一个茶空间创作一组茶文化有关的作品,于是茶与旗袍的结合应运而生。随着创作的深入,笔者对旗袍和茶文化更多地关注和了解,更是爱上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色彩鲜艳亮丽或淳朴典雅,深受大众喜爱。旗袍的美不置可否,最能体现中国女性自信独立、不卑不亢,身姿舒展绰约的古典优雅之美。笔者画旗袍丽人不仅因其独特之美,更因旗袍是一种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而且旗袍本身美的品质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笔者画旗袍旨在以旗袍体现女性诗意优雅而又接地气的中式生活艺术,表现高品质、深内涵、多维度的都市生活方式。当代生活节奏太快,希望笔者的画面所传达的诗意优雅接地气的中式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实现,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更多人放慢脚步,使更多人懂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旗袍与茶,花艺、诗歌、文学、国学作品、甚至影视作品都有着水乳相溶的关系。笔者的创作中出现的古琴、插花、诗书、各种器具内容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带给观者美的享受和温暖幸福的感觉之外,可以传达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国粹之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甚至能使观画者从中分享感受到真善美所在,所以《旗袍丽人》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现实和历史传承意义。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笔者会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去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记录感人的美好瞬间,优秀创作要有好的内容是前提,画面只有能感动自己才会感动他人。

四、美感源于节奏的表现

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美感不单单是体现在画什么上,就是内容的选择,同样体现在怎么画,也就是形式的表现上。中国画创作教学中笔者会结合作品,分析创作节奏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灵活运用于创作。狭义理解节奏为表现出交替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能产生美感的音乐现象。广义理解节奏为均匀有规律的进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交替是一种生活的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一种生发的节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一种生命的节奏。有了押韵节奏词句才变得如此诗情画意,有了四季节奏,生命才更加充满热情和生机,有了人生节奏,生命才变得富有戏剧性。所有的节奏幻化成一部美丽的交响乐,一切才更具有了价值和意义。

常言道“艺术是相通的”,节奏方面相通最为典型。譬如,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兰亭序》用笔圆转流美,典雅飘逸,节奏平和流畅;《祭侄文稿》痛快淋漓,行笔忽快忽慢,节奏顿挫激昂。二者以浓淡枯湿,大小长短,疏密聚散和抑扬顿挫的大小墨色变幻表现出节奏产生的强烈的艺术美感。也就是相当于音乐中节拍的长短、轻重、急缓的变化产生的音乐节奏美感。

画同样如此,尤其是中国画。如清代画家朱耷的《荷花水鸟图》近处荷叶浓墨实用笔与远处淡墨虚用笔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及墨叶的正侧对比,大小面积对比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夺人眼球。古往今来,诸如此类画面体现节奏之美的作品数不胜数。

融进节奏,画面有了一定的秩序,才会产生美感。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节奏是不可缺少的。如教学中国画白描“18”描,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白描的节奏感,如工笔线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与写意画线描“折芦描”“战笔水纹描”“简笔描”对比,前者圆劲灵活,行笔匀速。后者用笔方折,行笔顿挫。中国画线描用笔讲究提按、顿挫,用笔的变化自然形成强弱节奏对比,优秀中国画作品用笔必然具备节奏美感,这同样是中国画创作教学内容的重点。

有节奏画面才有秩序感,才会更富有艺术性,就像马路上的噪音永远成不了音乐,因为缺乏秩序,缺乏节奏,这是笔者对绘画创作的一点理解。创作《画室》主体人物与背景采用不同深浅的黑白灰加强了画面的节奏美感。创作《潮-为人民服务》的背景分别是采用不同深浅、面积、形状、位置的装饰纹样的对比关系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在创作《逗》时注意了人物形象姿态的开合,赋予人物形像自然的节奏美感。《远方的客人请喝一杯酒》背景的近景、远景的田地、山峦等被笔者抽象处理成大小、长短、浓淡深浅不同的几何形色块,体现了节奏美感。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笔者喜欢把人物的发丝按照轻音乐的节奏感,以三四根发丝作为一组,勾画出上下、前后层次,飘飘的,似若微风拂面的节奏美感。在笔者看来,中国画写意作品更是要讲究节奏美感,要如同书法作品一样,讲究布白章法、正侧倾斜,点、线、面色墨的大小、形状、疏密、浓淡,行笔的抑扬顿挫等等的节奏美感。节奏无处不在,只要笔者们细心体会就能把节奏美感带进画面,使作品具有音乐性。没有人会认为马路上的噪音是音乐,同样道理,中国画作品是需要提炼的,就像多一个音符,会显拖沓,少一个音符,感觉没到位,悬着。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曰:“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 ,道理都是相通的。

结语

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注重内容的选择和节奏形式美的表现,只有内容和形式都具备一定的美感方能称之为佳作。正是这些具有乐感的节奏和美好内容完美结合,相映成辉,才构成了中国画变幻万千的美妙姿态。

猜你喜欢

旗袍原型美感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包裹的一切
我来说说旗袍美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