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振成像技术与螺旋CT检查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分析

2021-07-21左新会石海云王巧润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门脉符合率胆道

左新会 石海云 王巧润

(1.舞钢市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 舞钢 462500;2.舞钢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 舞钢 462500)

胆道疾病属于常见疾病,因胆管腔内病变、胆管壁外浸润压迫以及胆管壁自身疾患等原因导致患者的胆管排出道堵塞,继而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道,或是胆汁完全阻塞胆道,最终促使疾病形成[1]。胆道疾病发生后必须及时确诊、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胆道疾病的诊断准确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及时性与预后情况[2]。影像学是临床诊断胆道疾病的主要方法,但用于胆道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技术较多,如超声、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等,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具有不同的诊断效果,对临床治疗的积极影响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8月~2020年11月,抽取本院收治67例胆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36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3.69±8.67)岁;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胆道疾病40例(胆总管结石17例、肿块性胰腺炎11例、炎性狭窄8例、胆管囊肿4例),恶性胆道疾病27例(胆总管癌11例、壶腹癌7例、胰头癌6例、胆囊癌3例);病灶定位情况如下:壶腹段28例、肝门段23例、胰上段9例、胰腺段7例;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如下:门脉主干4例、门脉右支3例、肝动脉3例、区域淋巴结3例、门脉左支2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活检病理检查确诊;(2)患者均可适应临床相关检查;(3)患者临床资料完整;(4)对本研究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合并沟通障碍、认知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疾患患者;(3)治疗期间死亡、中途转院患者;(4)诊疗配合度不高患者或存在诊疗禁忌症患者。

1.2 方法

磁共振技术检查:采用东芝公司生产的GE 1.5T磁共振扫描仪以及四通道表面相控阵线圈完成扫描,扫描范围是膈顶-肾脏下缘。首先进行平扫,平扫序列有T2WI序列、FL2D-T1WI序列以及FST2WI序列。然后进行横断位与冠状位平扫,参数如下:TR 200,TE 203,层厚3mm,矩阵256×256,视野50mm×30mm。在扫描前以2.5ml/s的速度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0.2ml,注射后20s、55s、80s与180s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观察患者的门脉期、动脉期、延迟期以及平衡期图像,然后进行数据、图像处理。

螺旋CT检查:采用GE 64层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禁食6h,扫描前10~15min给予温开水800ml口服,在扫描前以3.0ml/s的速度静脉团注碘普罗胺300mg/ml,静注后指导患者吸气、屏气,注射后25~35s、60~70s、180s分别扫描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期。参数设置如下:管电流240mA,管电压120kV,层厚3mm,矩阵512×512,间隔0.625mm。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检查方法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壶腹段、肝门段、胰上段、胰腺段);

(2)两组检查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胆总管结石、肿块性胰腺炎、炎性狭窄、胆管囊肿、胆总管癌、壶腹癌、胰头癌、胆囊癌);

(3)两组检查方法的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门脉主干、门脉右支、肝动脉、区域淋巴结、门脉左支)。

1.4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22.0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方法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比较

磁共振成像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壶腹段、肝门段、胰上段、胰腺段)与螺旋CT检查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方法的定位诊断符合率比较[n(%)]

2.2 两组检查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

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磁共振成像的定性诊断符合率(胆总管结石、肿块性胰腺炎、炎性狭窄、胆管囊肿、胆总管癌、壶腹癌、胰头癌、胆囊癌)大于螺旋CT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n(%)]

2.3 两组检查方法的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比较

磁共振成像的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门脉主干、门脉右支、肝动脉、区域淋巴结、门脉左支)与螺旋CT检查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检查方法的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比较[n(%)]

3 讨论

胆道疾病的类型较多,但不同胆道疾病的形成原因、病情严重程度存在鲜明差异,且患者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差异[3]。而明确胆道疾病实际类型以及严重程度,是临床医生有效治疗、改善预后的重要前提。不同病因导致的胆道疾病也决定着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不同的预后情况,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自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活检病理检查在临床应用,临床便将这种检查方法作为胆道疾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将该方法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结果[4~5]。但随着临床医学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是临床应用频率最广的两种影像学技术,本研究主要对比这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螺旋CT主要应用薄层容积扫描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可借助不同三维重建方案从不同角度观察患者的胆道病变部位实际情况,了解病变部位的结构与邻近关系,胆道疾病病灶定位十分准确[6]。再者,螺旋CT可清楚显示患者的胆道系统中的混合型结石、胆色素结石,还可展现扩张胆管与胰管。但是对于胆固醇结石,采用螺旋CT则难以充分显示出来,诊断难度较高。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胆胰方面应用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进行上腹部扫描时可通过不同成像序列获取比螺旋CT分辨率更高、对比度更高的图像,在显示患者的胆道病变组织与周围脏器关系时,可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提升增强肝血管、低信号胆管间的对比性,可辅助临床准确评估患者肝脏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与血供情况,可辅助临床准确诊断胆管癌等恶性胆道疾病[7]。濮忠东等[8]研究明确指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胆道疾病定性诊断准确率96.47%、良恶性胆道疾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45%与97.56%,显著大于多排螺旋CT的87.06%、86.36%、87.80%。本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有一定重合,磁共振成像的定位诊断符合率(97.01%)、恶性胆道疾病侵犯情况(80.00%)与螺旋CT检查(91.04%、73.33%)比较无差异,磁共振成像的定性诊断符合率(94.03%)大于螺旋CT检查(77.61%)。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病例数太少有一定关系,还需临床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在胆道疾病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应用价值优于螺旋CT。

猜你喜欢

门脉符合率胆道
基于门脉期CT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分数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MRI研究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