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研究

2021-07-19贾立星

理论与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传承

贾立星

【摘  要】大运河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河河北段是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承载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北方运河文化和燕赵文化。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更是独具特色。合理的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条流动的活态的运河文化带,转化成一条不断升值、不断创新、给运河沿线人民带来福祉与效益的文化产业带。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1大运河河北段地域概况

大运河河北段位于河北省东部平原,从北向南依次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五市的17个县(市、区),共21个县(市、区)。” 河北段大运河历史肇始于东汉末年曹操开挖的白沟、平虏渠,历代均进行了系统的疏浚、整治,是隋唐永济渠和元代京杭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上沟通南北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是连接雄安新区、承载京530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运河主河道总余公里,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

1.2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大运河河北段核心区域有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和雄安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从项目类别来看,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技艺项目居多。

2.河北段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2.1运河沿线非遗名录建设不完善

从调查数据统计上看,河北段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4项,相比其他省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较少,比如江苏大运河所涉及到的非遗项目有700多项,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分布、存续、保护现状和传承等情况应进行全面调查梳理。

2.2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较为缺乏

一些运河流经城市没有关与大运河非遗的展示场馆,沧州博物馆中关于大运河的陈列展览中更注重展示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2.3项目保护利用不够充分

目前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上不够充分,一些项目宣传展示不到位,在省级层面没有全面的有效统领,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合力。

3.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研究思路

3.1完善大运河各级非遗名录建设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完善大运河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设。构建以市县级非遗名录为基础、省级非遗名录为主体、国家级名录为重点的梯次结构。在省级非遗保护机构建设运行“河北省大运河非遗档案资料数据库”平台。完善建档工作,对代表性项目开展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加大对急需保护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河北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实施动态化管理。

3.2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创新保护传承新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三地经济协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三地紧密相连,文化一脉相承,非遗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需要共同保护研究并利用。多维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遗联展,聚焦非遗传承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现千年运河沿线城市流动的文化,展示京津冀相因相生的文化底蕴,促进运河沿线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互鉴和协同发展。

3.3大运河非遗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为了保护、传承、利用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运河非遗品牌意识,形成运河文化遗产的特色品牌。探索大运河沿线非遗分类保护措施,分门别类,试点先行,相互借鉴。探索大运河沿线历史古镇、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推动非遗旅游融合,打造运河沿线品牌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活态化展现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3.4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数字化技术保护

现代数字技术依赖先进的科技成果,利用数字信息采集、对大运河沿线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妥善保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成果,记录整理和研究出版一批大运河非遗保护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数字技术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保护与开发兼顾,不断推动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

3.5加大宣传展示保护力度促进大运河非遗文化传承传播

鼓励推出彰显运河文化的纪录片、宣传片、微视频等优秀非遗传播作品,总结推广运河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励和支持各地在大运河沿线的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等地、新建或改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空间,进行大运河非遗综合或单个项目的展示。利用“非遗+旅游”模式,引导河北大运河非遺特别是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在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景区、旅游商店等空间,设立传统工艺产品展示展销场所。利用“非遗+互联网”模式,指导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或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非遗产品的线上宣传展示销售。

3.6加强传承人传承培训工作,提高传承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加强中青年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使传承人梯次衔接的结构更加合理。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组织优秀项目传承人进行非遗传承与保护交流对话活动,互相借鉴保护传承经验。鼓励高校与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及传承人合作,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3.7完善大运河区域性整体保护

对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和代表性项目相对集中、形式和内涵完整、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较好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实施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和集聚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创建申报省级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河北大运河非遗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市、县组织开展本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促进非遗与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8加强活态传承设施场所建设

制定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方案,按照表演类、手工技艺类、节庆民俗类等不同非遗项目类型,统筹传习所、传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河北省大运河博物馆非遗展馆的建设。建立固定的、具有传承、展示、传播功能的文化设施如传习所、展示馆(厅)、专题博物馆等。

4.结语

河北段大运河地理位置独特,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承载文化内涵深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潜力巨大。同时,作为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运河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也是确定运河文化特性、激发运河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运河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

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时代认同感、提升现代文化的凝聚力、增加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传承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