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西藏民俗文化传播研究

2021-07-26梅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融媒体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有效推动了媒介技术的融合发展,而信息数字化技术作为融媒体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西藏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方式,还有助于实现对西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本文对融媒体的概念和特点进行简单的概述,分析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西藏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机遇及传播策略,以期为西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贡献。

关键词:融媒体;西藏民俗文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230-02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这也使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当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向个性化传播方式转变,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及运营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

西藏具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是由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的,因此对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融媒体高效传播的优势可以应用到西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如此不仅可以实现西藏民俗文化与媒介的有效融合,还可以创造全新的传播模式,为西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融媒体基本概述

(一)融媒体的基本概念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面整合,互相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1]。

(二)融媒体的特征

1.广泛性

在信息传播范围上,融媒体因结合多种媒介载体的传播优势,并运用VR、AI、移动应用等借助电波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技术,传播范围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广泛性。

2.时间性和空间性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从信息生产到对外输出的过程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滞后性,而融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打破了这种限制,受众可以通过便携的移动工具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接收全国各地的最新消息,更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3.资源优势互补

在资源整合上,融媒体将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与具有便捷性的新媒体有效融合,保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降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劳动成本,扩大媒体盈利空间。

三、融媒体时代西藏民俗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西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来源于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作为西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存在。早期,西藏人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民俗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或通过肢体接触、符号等媒介进行小范围的传播[2]。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西藏的民俗文化开始逐渐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对外传播,但其影响力仍略显不足。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型媒介层出不穷,给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传播内容及方式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内容及方式多元化。移动终端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更便捷,“人人都是记者”使西藏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对外讲述西藏故事,受众也能通过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了解和感受西藏。

(二)用户具有生产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身份

融媒体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价值”不再单纯指靠体力进行劳动创造价值,更多是指利用科技进行劳动创造价值。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身份不再仅仅是单向的接收者,而是轉变为具有生产者与接收者双重身份的参与者。而Web3.0通过在Web2.0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不仅能以更加简单便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互联网信息资讯整合,还能实现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均衡分配,更好地体现其劳动价值。

四、融媒体时代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创建民族品牌,将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在西藏民俗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西藏民俗文化的内涵,在确保特有的西藏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创建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品牌,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同时,相关部门积极扶持民族品牌,对西藏传统民俗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

(二)提高民族品牌知名度,拉动旅游经济增长

在“互联网+”时代,要深入挖掘西藏优秀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其与互联网平台优势融合发展并与时代接轨,在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品牌为载体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打造良好的西藏形象,实现西藏优秀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来西藏旅游,拉动西藏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传播的“双增”。

(三)借助融媒体优势,提高节庆活动普及度

节庆活动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现方式,西藏特有的重大节庆活动有藏历新年、雪顿节等。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雪顿节为例,为期5天的雪顿节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展佛、藏戏、赛牦牛等活动充分展现了极具西藏特色的民俗文化,但节日传播力度不足,舆论氛围不浓厚,普及度有待提高。结合融媒体优势,可以凸显西藏民俗文化的特异性,弥补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四)引进信息数字化技术,借助科学技术进行传播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人们更愿意接受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文字对民俗文化的描述产生的传播效果远不如受众通过双眼直接看到画面的传播效果。例如,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和VR虚拟现实的技术打造数字影院、数字博物馆等,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并鼓励受众参与其中,在受众享受科技与文化、虚与实相结合带来的全新体验的同时,媒体通过网络直播、电视转播等形式,进一步宣传西藏的民俗文化。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也可以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其全方位体验和了解西藏民俗文化。

(五)特色文化元素与网络游戏结合,实现二者的共赢

近年来,网络游戏热潮兴起,其对用户来说有令人放松心情的娱乐性,对游戏公司来说有可盈利的商业性,对社会来说有信息对外输出的传递性。而一个成功的游戏往往有庞大的用户群,当下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将二者融合,既可以为民俗文化提供新的传播渠道,也可以为游戏公司带来利益,实现二者的共赢。

(六)增加信息传播广度,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传播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字化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方式的一种潮流,应尽可能着眼于新的数字技术,并打造新的传播形式。西藏民俗文化要想“走出来”,可以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的三大优势:用户基数大、日活跃度高、传播效率快。将“两微一端”的每日热点推送与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其便携的、跨媒介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民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既增加民俗文化的传播广度,又缩小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距。

(七)积极传承优秀文化,注重优秀人才培养

在民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真正热爱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保护并“走出去”。人际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应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第一,在西藏,寺庙既是藏族民众礼佛、朝拜的场所,也是传递西藏民俗文化的场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寺庙对其相关的民俗文化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对外进行讲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或民间文化保护组织的集资融资来创办与当地民俗文化相匹配的艺术院校,通過设置丰富的民俗文化科目,吸纳民俗文化爱好者并将其培养成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文化传承人。

第二,老一辈民俗文化人才积极发挥其引领作用,发掘并培养新生代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时,政府与地方融媒体平台合作,积极寻找西藏民俗文化的民间爱好者,吸收培养传承西藏民俗文化的民间人才,进一步壮大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队伍。

第三,建立西藏民俗文化博物馆,定期对涉藏民俗文化的剧目进行整理归纳,并利用图片、视频、VR等形式对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收集和保管,以便为后来的民俗文化爱好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西藏民俗文化展示。

第四,将西藏特色民俗文化融入舞台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并成为亮点部分,使其在受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巡演、网络直播、网络转播等方式进行对外传播,这样既能提高民俗文化内容及历史的知名度,还能加强对西藏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五、结语

融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营理念,可以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尤其是在民俗文化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在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难以使优秀的西藏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情境下,融媒体运营理念可以更好地将西藏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融入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凸显西藏民俗文化的特异性和重要性,更好地促进西藏民俗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同时,融媒体虽然会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对于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也不能摒弃。要将二者相结合,注重本土民俗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发展,这样既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可以提升西藏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促进西藏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2] 袁爱中,马路阳.媒体环境下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思考——以中国西藏新闻网非遗文化专栏为例[J].新闻论坛,2016(2):92-95.

作者简介:梅楠(1996—),女,陕西商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藏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