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干预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价值研究

2021-07-19高艳琴林淑惠王蕾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帕金森病导向依从性

高艳琴 林淑惠 王蕾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增,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升高[1]。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要点。若护理方法选择不当,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麻痹运动障碍等症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更容易面临睡眠质量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患者会同时在生理、心理两个层面感受巨大的痛苦。现代优质护理理念对这类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对问题的识别,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护理干预方案。目前,临床认为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①治疗依从性差。帕金森病患者多需长期用药,而在药物治疗期间,部分患者表现出的依从性欠佳。②认知功能低下。帕金森病患者受神经系统变性机制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2]。③睡眠质量较差。患者受不良情绪、错误认知等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入睡困难、夜间多醒等睡眠障碍表现[3-4]。④生活质量欠佳。因情绪频繁波动、运动功能及社交功能减退而出现生活质量改变。基于问题导向的护理干预模式应围绕上述4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而确定针对性极强的护理方案。本文对此种护理干预模式在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8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其他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者;依从性差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导向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4.6±13.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62±0.24年。导向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5.1±13.6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6.74±0.3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帮助患者制定四肢、关节功能锻炼方案,给予患者心理指导等。

导向组采用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包括:(1)问题评估。结合既往帕金森病护理经验及相关资料,评估帕金森病患者护理中的问题。(2)问题可行性目标建立。针对患者的基础情况和诉求,采用“奇迹式问句”与患者进行讨论、帮助患者剖析其躯体症状与社会功能改变、并确定科学可行的目标。(3)问题论证。讨论成功案例经验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价值,并运用宣传海报、多媒体或面对面咨询的方法引导患者进行分析,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4)问题导向干预。遵循问题导向原则,为帕金森病患者制定护理干预方案:①用药指导。以通俗语言向患者介绍各类药物的作用。②个性化教育。遵循人性化原则,制定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的个性化教育方案。②睡眠干预。对于伴有睡眠障碍者,结合患者的偏好,指导其通过睡前热水泡脚、做放松操等形式,建立固定入睡反射,以改善其睡眠质量。④心理护理。了解帕金森病患者情绪波动的原因。指导患者通过向家属、朋友倾诉等途径,维持情绪的相对恒定。⑤运动锻炼。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异常主要与神经系统变性有关。为改善其运动功能,消除运动功能障碍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需协助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两组的护理时间均为1月。

1.3 观察指标

1.3.1 用药治疗依从性

采用本院自拟的用药依从性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该量表共设置8道问题,其中,前7道问题的备选答案均为“是”或“否”,代表性问题为:治疗期间,当您觉得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您是否未告知医生而自行减少药量或停止服药。选择“是”记0分,选择“否”记1分;第8道问题为:您觉得要记住按时按量服药很困难吗?备选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所有时间”,分别记1分0.75分、0.5分、0.25分、0分。该量表满分8分,依从性分级标准为:①完全依从:7~8分;②基本依从:5~6分;③不依从:4分及以下。依从性计算纳入基本依从以上例数,与分组总例数进行比值计算。

1.3.2 认知功能

向两组患者发放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计分范围为0~30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理想。

1.3.3 睡眠质量

向两组患者发放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变化情况,计分范围为0~21分,得分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

1.3.4 生活质量

以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得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低于导向组(P<0.05)。见表1。

表 1 治疗依从性(例数(%),n=44)

2.2 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得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导向组认知功能得分和睡眠质量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 2 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变化(±SD,n=44)

表 2 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变化(±SD,n=44)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认知功能(MoCA) 睡眠质量(PSQI)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10.26±2.89 19.63±1.44* 11.21±1.92 9.22±1.47* 导向组 10.31±2.78 14.39±1.52*# 11.25±1.93 7.82±0.92*#

2.3 生活质量变化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明显升高(P<0.05),且导向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 3 生活质量变化(±SD,n=44)

表 3 生活质量变化(±SD,n=44)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8.3images/BZ_30_1612_1027_1614_1028.png1±5.39 56.36±5.72* 导向组 48.36±5.44 60.38±5.26*#

3 讨论

问题导向干预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原则,该方法主要通过对问题的有效控制,优化护理工作质量。在帕金森病护理中,该方法要求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深入分析帕金森病患者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问题的特征、形成原因等信息,制定适宜的问题控制方案,以改善、消除上述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结果发现,导向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功能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常规护理多采用统一口头宣教模式,促进患者对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系列知识的掌握[5]。而在问题导向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结合帕金森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护理方向,并在临床护理中,通过对问题的重点分析,探索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重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宣教方案。在宣教活动中,护理人员通过问题可行性目标建立的方法,使全体护理人员能够对既定的护理目标进行分析,并探索指导临床护理的新路径,最终确保护理方案能够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记忆功能高度契合,该方法可确保帕金森病患者正确认知的建立[6]。本研究结果发现,导向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依从性水平的关注相对不足[7]。而推行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后,护理人员则可按照纠正帕金森病患者不依从行为这一目标,按照问题导向干预模式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通过问题论证的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依照相关成功案例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临床护理新路径,最终能够严格按照评估患者依从性、制定奖励计划、监督患者优化自身用药行为的流程,确保帕金森病患者的规范用药。本研究结果发现,导向组患者护理后的PSQ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帕金森病患者伴睡眠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8-9]。如未能纠正患者的睡眠障碍,其康复状况容易受到一定影响[10-12]。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深入挖掘睡眠障碍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经宣教、心理干预等措施,弱化不良因素对其睡眠的干扰,同时通过建立固定入睡反射途径,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导向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面临的主要要求[13]。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更加重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该方法要求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同时从心理健康、运动功能等方面,遏制情绪障碍、运动障碍引发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宜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中,引入问题导向干预模式护理,以借助该方法优化帕金森病患者的依从性,并促进其认知功能、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猜你喜欢

帕金森病导向依从性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