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英国小说中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及叙事策略研究

2021-07-23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十九世纪文学作品话语

李 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作为一类新兴的社会群体,家庭女教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她们的生存境遇被许多作家写入了文学作品之中。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许多描写家庭女教师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现,并且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同时,不少自传、回忆录以及来往信件将女教师的现实经历刊登出来,向读者说明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许多女性小说家还将自己曾任家庭女教师的所见所闻作为素材,描绘到了小说世界当中,例如著名的勃朗特姐妹(安妮·勃朗特与夏洛特·勃朗特)在创作时都曾参考自身的真实经历,从而创作出生动写实的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十九世纪之初,家庭女教师小说作为一种当下新兴的题材,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并且收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追捧。

国内学者李珊珊分析了勃朗特姐妹的代表作,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家庭女教师的人物塑造进行了深度解读,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家庭女教师的人生观以及爱情观,解剖了十九世纪英国的女性意识。刘莉通过分析《拧紧螺丝》一书中的家庭女教师形象,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风俗对于女性的迫害和压榨。塞西利娅·瓦德苏·徕卡洛斯(Cecilia·Wadsu·lecaros)与2001年曾著专著《维多利亚家庭女教师小说》。该专著的性质以文学史为主,兼有文学批评功能。该专著将家庭女教师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学类型看待,以十九世纪初家庭女教师为主题的文章、小说等为研究对象。徕卡洛斯认为家庭女教师作为当时新兴的社会职业,主要从业者为高级知识水平的女性,可以说无论是从社会意识形态还是社会阶级层面来说,都是最为边缘的存在。纳什·苏珊·安托瓦内特(Nash·Susan·Antoinette)于1980年对家庭女教师小说进行了综合研究,以勃朗特姐妹自己萨克雷的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指出一八三九年《家庭女教师》的出版标志着家庭女教师小说类别的正式形成。同时家庭女教师小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对于当时处于“过剩”状态下的女性焦虑提供了指引,增强了边缘地位下的家庭女教师自我价值的认知。

一、19世纪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分析

1.时代背景

在早在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家庭女教师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小说当中,这应该是家庭女教师人物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可被称为家庭女教师小说的巅峰时期,并且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伴随着社会公共教育向女性开放大门,社会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涌现女性的身影,而家庭女教师这一时代性的人物形象也渐渐在文学作品中销声匿迹。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女教师小说的兴衰史就是十九世纪时代的直观写照。

2.历史条件

家庭女教师成为社会热门职业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英国经济在十九世纪初飞速发展,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为商业带来了大量的利益,大量商业、银行业、制造业的中产阶级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开始向资本家转变。对于这些拥有大量财富的资本家而言,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聘请家庭女教师,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流行趋势,这样的大环境为家庭女教师提供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量。同时社会各阶级都积极为英国教育发展提供帮助,政府通过大量资助获得的资金大力兴建学校,同时英国议会也通过了教育发展的法案,全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都大大增加了。此种情况下,女性教育也借此机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女子学校建成并开始招生,为英国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机会。在学习了知识之后,最适合女性的职业——家庭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她们的首选。

3.文学传统

家庭女教师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可在十八世纪的小说中见到。一八七零年,英国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婚姻中女性财产作出明确定义的立法,规定这样说道:凡是已婚妇女凭借自身能力,通过正当职业、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或是独自经营商铺而获得的经济收入,她通过艺术、文学作品、发明专利等获得的财产、现金,以及上述所有类别财产通过投资理财等手段获得的全部利息,都应该被视为该女性独自拥有的财产,由女性自主享受财产使用以及处置权。”这项法规改变了之前英国已婚女性无法独自拥有财产的局面,因此更多的女性投身于文学创作当中,希望通过版权费以及稿费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可以说以上也是十九世纪女性文学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19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小说叙事策略分析

1.叙事视角分析——以《卡洛琳·莫当》为例

女女性主义叙述学指出女性文学中的叙述视角是拥有一定意识形态性的,也就意味着作者所处的不同意识形态立场会影响作品的视角选择。乌斯彬斯基在《结构诗学》一书中指出,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作者、人物以及原型共同构成的统一载体,后来学者将其称为意识形态系统。在一部完整的小说中通常由一个主导视角作为整部小说的视角引导,在该视角下对其他分视角进行领导与统领,这意味着所有的视角都处于一个由多个视角共同构成的系统当中,主导视角对其他所属的分视角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主导视角是由作者,主人公构成的意识形态系统决定的,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通过叙述视角向读者展现。

“视角”一词最早出现于艺术领域,后文学创作者将其运用到文学创作叙述领域之中。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视角一词外,它还可以被称为观点、视面等。学术界有两种主流叙述视角的定义:第一个是由国内的申丹提出的,称为叙述视角或是叙述视点,第二种是由热拉尔·热耐特以及米可·巴尔提出的叙述聚焦。中国的许多学者对于叙述视角的定义存在着分歧,例如杨义在文章中指出不能将叙述视角与叙述聚焦混为一谈,前者说明的是“谁在看”而后者说明的是“在看谁”,这一说法得到了同为中国知名学者李建军的大力反对,李建军认为上述说法完全混淆了两个概念的含义,无论哪种说法表示的都是“谁在看”的问题,像上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数不胜数,笔者认为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大部分理论都遗憾的混淆了两个概念,即具体的语态,在具体的语境中究竟谁是叙述主体,谁是视角投影对象,都没有得到具体的阐明,简单来说就是谁看和谁说未能得到很好地区分。热奈特(Gerard Genette)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区分了叙述人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区别,观察对象指的就是在看的人,而叙述人就是正在叙述的主题,上述有关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的划分是划时代的,在小说的发展历程当中,同一作品中的叙述声音与叙述视角主体不同的现象屡见不鲜。

