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基于新华社推特账号的内容分析

2021-07-27谭登科马晓艳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华社账号抗疫

谭登科 马晓艳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舆论焦点,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 中国上下齐心协力并与世界各国人民守望相助, 积极倡导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在取得正面抗疫效果的同时为全球合作注入了正能量。 但是, 国际舆论场的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偏见带来了复杂的“话语”博弈, 部分西方主流媒体采用双重标准对中国抗疫举措进行报道, 甚至对中国进行政治化、 标签化和污名化①孙明、 孔祥龙: 《国际舆论视域下的中国抗疫行动与公共外交》, 《当代世界》2020 年第5 期。, 导致了“中国赔偿论”“中国制度缺陷论”“中国担责论”“中国阴谋论”“WHO 偏袒中国论”等谣言甚嚣尘上, 给中国全力阻击疫情带来了一定压力与挑战。

国家话语权的建构不仅依靠国家实力, 其话语载体和落实点——媒体新闻报道也是关键性因素②王立松、 崔競月、 陈茜萌: 《“一带一路”国内外新闻语篇话语对比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2 期。。 尤其是海外媒体, 在应对国外舆论压力、 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提升国际话语权上发挥着重要的构建作用。 在此背景下, 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采取各种灵活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疫情舆论战”, 坚持向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因此, 本文希望能够结合新华社在疫情期间所发推文的实际情况和经验, 从“讲述中国故事, 重塑中国形象”的视角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剖析其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以及讲述了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为海外媒体报道在主题、 类型、 切入点、 情感倾向等方面提供借鉴, 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选取了新华社推特2020 年2 月1 日至2020 年5 月18 日发布的、 与疫情相关推文3996 条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 采用推特高级搜索功能并结合限定条件搜索相关样本, 将“Coronavirus”和“COVID-19”分别输入到“Any of these words”的括号中, 将“@ XHNews”输入到“From these accounts”的括号中, 进而得到样本结果。 为保证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而影响研究结果, 笔者两人各自对全部样本进行分析后并互相校对检验, 最终确定所得数据归类。

内容分析法的使用可追溯到美国传播学领域, 伯纳德·贝雷尔森将其定义为“一种对显在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 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①Michael Singlefary: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 Longman, 1994, p.281.1986 年, 缪其浩以“大趋势”为例, 简要介绍了内容分析的抽样、 类目建构、 编码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基本流程。②缪其浩: 《“内容分析”技术评述》, 《情报科学》1986 年第 4 期。本研究即按照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对新闻传播过程中涉及的主体、 内容以及态度等进行具体分析, 按照其互斥性、 穷尽性、 同层性三个原则进行类目构建。 类目构建基于“讲了什么”和“怎么讲”两个角度进行设置, 即所对应的类目为报道主题和报道倾向。 类目建构表如表1、 表2 所示。

表1 类目建构表一

表2 类目建构表二

二、 报道内容分析

(一)报道主题

本研究的报道主题具体划分为: (1)疫情通报(涵盖数据通报、 疫情现状、 病例公示、 紧急扩散、物资通报、 妨碍疫情治理工作的行为通报等情况的推文)。 (2)防疫一线(包含对医生、 警察、 社公、军人等一线工作人员的报道、 支援捐赠行为、 患者的治愈历程等)。 (3)危机部署和决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对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和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 人事变动公示等)。 (4)科研成果(专家对病毒研究、 药物研发的进度与成果等相关科学研究及相关成果)。 (5)辟谣和知识科普(科学辟谣、 疫情相关知识和防护知识宣传)。 (6)国际关注及影响(国外政要、 公众对疫情的关注以及对国外疫情的报道)。 (7)祝福倡议(关于祝福、 鼓励和祈祷的海报、 歌曲和宣传片、 呼吁号召等)。 (8)生活影响(对日常生活、 娱乐等方面的影响)。 (9)国际援助(我国与他国互相支援、 合作抗疫等)。 共计九大类。

通过之前的样本筛选最终确认了3996 条分析样本, 并对这3996 条推文样本进行报道主题分析,数据统计如表1、 图1 所示:

