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机制构建

2021-07-20虞志坚乔朴

廉政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路径选择红色文化

虞志坚 乔朴

摘   要: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引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融入价值被低估、形式与内容相对单一、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为摆脱困境,必须实施路径创新:提高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夯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现实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1)02-0001-0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1]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勤政为民、率先垂范”的责任担当等为新时代的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及時汲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发挥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作用。这对于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增强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2]红色文化所蕴涵的红廉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追求,是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将其融入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其加以开发、利用,能够为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文化助力。

(一)运用历史智慧推进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3]新时代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具备历史眼光,把握历史规律,从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成功经验中汲取历史智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廉政建设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发动群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等方式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反腐倡廉法规及工作制度。

首先,通过制定严厉的惩治条例,形成“不敢腐”的威慑力。1927年,毛泽东在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前往井冈山途中制定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强调“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一切缴获要归公”等,使之成为约束部队的行动准则。[4]1931年11月,随着革命不断取得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苏区政权逐步稳定,但与此同时,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也开始出现,严重威胁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为消除革命队伍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保持党和政府的清正廉洁,中国共产党于1932年初至1934年秋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1933年12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由毛泽东、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训令第二十六号规定:“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5]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反腐法令。据此训令,苏区政府处决了中央总务厅长赵宝成、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苏维埃工程所主任左祥云等一批贪污腐败分子,在当时的苏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为将苏区中央政府建成“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提供了法律保障。[6]

其次,建立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控,形成“不能腐”的震慑力。苏区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斗争中十分重视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1932年,苏区中央政府颁布的第十四号训令强调:“对苏维埃中的贪污腐化分子,各级政府一经查出,必须给予纪律上严厉的制裁,谁要隐瞒、庇护和放松对这种分子的检举与揭发,谁也要同样受到革命的斥责。”[7]鼓励群众检举揭发,参与反腐工作。从手段和形式来说,主要包括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党内监督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在中央苏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工农检察部(后更名为工农检察委员会)作为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检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腐化行为。与此同时,为营造声势,加强舆论监督,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开辟了“红板”“黑板”“反贪污浪费”等专题栏目,刊登临时中央政府关于惩治腐败的文件,报道各地反腐败斗争的消息。1933年9月,中共中央为加强党内监督,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党的监察机构,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对党务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的职责、权限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措施的推行,强化了对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极大地净化了中央苏区的政治生态。

最后,加强信仰教育,使党员干部形成“不想腐”的思想自觉。1932年3月2日,苏区中央政府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第六号命令,要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政府制定的法规制度,提高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8]对党员干部进行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将“贪污和浪费”视为“极大的犯罪”,敲响了反贪污浪费的警钟。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要求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经受住即将到来的执政考验,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重视学习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百年来历经磨难又不断奋起的成功“密钥”。[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知古鉴今,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智慧。

(二)引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12月,中纪委联合六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青少年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提出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定期开展各类青少年廉洁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10]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塑造青年廉洁品格的重要使命。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腐蚀,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部分,必须围绕“育人”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因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体现了高校教育目标与高校反腐的一致性。高校廉政文化育人的关键是高校学生廉洁人格的培养。”[11]红色文化能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养料,其所蕴涵的红廉精神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实现“育人”目标之价值指引。

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本质上是对这种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持之以恒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通过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红色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价值,引领广大师生在新时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廉荣贪耻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要让红色基因,浸进血液、浸进心扉。”[12]红色文化是从战火纷飞的革命斗争史、励精图治的社会主义创业史、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史中凝练出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和精神人格的总写照,[13]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和德育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曾发挥过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样能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当代大学生是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他们对红色文化并不陌生,对革命先辈怀有敬仰之情,但对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缺乏切身体验,这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短板,要补齐这个短板,有必要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其心灵深处,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

新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目标,不能靠单一枯燥的理论灌输,而要顺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方法。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之巨、分布之广、类别之全、影响之深远,为实现多样化的廉政教育提供了可能。从文化内涵上来看,它体现为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精神成果;从物质形态上来看,它集中反映在红色文物、历史遗存,以及以红色精神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纪念碑、纪念馆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纪念场所,还包括各类红色文学艺术作品;从制度形态上来看,它包涵了在革命战争中所形成的方针政策、路线纲领和法律法规等。

