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淮海战役精神,感受人民的力量

2021-07-21文心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7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民工徐州

文心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徐州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在10万余棵雪松、侧柏等珍贵树木的环抱中,雄伟的纪念馆与山顶的纪念塔遥相呼应,整个园林幽静素朴且庄严肃穆。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纪念馆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场景,再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提醒后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

听党指挥,赢得“奇迹的战役”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分为老馆和新馆,老馆于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镏金匾式馆标的几个大字由陈毅元帅题写。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馆则于2007年7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陈面积1.2万平方米,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

走进新馆大门,目光首先被一组高大的群雕吸引——几个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目光炯炯,呈现向前冲锋的姿态;在他们身后是俯身推车的百姓,全力支撑着英勇无畏的战士。雕像周围环绕的浮雕,再现了那场大决战中的动人瞬间。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徐州地区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有300余起,但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扭转乾坤的一次伟大胜利。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辽阔战场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谱写了古今中外战役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斯大林称赞道:“这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纪念馆大厅群雕

淮海战役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构成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淮海战役胜利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比忠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蒋越锋说。淮海战役从发起直到最后胜利,“听党指挥”的信念贯彻始终。

老兵赵英奇原本是中野4纵队通信员,他在回忆时说:“党员就是有一颗火热的心,一切听党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绝对没有二话可说。”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将士坚决听党指挥,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精神,对战役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民心所向,势不可挡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通过2万余件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站在使用光电技术的《淮海战役全景画》前,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争当中,亲眼看见在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大书记”指挥下军民齐心奋战的场景。

时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

淮海战役中一个感人的支前故事流传至今:在当年的重要战场濉溪县临涣镇,有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路上鞋子破了,为了不影响任务,他赤脚推着独轮车将物资送到了前线阵地,而他的脚却被冻掉了四个趾头。解放军战士们心疼地把民工冻坏的双脚放到怀中捂热,但战士们并不知道,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就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

展厅里陈列了支前民工的“三红”和“三宝”:“三红”指的是民工们肩上担的、小车上推的是大米、白面,自己吃的却是红高粱、红辣椒和红萝卜咸菜;“三宝”指的是狗皮、蓑衣和葫芦瓢。狗皮可御寒,蓑衣可挡风雨,葫芦瓢可用来喝水吃饭。民工们常把狗皮垫在伤员身下,蓑衣盖在担架和粮车上,葫芦瓢在接重伤员大小便时便派上了用场。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1948年的寒冬里,支前民工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独轮车,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舍生忘死地冲向前线。

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余万吨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

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巨大贡献,解放军在没有固定后方、没有空中运输线的情况下,后勤补给基本没有遇到太大困难。而且由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军在伤员救治、兵员补充、情报获取等方面均实现了“实力反转”,在战场上占尽优势。据统计,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群众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毛泽东的题词道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最根本因素。

潜伏20年,重回人民怀抱

1948年11月8日,2.3万余名国民党军队官兵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起义的是驻徐州贾汪地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部队,领导起义的是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二人都是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考验,从血与火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名将,更是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多年的中共特别党员。张克侠1929年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已在敌人队伍里潜伏了近20年。而何基沣在1938年秘密前往延安,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接见,于1939年1月被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前夕,华东野战軍派杨斯德潜入离徐州50多公里的前线指挥所,向何基沣传达了“在战役发起前,应争取起义”的指示,这时离起义只剩二十天时间。此后,三人在第三绥靖区内部成立了临时中共支部,宣传共产党对起义部队的政策,帮助军官家属迁往安全地区。

1948年11月8日凌晨4时,张克侠带着侍从副官,以视察城防为借口,骗过了哨兵,冲出徐州,回到贾汪。杨斯德、张克侠、何基沣在贾汪会面后,商定为防不测,将原定12时的起义时间提前两小时开始统一行动。杨斯德返回部队向华野前委通报,何基沣、张克侠等分别深入部队一起行动,各起义部队先后到达运河以北指定地点。至此,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五十九军2个师,七十七军1个师和1个团共计2.3万余人,在何基沣、张克侠的率领下高举义旗,投向人民的怀抱。

这是淮海战役第一个大胜利,一举为解放军开放了台儿庄至微山湖的运河防线,使解放军华野七纵二十、二十一师主力在无敌人火力威胁下顺利南下,对歼灭黄百韬兵团,顺利实现中共中央军委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粟裕曾说:“南下部队若在贾汪耽误四小时,黄百韬就可能退到徐州,那战局就不一样了。”

由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正在进行闭馆改造,馆内珍藏的文物运至北京展出,预计今年下半年展馆将重新开放。届时,一定会有更多人前来缅怀烈士,学习淮海战役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民工徐州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民工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