表3 报道主题设计

在图1 中可以看到, 新华社推特账号关于疫情的九类主题推文中, 推文篇数占比最高的四类分别为国际关注及影响1495 篇, 占比37.41%; 疫情通报575 篇, 占比14.39%; 防疫一线490 篇, 占比12.26%; 国际援助370 篇, 占比9.26%。 其余五类共占比26.68%, 分别为危机部署和决策270 篇,生活影响241 篇, 辟谣和知识科普210 篇, 科研成果195 篇, 祝福倡议150 篇。

图1 报道主题分析

由此可得, 相比国内主流媒体, 新华社推特账号所涉及的疫情报道主题呈现多样化的面貌, 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 新华社推特账号力图将自己打造成与BBC、 CNN 类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发布平台, 面向世界各地的不同受众, 始终将中国置于国际视野之中, 紧随世界的潮流和趋势, 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说自话, 所以更偏重于对“国际关注及影响”这一类别的报道。 同时, 新华社推特账号积极担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及时通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疫情信息、 一线实时状况及举措情况, 为全球合作抗疫贡献出一份力量, 凸显出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 另外可以看出,新华社推特账号一改传统党媒严肃刻板的态度和官话套话的风格, 采取微观视角, 将焦点下置于疫情一线的普通人和温暖故事, 传递人性与爱的普世价值观, 使西方受众感同身受, 加强了深受疫情之苦的中国普通民众与海外受众的情感联系以及报道的感染力, 用“展示”而非“告知”的平民方式①向勇、 朱粲: 《海外主流媒体对中国新冠疫情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影响》, 《文化月刊》2020 年第4 期。,生动地传播中国人乐观抗疫、 全民抗疫的日常, 真正走进世界民众的心里。 最后, 新华社推特账号报道主题较多的一类是“国际援助”, 凸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全世界共同抗疫的合作精神, 从一件又一件的具体事例中传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二)报道倾向

本研究将推文分为正面、 负面、 中立三个类别。 本研究对于其报道倾向的归类主要依靠两种方式:

(1)按照其文章内容显示的情感进行划分, 分为正面——赞扬和肯定, 对个体言行、 疫情防控和其他国家等表示支持、 赞扬等态度。 所描述的词汇会使受众内心产生一种对疫情局势和中国形象正面的评价; 负面——批判和质疑, 往往在推文中呈现出疫情防控工作不力的一面, 带着批判性或审视的目光以及犀利的语言色彩来评判某些言论、 事件和国家等; 中立——无明显或混合态度, 并无明显倾向性, 一般是追求客观中肯的报道, 让读者评判。

(2)按照具体的推文内容的评价来划分, 分为正面(肯定)报道、 负面(批评)报道、 中立(白描)报道。

对报道倾向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 得出结果如表4、 图2 所示:

图2 报道倾向分析

表4 报道倾向统计

新华社推特账号的推文整体呈现客观中立倾向。 中立倾向的报道多数为“疫情通报”“辟谣和知识科普”“危机部署和决策”, 此类报道力图为公众提供关于疫情全面清晰的认知, 营造信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环境, 避免引发恐慌情绪。

另外, 推文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 整体来说, 以正面报道为主, 负面报道为辅, 且随着防疫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全国疫情的稳定好转, 正面报道越来越多于负面报道。 正面报道内容基本为“防疫一线”, 通过宣传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志愿行为来传播社会正能量, 呼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 共同抗“疫”, 改变受众消极的心态。 宣传在专家、 物资、 治疗方案、治理经验等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援助, 这极大促进了中国良好形象的树立。

而对于负面新闻, 新华社推特账号采取绝对正视的态度, 在各个时期均对各个国家的不良行为做出严厉的批评。 负面报道主要包括利用疫情而做出的违法犯罪、 一些国家政府层面工作部署的不到位、 对所谓“中国病毒”等错误言论的澄清。 新华社推特账号在报道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倾向。 此类报道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对违法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对抹黑中国的错误言论零容忍的积极态度。

三、 向世界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抗疫故事

在涉华疫情报道中, 新华社推特积极探索多角度叙事方式, 凸显人文精神; 关注受众信息需求,实现海内外传播时效的同步; 设置具有公共讨论性议题, 辟谣并占领舆论先机; 合理利用在华外国人视角, 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 伟大且震撼的中国故事。

