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作文题回放

2021-07-19吴应海

关键词:文天祥陶渊明品格

吴应海

【真题回放】

吹拂着庄稼的夜风,狂野繁密的露珠和满天的星星,都见证了燕子清贫的生活、高贵的美德和坚贞的爱情;见证深圳建立经济特区40周年,2020年7月6日,深圳上榜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者,也需要见证者。见证美好,有感动,有成长,也有幸福。

请以“见证美好”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如不可避免,请用x代替;4.不得抄袭或套作。

【满分作文】

见证美好

深圳一考生

如果说这世上除了花,还有什么是一瓣一瓣的,那么一定是光阴。

光阴是会开花的,如果你宠辱不惊、淡然处世,你的光阴会开菊花;如果你洁身自好、固守清流,你的光阴会开莲花;如果你傲立世间、永不屈服,你的光阴会开梅花。

菊花·陶渊明

面向小溪,背倚南山,盖一座草屋,垦一亩荒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晨,荷一把锄头,垦土耕耘,撒下春的种子;午后,倚窗而立,阅一卷好书,品一盏香茗;黄昏,起火做羹,和着缕缕清风,在袅袅炊烟中送走天边的晚霞;午夜,掩着薄衾,做个美梦,梦中有菊花……

人生能有几回安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你的光阴见证了菊花的高雅纯洁!

莲花·苏东坡

牵着马匹,踩着木屐,拄着拐杖,穿过竹林,浅吟低唱。在官场中沉浮多年,却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同伴皆已狼狈躲避,你却能静心欣赏这蒙蒙细雨。料峭春风钻进衣襟,你感到有些冷。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你的光阴见证了莲花的高洁傲岸!

梅花·文天祥

披上战甲,再次出兵抗元。干戈寥落,血染山河,尸横遍野。你,成了敌人的俘虏。

你披枷戴锁,来到零丁洋,回想祖国如今已山河破碎,联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恍惚看见曾盛极一时的故都,转眼却是这般凌乱不堪。元军的铁骑将踏平这里,而你绝不愿成为卖国贼。放弃高官厚禄,放弃荣华富贵,你誓与祖国共存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你的光阴见证了梅花的坚强忠贞!

一纸诗书一年华。原来,光阴是会开花的。趟过人生之河,抵住暗流汹涌,愿你的光阴能如那些文人墨客、英雄志士一般,见证美好,见证奇迹。

【评  语】“见证美好”是2020年深圳市中考作文 题。这篇满分作文具有如下亮点:一、切题精准。这道中考作文题目的导语来自试卷上阅读文本中的一段话。“见证美好”中的“美好”,内涵非常丰富,凡是世界上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东西,比如美丽的景色、美味的食物、美好的品行、美妙的艺术作品等,都包含在内。“见证”含有亲眼所见,亲自参与、欣赏等意思。综合起来看,题目的意思就是亲自参与、创造了某种美好的事物,或目睹、欣赏了某一美好事物的形成、诞生等。在这篇考场作文中,考生以一名读者的身份,也可以说以一名崇拜者的身份,对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人——陶渊明、苏东坡、文天祥的美好品质进行赞扬,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切题非常准确。

二、立意不俗。意高文自胜,考场作文如果在立意上新颖别致,与众不同,那就会令阅卷者心头一亮,从而获得更好的得分。这篇考场作文在立意上就胜人一筹。绝大多数考生在写这篇作文时,都是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等层面来写“美好”,扣住亲情、友谊、善良、诚信等进行立意。但这名考生却有意识地避开了常见取材范围,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从中精选出三位古代名人,讴歌其高尚的品格与志趣,抒发自己的敬佩之情,这样的立意,显示出了考生独特的眼界。

三、构思巧妙。这篇考场作文在赞美三位古人的品格时,并不是简单地先叙事,然后再發表看法,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菊、莲、梅三种花,来象征三种品格,巧妙地将花的特性与人的品格糅合到了一起。在作者的带领下,读者见证了这三位伟大人物的不平凡经历,见证了美好的历史片段。

四、语言优美。文章在写三位历史人物时,采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描写,一个个镜头,非常生动传神。如“早晨,荷一把锄头,垦土耕耘,撒下春的种子;午后,倚窗而立,阅一卷好书,品一盏香茗……”一连串的排比,一个个画面,令人如临其境。

除此之外,本文在结构上也匠心独运。开篇将花、光阴、人品联系到一起,总领全文;然后分板块,精心拟制小标题,将三位历史人物及其美好品格形象地呈现给读者;最后总结全文,点题,升华主旨,希望每个人的光阴都能开出美好。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行文过程中,作者还适时引用相关诗词来诠释人物的美好品格,使得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优美有韵味。

猜你喜欢

文天祥陶渊明品格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冬季暖男必备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