成长于这块土地,并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影响的高等学府,应当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金宝典”,切实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南通大学为例,南通是革命老区,除了红十四军、七战七捷等南通人民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外,新四军和南通人民还留下了成立聯抗组织、建立海防团等一系列具有南通特色的红色事迹。南通大学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全力推进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的高校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了“廉洁从教、服务学生”、“廉洁教育进校园”等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搭建了“清廉之风廉政短信”平台;组织编写了《廉洁教育读本》、《大学生廉洁文化教程》等教材。南通大学还与南通市纪委、南通市文广新局联合打造了“江海廉政大讲坛”,以廉政史话、廉政史诗、廉政故事为主要形式,借助南通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榜样形象,以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青年学生。此外,南通大学还注重打造红色校本课程,深植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廉政文化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注重加强与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档案馆等教育基地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收录整理南通、江苏以及全国的红色廉政故事、传记、名言警句等,形成丰富的红色廉政教育资源体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不仅拓展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廉政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也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让优秀的文化走上前台。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不少高校对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纵观当前现状,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全面认识这些问题并找到摆脱困境的路径,对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具有深远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被低估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价值和外在功能。人作为价值评估的主体,由于在认知结构、思维逻辑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不同事物的价值会做出不同的衡量。红色文化的价值突出体现在它蕴涵着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高校党政领导、全体教师以及广大学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党政领导和高校教师是根本力量。他们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直接影响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效融合以及融合后教育目标的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尚有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及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不太重视,导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被低估,主要表现为:

一是认识偏差,认为在高校进行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长期以来,某些高校一直把学校的招生、人才的引进、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工作当作重点工程来抓,认为这些工作才是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点,远比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重要。片面认为廉政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在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生病,群众吃药”,没有分清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抓住廉政教育的本质。

二是观念模糊,对红色文化的概念不清晰,对传播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不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一些高校党政领导和教师对其内容、对象、举措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知抓什么,怎么抓,认为二者的融合就是简单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机械地宣讲陈旧的历史素材而已,因而弱化了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更有甚者则质疑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出现危机。

三是认知误区,认为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会影响教学工作。不少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进行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属于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事,大多采取旁观态度。这就把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相割离,没有看清它们内在的统一性,在教学上只注重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廉洁从教”的实践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相对单一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这要求我们在选择红色教育素材时要突出针对性和目的性,更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事实上,有些高校在制定方案时,并没有采用恰当的内容进行“贴合性”引导,没有考虑到师生的群体差异性进行形式的创新,方式简单,内容呆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高校进行红色廉政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教育手段,其对象包括高校领导、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等,对待不同的人群进行红色廉政教育也应有所区别。开展红色廉政教育,若不分对象,搞“一刀切”, 那便只是将工作浮于表面,没有做到因人制宜,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能量难以被师生吸收,因而无法利用红色文化指导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因此,高校开展廉政教育工作, 要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方能收到实效。

其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在开展红色廉政教育过程中,不少高校还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没有注重在红色廉政教育中注入时代符号、时代元素和时代精神,忽视了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新的时代内涵的重要性。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呈现方式往往“脸谱化”“公式化”,如一提到雷锋就是助人为乐,一讲到孔繁森就是无私奉献,几十年一贯制,没有从这些英雄模范身上挖掘出廉洁自律等其他高贵品质。

最后,传播手段单一,忽视了发挥与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的联动效应。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高度依赖以学校会议、主题报告、思政课程等为代表的组织化、体制化渠道,缺少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宜的新型教育手段。尽管不少高校已经逐步开始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但对于如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平台则运用较少,传播载体缺乏时代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更多是流于形式,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廉政教育还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会议,没有广泛深入到党建、社团、科研、社会实践和教师管理中去,缺乏渗透力和影响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实现其“育人”目标,促进个体自律的实现和廉洁行为的养成,必须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加以深化和拓展。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机制,是指组成社会系统的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作用、联系的方式及原理。[14]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要遵循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对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分散,有效利用红色文化构筑高校廉政文化的长效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队伍方面也存在着发展滞后问题。

一是廉政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全国各地红色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共享、协同发展还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系统的红色廉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除此之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只是简单的资源重组,未能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力量。此外,研究主体多为自发的个体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科研规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久而久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优势就会逐渐丧失。

二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长期以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一直是纪检监察部门“单打独斗”,其他部门大都是应付式的配合。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纪检监察部门才是传播高校廉政文化的责任主体,再加上学校对廉政建设工作分工不明确,没有将职责分解到具体院系、部门和个人上,所以普遍缺乏参与主动性。如今,工作协作化、系统化已成为常态。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多个部門团结协作、共同配合才能够顺利推进,如果仅仅依靠某个单位和部门唱“独角戏”,势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有所欠缺。队伍建设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需要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高层次的廉政文化理论和实践人才队伍。但目前高校受资金少、规模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等因素的限制,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的科研人员、活动经费、配套设施都暂未得到明确保障,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缺乏强有力的推手而效果不够理想。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系统性思维来整体推进。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利用其在教学、科研、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高校师生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由党政领导、全体教师和广大学生组成,由于三者的分工和角色不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和要求也就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主体,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形式上有所区别,正确把握红色廉政文化建设的定位,提高红色廉政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首先,党政领导是关键。高校各级领导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直接负责人,也是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因此,高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认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积极利用红色文化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影响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率先垂范,自觉践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为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榜样作用。