(一)生命至上, 平凡人物的“暖”故事

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个人的命运和故事往往能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 抓住“爱”这一人类共性,加强情感化传播, 挖掘普通人身上能够激发海外受众共情的新闻元素①陈怡: 《告诉世界中国的战“疫”故事》, 《中国记者》2020 年第4 期。, 可以更好地传达国家对人的尊严、 人的价值、 人的生命的重视与维护。

透过宏大历史下人的日常言语和行动, 新华社推特在报道切入点上, 也选择将目光转向普通个体鲜活的生活经历, 讲述了小人物的大情怀。 例如, 其中一篇推文讲述的是“大约一个月后, 一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护士终于隔着玻璃窗亲吻了她的孩子”的故事, 视频没有惊心动魄的铺垫和夺人眼球的制作技巧, 只是简单再现了护士对病人的悉心照顾和母子久别重逢的场景, 有情感、 有温度, 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河南省一家治疗新冠肺炎医院的一名中国护士给了她哭泣的女儿一个‘空中拥抱’”这条推文则抓拍了护士刘海燕与9 岁女儿隔空拥抱的一幕, 展现医护人员在特殊历史时刻的生活细节, 成为新华社官方推特账号的爆款, 总浏览量15.1 万次, 转发1479 次, 点赞3668 次。个体的命运与社会、 国家紧密相连, 这些证明了外国媒体和受众对于“小人物”的关注, 而贴近一线、贴近普通人的新闻内容, 显然能更好地引发受众共鸣。

(二)求真务实, 民众聚焦的“热”故事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 “媒介策划者应该对他们的受众和潜在的受众想要获得的那些满足作更多的研究”②[美]沃纳·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 起源、 方法与应用(第四版)》, 华夏出版社2000 年版, 第330~331 页。, 即新闻报道要以受众为本位, 关注他们的需求。

国外受众的关注点不仅在于中国疫情发展的数字, 更在于疫情期间中国经济的受挫和复苏、 民生状况以及疫情防控中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医疗措施来应对。 新华社推特及时有效回应公众关切,立即策划与之有关的报道, 推送了一系列涉及宏观经济政策、 财税政策、 民生政策以及企业复工复产、 居民复动复出等相关报道, 客观介绍疫情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同时, 展示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向好趋势。 新华社推特账号还重点强调科技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关报道梳理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 患者行迹追踪、 智慧物流监管、 病毒源头查找、 疫苗研发、 红外热成像测温、 境外口岸防控等信息, 展示中国科学防控和大国智慧的形象。 另外, 新华社推特还围绕“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进行一系列报道, 开展慢直播吸引了众多外国人观看, 展现出中国极强的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等广受关注的问题, 向海外受众展示了中国经济、 科技与制度的力量。

(三)化解污名, 驳斥谣言的“真”故事

主流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能够通过一系列调查、 研究进行公正报道和价值判断,对社会舆论起到引领作用③徐书婕: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以人民日报“一带一路”报道为例》, 《新闻战线》2015 年第13 期。。 在疫情期间信息爆炸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 一批网络政治谣言甚嚣尘上, 捏造“中国病毒”标签, 挑动辱华情绪, 排华言论不时出现, 对我国国家安全、 社会稳定以及海内外民众思想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针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生态, 新华社推特账号主动出击, 挖掘真相, 通过“Fight Virus”“Fight Rumor”“Fact Check”等标签主动设置议题, 推出“疫情流言辟谣”系列报道。 在这些驳斥谣言的推文之中, 最为典型的就是一个名为Once upon a Virus的视频。 视频中, 代表中国的兵马俑乐高小人不断地向世界发布新冠病毒的有效信息, 而代表美国的自由女神乐高小人则漠视警告, 不断地予以否认。最终, 自由女神乐高小人红起了脸, 打起了点滴。 该动画改变了以往“严正抗议”的风格, 采取短小精悍的短视频方式, 附带讽刺性内容, 借鉴西方化的表达风格和美国口音的英语表达, 直击痛点,吸引眼球。 该推文目前已经获得206.5 万次观看, 2.5 万次转推, 以及4.9 万个赞。 除中国驻法大使馆转推以外, 包括美国《新闻周刊》、 法国《费加罗报》以及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 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国际传播效力极为突出。

(四)命运与共, 大国担当的“好”故事

“我们不把中国故事讲好, 别人就会替你讲故事”①赵启正: 《不要让别人替你“讲故事”》, 《公共外交季刊》2019 年第4 期。。 面对复杂形势, 主流媒体只有在国际社会上主动发声、 持续发声, 底气十足、 坚定信心地讲好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故事,才能占领主阵地, 赢得话语主动权。

