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地方性茶树资源汝城白毛茶适制性分析

2021-07-21黄怀生粟本文钟兴刚黎娜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汝城儿茶素白茶

黄怀生,粟本文,钟兴刚,黎娜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汝城白毛茶是我国的一个珍贵茶树资源[1],主要分布于南岭东段的汝城县三江口镇九龙江次生林中,原为野生,现多为人工栽培群体。对其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张贻礼[2]、刘桂芳[3]调查了汝城白毛茶资源分布情况及其生物学性状,并通过生化成分测定及试制,认为适合加工特种名茶和优质红碎茶。黎星辉等[4]利用汝城白毛茶资源创制了汝白银针和汝白银毫。近年来,对汝城白茶资源的种群遗传特性[5-6]和生化特性[7]有了进一步研究,获得了一些特异性单株(资源)。粟本文等[8]开展了汝城白毛茶白茶品质特征分析。随着工夫红茶的兴起,作为优质红碎茶原料的汝城白毛茶是否适制工夫红茶及其它茶类,以及生化品质的差异比较少有报道。前期研究发现汝城白毛茶制作的工夫红茶香气为花香带药香味[9]。试验采用汝城县三江口镇东岭群体鲜叶原料,分别制作工夫红茶、蒸青绿茶和白茶,进行感官品质比较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汝城白毛茶的适制性,以期为汝城白毛茶资源的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2018年4 月,赴郴州汝城县三江口镇,采摘白毛茶(群体种)一芽一叶鲜叶原料。

1.1.2 主要仪器

数显恒温水浴锅(HH-2江南仪器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2800PC上海恒平)、高效液相色谱仪 (LC-20A日本岛津),1/10000分析天平(BSA224S赛多利斯),C18色谱柱(4.6×250 mm,5μ,美国旭日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处理

采摘的鲜叶原料分成3份,第1份采用白牡丹工艺加工白茶样品,工艺:鲜叶→萎凋24 h→拼筛24 h→初烘50℃2 h→足干80℃1 h;第2份加工工夫红茶样品,工艺:鲜叶→萎凋24 h→揉捻90 min→发酵6 h→初烘120℃→足干90℃;第3份加工制作绿茶样品,工艺:鲜叶→摊放6 h→杀青→揉捻10 min→初干120℃→整形100℃→足干80℃。试验样品制作重复3次。

1.2.2 感官审评

参考GB/T 23776—2018、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进行。

1.2.3 主要品质成分测定

水浸出物含量检测参照GB/T 8305—2013;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检测参照GB/T 8313—2018;游离氨基酸总量检测参照GB/T 8314—2013;咖啡碱含量检测参照GB/T 8312—2013。

1.2.4 儿茶素总量及组分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278 nm,流动相A为水,B为甲酰胺∶甲醇∶冰醋酸=40∶2∶1.5,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5℃,梯度洗脱,外标定性、定量。

1.2.5 儿茶素苦涩味指数

儿茶素苦涩味指数参照施兆鹏[10]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儿茶素苦涩味指数=

1.2.6 数据统计

测定数据采用IBM SPSS 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品质差异分析

感官品质结果如表1所示,所制红茶外形金毫满披,条索卷曲紧结、完整,汤色红亮,香气花蜜香浓(高火),滋味浓强、苦涩、花香明显;所制白茶外形白毫满披、叶背墨绿,汤色杏黄、明亮,香气鲜活、花香明显,滋味鲜醇爽、刺激性强;所制绿茶外形卷曲、银毫满披、稍断碎,汤色浅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清香、有花香,滋味浓、苦涩。三个样品在外形上以红茶和白茶较为美观,汤色均达到名优茶的品质要求;香气方面三个样品均有突出的花香,且是较为特殊的花香,似药草香味,可辨识度高;滋味以白茶滋味最佳,其次为红茶。

表1 汝城白毛茶加工不同茶类感官品质Table 1 Sensory qual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tea processed with Rucheng Baimao Tea

2.2 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差异比较

茶叶生化品质包括很多,试验检测了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结果见表2。水浸出物以绿茶含量最高(44.36%),红茶最低(39.56%);茶多酚以绿茶含量最高(35.51%),红茶最低 (22.25%);游离氨基酸以红茶含量最高(3.85%),绿茶最低(3.36%);咖啡碱含量以红茶最高(5.37%),白茶最低(4.52%);计算酚氨比,绿茶比值最大(10.57),其次白茶(10.15),最小为红茶(5.78)。检测数据经方差分析,,绿茶与红茶相比,4种生化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白茶相比,仅咖啡碱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红茶与白茶相比,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不同工艺对汝城白毛茶生化品质影响差异较大,其中红茶影响最大(降低苦涩味),比较适合加工红茶。

