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对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

2021-07-19陈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循证

陈婧

(天津市北辰医院手术室,天津 北辰300400)

肺癌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现临床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麻醉的患者,尤其是全身麻醉患者,在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等为主要症状,若未能及时处理或预防,可能导致患者创伤增多,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负担[1]。为了尽量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选择有效的护理措施就十分关键。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以谨慎、明确、理智的证据,结合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发生[2]。本文研究了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对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中有关肺癌诊断标准;有完整临床资料;接受肺癌根治术手术治疗且麻醉方式为全麻;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病变者,患有传染性疾病者,预期生存时间低于6个月者,依从性较差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50±2.24岁,鳞癌例21,腺癌29例,TNMⅠ期17例、TNMⅡ期25例、TNMⅢ期8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50±2.22岁,鳞癌例19,腺癌31例,TNM I期19例、TNM II期23例、TNM III期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时间为患者入院至出院离开共计10 d。术前做好访视,掌握患者一般情况,为患者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措施及必要性、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叮嘱患者术中配合;术后充分做好苏醒期躁动的预防管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时间为患者入院至出院离开共计10d。(1)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以成员包括主任医师和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护理小组为单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专科技能与护理经验和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护理方案。(2)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认知程度,及时发现、针对性疏导、缓解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②术前准备:严格禁食与禁饮,提前排尿,平复紧张情绪,配合完成麻醉与手术。③术中配合:患者取平卧位,主治医师结合患者情况选择麻醉药物、镇痛方式与药物,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确保呼吸畅通,静脉输注液体预热到37℃再输注,维持手术室温度在25℃左右。④术后干预:取平卧位,尽量避免血管与神经压迫,密切观察呼吸导管,维持呼吸畅通,加强动脉血气分析,术后唤醒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唤醒,用询问、鼓励、安抚性语言让其完成术后苏醒动作。若患者对呼喊无反应,则选择药物处理。术后,对符合拔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协助主治医师拔除气管,先将呼吸道与口腔分泌物清除干净,之后选择合适的角度与方式拔除导管,避免不良刺激。

1.3 观察指标

1.3.1 麻醉苏醒期躁动

躁动判断标准为基本无躁动为0度;翻身与排痰等动作有肢体躁动,安慰后基本恢复为Ⅰ度;无外界刺激时躁动为Ⅱ度;十分敏感,行为激烈,需多人阻止其躁动为Ⅲ度。躁动率=Ⅱ度率+Ⅲ度率。

1.3.2 术后恢复指标

手术结束后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比(例(%),n=50)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对比(±SD,n=50)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对比(±SD,n=5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分组 自主呼吸时间(min) 睁眼时间(min) 拔管时间(min) 定向力恢复时间(min) 对照组 5.86±1.54 17.02±2.88 22.78±3.01 23.05±3.25 观察组 4.03±1.03* 11.56±2.03* 13.40±2.45* 18.88±2.96*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恢复时对全麻手术苏醒期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增加护理质量。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单一,护理人员做好术前宣教与准备,术中关注生命体征与配合,术后按照护理常规处理即可,这种模式针对性不强,且流于形式化,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3]。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机结合了既往的临床护理经验、科研成果、患者具体情况,形成一种科学的证据后,制定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更有针对性,符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要求护理人员以专业的护理措施服务患者,提高了护理服务有效性[4]。

综上所述,肺癌根治术患者选择基于循证证据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一方面可以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同时促进患者好转,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循证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植物人也能苏醒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