新华社推特账号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大国担当的“好”故事: 一是积极主动向世界分享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做法, 为阻止疫情在全球蔓延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 二是频繁推送中国向其他国家派出医疗队、 捐赠医疗防护设备物资等新闻, 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这不仅给国外民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一段时间内在推特上出现“刷屏”现象; 三是讲述中国民营企业、 民间团体及个人向疫情国家提供援助的故事, 展现出上下同心、 共抗疫情的团结一致, 也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篇推文是关于中国医疗专家小组成功抵达伊拉克的消息, 这篇推文目前累计收获145 个赞, 1951 次转发, 而且很多人在留言区表达了对中国援助的赞扬和感谢, 如“As an Iraqi thanks to your support”“Chinese people are selfless…Respect. ”等。 另外, 这些推文还吸引了大量留言者, 他们会自然地将中美两国在疫情期间的不同行为进行对比, 侧面凸显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为塑造中国的大国担当形象起到良好作用。

(五)客观多元,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

除了“用自己的嘴说话”做好对外传播, 还有一种舆论引导方式是“借别人的嘴说话”, 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与前者相比, 后者多了一种隐性的比较, 显得更加客观, 还能够消减意识形态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新华社推特积极运用“他者”视角——在华外国人群体, 包括外籍媒体人士、 留学生、 国际志愿者、 外企及其员工等来实现自我呈现。 在华外国人与海外受众本身在情感上具有联通性, 以他们的视角讲述中国疫情下的日常生活和中国抗疫所付出的努力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另外, 他们对我国防控正面效果的认可赞扬和对抗疫战决胜的信心, 可以减轻刻板印象的影响, 进一步唱响中国抗疫的实力与贡献。 如此, 既回击西方恶意报道、 正确引导舆论, 又表明了我国的原则立场, 彰显大国风范与担当。 例如, 新华社在推特上设置“Stay Strong China”(中国保持强大)的议题, 展示世界各地人们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美与鼓励。 为澄清西方的抹黑言论和污名谣言, 新华社推特还通过剪辑视频的方式, 以在华留学生和工作人士的亲身经历、 亲自回应为素材, 真实再现中国的生活状况, 发布后, 浏览量3.1 万次, 点赞335 次。 因此, 发掘在华外国人本身的故事也是对外传播的重要视角和资源。

四、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用户不会因为你讲了一个好故事而付费, 却会为你讲好了一个故事而付费。”①仇勇: 《新媒体革命2.0——算法时代的媒介、 公关与传播》,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年版, 第46 页。在新媒体时代,要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在报道内容上要实、 要硬, 还要注重讲述方式, 把握好原则。

(一)夯实传播力: 破与立的统一

新闻舆论的传播力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新的传播思想与理念, 二是内容生产、 渠道表达的技术形态。 因此, 破, 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和观念; 立, 则是要创立新的内容传播形式。

以往中国对外报道长期以正面宣传为主, 加之“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惯性, 不利于海外受众对我国媒体接受程度的提升。 每当负面新闻发生时, 外宣机构倾向于大事化小甚至避而不谈的处理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自身公信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新华社推特账号做出一些必要的观念改变, 淡化宣传色彩, 注重平衡报道, 采取中立立场客观报道, 遵循基本的新闻传播规律, 不粉饰太平, 不刻意煽情, 一切以事实为准绳, 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另外, 告别以往官方媒体生硬的口号式宣传, 通过故事化表达的方式, 更好地将中国价值理念、 抗疫成果传播开来,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偏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新兴媒体投入, 积极运用大数据、 5G、 VR、 AR、 移动新终端等技术, 试图构建移动化、 社交化、 视频化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 把握“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此次疫情防控对外报道中, 新华社推特账号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内容传播形式, 打造出融合文字、 图片、 动画、 音频、 短视频、 Vlog、 慢直播等多媒体手段的抗疫宣传体系, 拓宽传播主体, 多方面立体化呈现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果, 吸引海外受众关注的同时使报道更加客观可信, 减少了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不解、 误解, 展现出中国抗疫的决心、能力与责任。