表2 样品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差异Table 2 Differences in main quality components of tea samples mples

2.3 儿茶素组分差异比较

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的主要组分,而茶多酚又是茶叶中水溶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茶叶滋味的重要成分。实验对茶样中儿茶素组分中的7种单体 (GC、EGC、DL-C、EC、EGCG、GCG、ECG)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儿茶素总量以绿茶含量最高(15.92%),白茶次之(9.77%),红茶最低(4.13%)。7种儿茶素单体均以绿茶含量最高,红茶与白茶相比,红茶中简单儿茶素GC(0.68%)、EGC(0.22%)、DL-C(0.27%)含量高于白茶的含量,而酯型儿茶素EGCG(0.96%)、GCG(0.45%)、ECG(1.37%)含量低于白茶的含量,这是由于红茶发酵过程中酶促氧化消耗大量酯型儿茶素所致,说明适合加工白茶和红茶。计算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指数大小依次为白茶(28.57)>绿茶(19.86)>红茶(8.13),但感官品质以白茶滋味醇和最好,可能是审评方法与测定方法差异所致。

经方差分析表明(表3),方差不齐(F<0.05),为了说明绿茶、红茶、白茶之间儿茶素组分相互之间的差异,需进行Tamhane多重比较,多重比较表明(表4),绿茶中7种儿茶素单体中GC、EGCG、GCG与红茶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白茶相比,DL-C和EGCG有显著差异(p<0.05);红茶与白茶相比,7种儿茶素中EGCG和GCG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三种茶样的工艺对EGCG和GCG含量的影响最大,同时与酯型儿茶素的氧化还原电位高,活性强有关。因此,白茶和红茶中酯型儿茶素明显低于绿茶,对其滋味风味的形成有较好贡献。

表3 样品中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差异Table 3 Content difference of catechins in tea samples

表4 样品中主要生化成分差异Tamhane多重比较Table 4 Difference of main catechins in samples by Tamhane multiple comparisons

3 讨论

汝城白毛茶作为湖南优异地方茶树资源品种[11],其加工的红茶、绿茶和白茶,感官品质上滋味以白茶最好,其次为红茶,绿茶最差,三个样品有突出的花香,似药草香味,因此比较适合加工白茶和红茶,与卓敏等[12]研究丹霞系列品种白茶的感官香气中丹霞3号、8号一致,是适合加工成高级白茶的资源[13]。至于,为何属毛叶茶种(Camellia ptilophylla)的汝城白毛茶[14]与属茶种白毛茶变种(C.sinensis var.pubilimba)的丹霞种[15]香气类型一致,以及是否判断这种特殊香气为资源品种香,与形成这种特殊香气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汝城白毛茶中茶多酚含量达到35%(绿茶),达到王平盛等[16]测定云南茶种质资源含量水平,是加工红茶的优质原料。通过对理化成分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制茶工艺对茶多酚的影响最大,且对酯型儿茶素最为关键。酯型儿茶素在滋味上表现为苦涩,因此,降低酯型儿茶素含量有利于茶叶优良滋味品质的形成,适合红茶和白茶加工。计算儿茶素苦涩味指数,绿茶指数为19.86,红茶指数为8.13,白茶指数为28.57,但感官滋味表现却是相反的,白茶滋味苦涩味低于绿茶,绿茶低于红茶。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测定数据与感官审评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一是测定数据采用的茶汤浸提时间为45 min,而审评的茶汤浸提时间只有5 min;二是感官审评是茶汤的整体性,而测定数据只是儿茶素的单一影响,忽略了其他品质成分的互作效应;三是可能三种茶叶加工过程中,叶片中的细胞破碎程度不同[17],三种样品中,白茶破碎最小,绿茶次之,红茶最大。因此,汝城白毛茶比较适合加工细胞破碎较小的茶,如白茶。因此,加工红茶时,如何控制细胞破碎与茶叶滋味之间的关系,是汝城白毛茶工夫红茶加工的关键。此外,加工工夫红茶采用的是经验参数,对汝城白毛茶资源特性了解不够,导致工夫红茶加工滋味浓度太高,提高汝城白毛茶工夫红茶品质尚需系统研究。

猜你喜欢

汝城儿茶素白茶
绘本
铸造汝城精神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儿茶素
两种大孔树脂提取都匀毛尖茶儿茶素对比探究
睚 村
喝多少绿茶才有健康效应
绘本
每天至少喝3杯绿茶才有健康效应
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精准扶贫的汝城案例与对策研究
鱼生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