其次,教师是高校廉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只有当他们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认同后,才能真正把廉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吸纳對红色文化有研究、有认同感的高层次人才,要定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红色廉政教育教学培训,并加强常规考核;另一方面,其他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自觉提高自身的红色文化素养,积极申报课题,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运用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廉洁意识教育。

最后,广大学生是工作重心。“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廉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1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因此,青年学生毫无疑问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也是最需要提升对红色文化认识的主要群体。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敬廉崇洁的红色文化教育,制定规划和各项制度,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说到:“读书为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为做人。”低年级要侧重“明理”,开展红色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年级侧重于“修身”,鼓励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廉洁品质,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诚信守法的优良品质。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加强警示教育,学会“做人”,引导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15]激活和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坚持 “不忘老传统”和“肩担新使命”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辉传统,又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第一,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洁教育之中。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廉洁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廉政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让过去的历史活起来,让书本中的文字亮起来,要让红色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整理挖掘红色廉政教育资源,编写符合新时代高校师生特点的廉政教材。二是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廉政课程,在教师培训中重视廉洁从教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廉洁教育内容,将廉政教育渗透进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三是挖掘各个学科专业课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促进廉洁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例如:文史哲专业可通过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廉洁故事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艺术专业可通过举办红色廉政主题的摄影、雕塑、绘画作品展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升华他们的理想;即便是理工科教学,也不乏渗透廉洁文化教育的素材和渠道,中外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既是科学大师,同时也是爱国的榜样和廉洁自律的模范,利用他们的优秀品质去熏陶学生同样大有可为。

第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环境之中。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凸显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营造红色廉政校园环境,就是通过对校园内“一墙、一廊、一厅”的环境塑造,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廉政文化气息,体会到校园文化的魅力。“一墙”即红色廉政文化主题墙,旨在提高红色廉政文化的存在感。“一廊”即红色廉政文化走廊,将模范人物、廉政典故、纪律作风警句布置在校园走廊上,时刻提醒广大师生自尊自重。“一厅”为校史校训陈列厅。通过精心打造各类校园红色廉政文化宣教场所,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氛围,促成广大师生廉洁自律行为的养成。

第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深入实践不只是拘泥于校园之内,高校要充分利用党团培训、社团活动、暑期实践等契机,组织师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直接接触廉政史实和人物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把它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全过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灌输、说教为主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真正实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第四,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应重视技术创新。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从微信到抖音,从短视频到各类直播,多种多样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备受青年学生瞩目。在高校微环境背景下,我们要借助“互联网+”和VR-AR虚拟现实技术,对红色廉政文化的宣传形式和载体进行有效创新,打造一个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红色廉政文化宣教平台。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特有的“一对一”交流功能,在线上开辟“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反腐影视鉴赏”“警钟长鸣”等专题栏目,定期向高校师生推送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所传达的廉政文化信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设“虚拟课堂”,让青年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身临其境”的沉浸在红色历史之中。这些方式青年学生乐于接受,不仅体现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也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失为一种加强红色廉政教育的新路径。

(三)夯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廉政文化建设要产生效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探索过程,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创立了一系列廉政制度法规,为今天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和廉政文化资源共享机制。高校要积极踊跃地配合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共同發掘、整合红色资源中蕴涵的廉政素材;要加强双向互动,既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又邀请红色文化专家和宣讲部门走进高校。同时,开发录制微课和网课,创建校际红色廉政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资源共护、发展共赢的新格局,把红色文化打造成廉政教育的第二课堂。

其次,完善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由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牵头,与各学院成立红色廉政教育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推进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形成建设合力。

再次,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加强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各部门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为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人员、资金、组织保障。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优秀干部投入到红色廉政文化建设的岗位上来。

最后,要建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奖惩机制,把红色文化理论学习和实践中的表现纳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中,作为各类评先表彰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对红色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总结经验,改正不足,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充满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标识[J].党建,2019(5):16-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4] 余伯流,夏道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文件选编[G].南昌: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1981.

[6] 王小元.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J].红色文化学刊,2019(3):59-64,111.

[7] 关于战争动员与后方工作[N].红色中华,1932-07-07.

[8] 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1931年11月)[A]//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9] 刘鹏,王宁.坚持底线思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党员干部的行动哲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5-39,86.

[10] 《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编写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11] 余玉花,刘梦慈.论“育人”为目标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85-88.

[12] 曹智,李大伟.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13] 罗丽琳,蒲清平.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45-52.

[14] 马维野,池玲燕.机制论[J].科学学研究,1997(2):14-17.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校   王学青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路径选择红色文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