(二)聚焦引导力: 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同步

引导力侧重信息甄别、 方向把握。 信息甄别就是要对事实有敏锐的研判, 保证报道内容的科学性、 正确性; 方向把握直接决定舆论引导的方向, 通过一系列报道赋予自身舆论价值与权威②张子凡、 余兆忠、 求力: 《组织传播视角下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辨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4 期。。 因此, 新闻报道要遵循科学与价值双逻辑。

科学逻辑, 即科学应对疫情, 以报道的专业性、 科学性提升说服力和影响力。 通过科学预警、科学防控、 科学救治的报道, 解读疫情发展趋势, 科普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 救治率以及个人防护措施等防控常识。 新华社推特账号报道的科学逻辑也体现在频繁推送防控一线专家学者的专业性解读, 及时传播正能量, 全方位进行疫情防控宣传, 形成尊重科学、 尊重专家和医护人员、 科学防护、专业施救的氛围。 例如, 针对新冠病毒药物研发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 新华社推特账号先后推送了海内外包括病毒学家、 制药专家、 临床医生、 公共卫生专家、 人工智能专家在内的十余位顶级科学家的发言和文章, 客观而全面地展现出全球领域内新冠病毒药物、 疫苗、 抗体研发的最新进展。

价值逻辑, 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基本遵循。 疫情期间, 新华社推特账号主动回应国际关切, 不仅讲出了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人文情怀, 而且讲出了中国为世界各国防控疫情争取宝贵时间的艰辛付出和“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中国倡议; 不仅讲出了“以义为利、舍我其谁”的中国担当和合作共赢、 文明互鉴、 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 而且讲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眼光、 人类情怀、 历史担当。 将普及抗疫知识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结合起来, 以此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 展现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优势①沈壮海、 刘水静: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光明日报》2020 年9 月11 日。。

(三)提升亲和力: 官方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平衡

报道的亲和力极大影响着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距离, 其中, 叙事角度起着关键性作用。 官方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平衡意味着报道要兼具思想性与近民性②武毅: 《时政新闻也要有亲和力——基于〈伊犁日报〉新闻实践的思索》, 《中国地市报人》2020 年第3 期。、 温度与深度, 既不失严肃又彰显趣味,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受众的认同与共鸣。

从官方叙事的角度来看, 新华社推特账号一是集中报道外国政要、 国际组织负责人等对中国的高度评价, 为彰显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人勇于担当的钦佩、 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赞赏和对中国军民英雄气概的称颂, 很多推文直接引用外方表态作标题, 以及转载WHO 公开赞扬中国在抗疫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视频。 二是推文中展现出不少外国政府、 民间组织、 在华企业、 华侨华人等捐款捐物的文字和图片报道, 汇聚成“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的深情暖流。

从个人叙事的角度来看, 聚焦抗疫中的现实问题, 厚植家国情怀, 从“理性式话语”转换为“感性式话语”③毛伟: 《海外媒体涉华新冠肺炎疫情英文报道研究》, 《青年记者》2020 年第21 期。。 一是小人物的大作为, 驰援武汉、 物资供应、 党员示范、 医护救治、 基层防护、 方舱医院等。 包括广大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 舍生忘死, 全国各地党员干部、 居民群众、 志愿者等群体的故事, 突出原汁原味对话, 采用镜头式场景描写, 记录他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坚实足迹, 生动鲜活。 一图胜千言, 成规模的图片报道更是回应了国内外对疫情防控一线真实图景的信息需求, 又充分彰显了全国一盘棋、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 为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留下值得珍藏的视觉记忆。 二是多方报道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士的亲身体验。 国家形象的建构要想不浮于表面, 就要了解受众的兴趣点, 改变以往的宏大讲述逻辑与官方学术用语, 进行多元化宣传, 增强可读性。 官方叙事和个人叙事的良好平衡联动, 打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组合拳”, 良好地再塑了因谣言和污蔑受损的国家形象。

(四)打造影响力: 软中带硬与正面交锋的融合

影响力是一种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关注, 并产生剧烈反响的能力。 打造影响力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舆论的话语权, 以强势姿态进入受众群体的视野④任永乐: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 引导力、 影响力和公信力重构》, 《新闻传播》2019 年第13 期。。 同历次重大事件舆论斗争相似, 此次抗疫过程中, 国际舆论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杂音噪音。 对此, 新华社推特账号敢于亮明观点态度, 灵活运用不同的舆论斗争方法积极掌握话语权。