《卡洛琳·莫当》创作于一八三五年,它是英国女性作家玛丽·马莎·舍吾德的代表作之一,并成为她创作生涯后期的重要成果。该小说以一个年轻女性为主人公,将其被迫担任家庭女教师,从轻浮散漫的花季少女变为受人尊敬的成熟女性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该作品之前,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采用男性叙述视角,弘扬男性意识形态,而女性通常作为被迫害、被压抑的角色出现,被观察者一般都是女性。而在该书中,玛丽首次采用了女性视角进行描绘,借用女主的明眸将她眼中充满女性意识的世界描绘了出来,并见证着小说中剧情的发展。玛丽·马莎·舍吾德将女性作为文章的叙事主体,将女主角卡洛琳·莫当眼中的世界展现给读者,以女性叙述视角及聚焦视点,赋予了文学作品女性“观察”与“发声”的权利,一改过去小说中以男性为主导的现象,男性也是第一次成了“被聚焦”及“被讨论”的对象,在该作品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颠倒了过来,以独具女性温柔细致特质的视角看待世界,动人的阐述了女性视角下的生命历程。

2.叙事话语模式分析——以《爱玛》为例

除除了上述通过改变叙述视角突出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的文学手段,叙事策略中的叙事话语模式也是女性文学中突出主旨的重要方式之一。小说中的叙事话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研究对象,即故事主线的叙述模式以及作品中人物话语沟通之间的关系,直言之就是小说故事剧情的开展以及小说人物具体是通过怎样的话语去描述的。人物语言除了小说人物表达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所表达的相关内容。常见的叙述话语模式包括直接、间接引语,自由间接、直接引语。叙述话语模式被作者作运用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意图中,无论采取何种话语模式都将直接引出作者的剧情穿插以及角色人物塑造等相关内容。笔者通过对家庭女教师小说中叙述话语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揭示出叙述话语模式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人物语言是小说的重要骨架之一,无论小说体裁以及风格怎样变换,以人物对话为核心的文学内核永远不会改变,也就是人物话语模式。文学评论家们重点关注的内容通常是叙述距离感在叙述话语模式中的表现力,并将距离感作为评价叙述话语模式好坏的重要标准,而文体学家们则聚焦于叙述话语的语言本身,文体学家认为人物话语中不同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构成了人物话语的核心,因此不同的语言选择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同样的,相同的人物话语在不同的表达形式塑造下也会有千差万别的分别,即形式赋予内容含义,这与我们常见的内容决定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变换小说中的叙述话语模式是常见的切换感情色彩、塑造人物性格的工具。

简·奥斯丁是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女性意识强烈而闻名,但与其他女性作家刚烈而直接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读者通常感受到的是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仿佛是当时环境下默默隐忍女性的真实写照。但不少读者不知道的是,简奥斯丁的早期作品曾经因为感情表达太过于强烈和直白,且主要题材以女性为主,被出版社拒绝出版,这正是由于这种男性之声至上的社会使得简奥斯丁怒火中烧,在后来的作品中,简奥斯丁将叙事话语模式更换为自由间接引语为主,以更加隐晦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将真实的情感隐藏在小说的表面之下,较为委婉的为时代下的女性发声,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只有这样,男权社会才能接受并阅读她的作品。她于一八一五年创作的《爱玛》,也是读者们在她去世后阅读到的最后一部书籍,可以说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思想高度都达到了简奥斯丁创作生涯的巅峰。在该作品中,大量的自由间接引语以及思想被运用,通过这种叙述话语模式的转换作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小说人物的叙述作出整理和切换,这也是直接引语所无法具备的功能。作者利用叙述者的自由间接引语以及思想,向读者展现出男性社会的全套内心活动,将作者自身的批判与评价通过重铸话语模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最终完成了对于男性话语至上社会的讽刺,结构了男性作为观察者,女性处于被评论地位下的畸形社会。

本文主要对十九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中的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的产生与小说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具体小说文本为例,运用所学的女性主义叙事相关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话语模式两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此类体裁小说的叙事技巧,总结出该类型的小说中常见的叙事策略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具有隐晦,迂回的时代特征,女性作家只有通过这样的表达策略才能够在当时男权社会中,有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讽刺。笔者结合19世纪的时代背景,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方法探析了这一文学风潮背后的文化原因以及历史背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象看清当时女性文学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性意识。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作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将该类型小说中叙事模式与人物形象建立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上述实证分析,为其他同学以及学者进行十九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目前令人遗憾的是,在经过了数个世纪时间冲刷后,许多当时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如今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事业当中,想要寻找当时的翻译稿甚至是原文有如大海捞针,因此笔者在进行分析时只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知名作品,其实同类型的许多作品,以及相关的信件、自传、报纸等宝贵资料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因此在该方面还有待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各位学者及同学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发掘和寻找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贵文献,将那些经典的优秀家庭女教师小说重新整理,使之重现于大众视野之中。

猜你喜欢

十九世纪文学作品话语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画与理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