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方式蓝光照射联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对比

2021-07-19王珍王书环冯小静庞岩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胎龄黄疸蓝光

王珍 王书环 冯小静 庞岩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河南 郑州 450000)

新生儿黄疸是由溶血、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新生儿常见问题,主要特点为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患儿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等黄染,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从而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伤害[1]。目前新生儿黄疸的经典治疗方法是蓝光照射疗法,其中常规蓝光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采用持续性照射,易损伤患儿娇嫩的皮肤,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显示,间歇性蓝光照射可弥补持续性蓝光照射损伤新生儿皮肤这一不足[2],但关于不同照射治疗的效果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与常规蓝光照射联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及安全性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9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血常规检查等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患儿中男28例,女20例;胎龄38-41 w,平均胎龄39.91±0.15 w;体重2.56-3.88 kg,平均体重3.12±0.23 kg;黄疸指数170.15-174.56 pmol·L-1,平均黄疸指数172.15±2.45 pmol·L-1。观察组49例,男29例,女20例;胎龄37-41 w,平均胎龄39.92±0.15 w;体重2.55-3.85 kg,平均体重3.14±0.24 kg;黄疸指数170.18-174.58 pmol·L-1,平均黄疸指数172.18±2.48 pmol·L-1。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足月儿;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

排除标准:合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影响研究的疾病患儿;对研究所用治疗方案不耐受者;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1.2.1 抚触

所有患儿均进行抚触治疗,具体如下:医生双手消毒后涂抹对婴儿肌肤无刺激性的润肤油,摩擦双手至发热开始抚触,包括脸部、胸部、手部、腹部、背部、腿部以及脚部。整个抚触过程持续20 min左右,每天进行2次。

1.2.2 常规蓝光疗法

将患儿放置蓝光箱中,箱中温度保持30℃左右,湿度保持在60%,设定蓝光波长4500 mm,光照辐射值不得低于600 μW·(m2)-1,持续性蓝光照射12 h后,暂停6 h,再次重复照射。

1.2.3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蓝光箱内温度、湿度、蓝光波长、光照辐射值同上,但将蓝光照射时间调整为持续性蓝光照射4 h后暂停2 h,再次重复照射。

所有患者连续治疗4 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胆红素水平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检测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水平。

1.3.2 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治愈:患儿黄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显效:患儿黄疸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75%以上;有效:患儿黄疸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50%-75%;无效:患儿黄疸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

同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红素水平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中TBiL、IBi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对比(±SD)

表1 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对比(±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TBiL(μmol·L-1) IBiL(μmol·L-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8 232.15±5.16 142.36±4.23* 251.98±2.04 132.16±10.12* 观察组 49 232.10±5.15 99.39±5.01*# 252.04±2.08 78.02±8.45*#

2.2 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n(%))

表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胆红素代谢障碍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儿神经系统受损甚至死亡,因此发病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4]。由于新生儿身体机能、肠胃功能等发育不完全,药物、换血疗法对患儿机体损伤较大,蓝光照射是目前临床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治疗方法[5]。

蓝光光疗是通过一定的波长,促进患儿全身神经系统的良性应激反应,使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转化为胆红素的光化学产物,这些产物无需在肝脏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可直接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6-7]。但蓝光与胆红素的结合是可饱和过程,因此长时间的蓝光照射难以维持治疗效果,且会破坏体表的核黄素,导致核黄素减少,加剧溶血;同时长时间的蓝光照射影响排热,患儿很容易脱水,极易发生并发症。

本文通过抚触刺激患儿皮肤触觉,增加舒适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胰岛素释放,刺激体内尿胆原产生,使胆红素经尿液、粪便排出体外;同时联合蓝光照射,结果发现: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能避免蓝光与胆红素的结合饱和后效应无法维持的不足,且可避免核黄素的过度降低,因此每次照射均能发挥治疗作用,而且患儿在短时间内营养、水分的补充得以保证[8],因而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中TBiL、IBiL水平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联合抚触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患儿胆红素水平,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胎龄黄疸蓝光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征研究进展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