一是软中带硬的防御, 依靠西方理性声音。 西方社会支持中国的意见是打好国际舆论战必须倚重的重要力量, 针对美国政府的过激措施, 新华社推特账号多次援引美国多位公共卫生专家的表态进行有力反击。 二是正面交锋, 理直气壮回击谬论。 疫情面前, 国际舆论区分明显, 或秉持良知,或恶意诋毁。 新华社推特账号精准把握受众对象, 推出两种国际评论。 以2020 年3 月17 日的推文和4 月2 日的推文为例, 两篇推文的文字内容直截了当、 语言犀利, 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部分美国政客的阴谋诡计, 如太极拳般饱含内力而不露锋芒。 类似的国际报道不仅丰富了读者了解事实的视角, 而且以老到的笔力及蕴含的理性引人深思。

正面交锋是刚需, 软中带硬是本事。 正如伯纳德·科恩所说, “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 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①李彬: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95 页。。 新华社推特账号还通过发布一系列报道评论, 设置一系列正面议题汇集公众注意力, 形成舆论焦点, 压缩海外负面炒作空间, 充分展现世界积极评价,有理有节、 能屈能伸, 牢牢把握舆论斗争节奏, 从而拓展了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的海外能见度, 逐步掌握主导权, 有力诠释了中国制度优势, 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让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得到显著增强。

(五)积累公信力: 时效性和权威性的结合

新闻舆论公信力可以理解为报道获受众信任、 信服的能力, 包括对媒体本身的信任和具体内容的信任②杨鹏: 《以内容力量达成文化认同——从“四力”谈媒体融合新阶段的内容建设》, 《青年记者》2018 年第30 期。。 公信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优质创新内容的支撑, “快、 新、 优、 真”要求媒体必须兼具时效与权威。

在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时期, 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量、 更新速度都要比平时大很多, 所以媒体报道要做到及时更新和信息全面, 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③姜帆: 《试论重大危机中的媒体作为》, 《新闻前哨》2005 年第Z1 期。。 新华社推特账号及时追踪全球新闻, 反应迅速, 对国内国际新冠肺炎确诊数量、 治愈情况等都进行实时跟踪报道。 另外, 在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后, 复工复产、 财政税收优惠、 就业政策等相关报道与应急报道机制启动快、 运转顺,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也为增强我国媒体发声的时效性奠定了基础。

及时报道的同时, 新闻媒体还要把好审核关, 保证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政治正确性。 新华社推特账号作为官方主流媒体, 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对推文谨慎甄选辨别, 多采用中性报道, 实事求是、 不偏不倚。 它还积极引用海外信源, 避免出现所有信息都源于中国政府和官员这种“一边倒”的情况, 增强报道的接纳程度, 为多元意见的表达提供平台。 时效性与权威性的统一起到了稳定人心、 定心聚识、 提振信心的作用, 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传递了中国人民上下齐心抗击疫情的强音, 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专业性和感召力。

五、 结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 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此次疫情对中国海外媒体提升国际沟通能力和舆论影响力来说,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总的来说, 我国海外主流媒体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抗疫成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报道强度和速度都得以大幅提升, 但与其他国际主流媒体相比, 其传播热度和传播广度仍需提高, 改变我国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的地位仍然任重而道远①蒋芳菲、 王玉主: 《国际信誉及其变化的条件——兼论中国国际信誉的变化》, 《战略决策研究》2020 年第11 期。。

疫情过后, 国际关系与舆论格局仍有很多不稳定性、 不确定性, 对中国而言, 将有血有肉的抗疫故事内嵌于世界疫情防控中, 熔铸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中, 将成为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参与全球合作、 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 “后疫情时代”,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 一些针对中国的污名化、 泛政治化言行会长期存在, 国际舆论场将成为多方角力的焦点, 我们要对未来长期的舆论挑战做好准备。

另外,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提升国际话语权、 塑造全球角色与形象层面, 除了新华社、 人民日报这种正统主流媒体, 其他不同层级、 不同领域的优秀媒体都需要跟上步伐, 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提升中国特色话语叙事能力, 在国际宣传中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新华社账号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彤彤的聊天账号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社交媒体账号的对外传播之道——以“人民日报”Facebook账号“特朗普访华”议题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