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城而过的巷道

2021-07-17文晓东

骏马 2021年3期
关键词:巷道小城

1

一条巷道,于邈远时光中,藏在小城余庆的皱褶间,谦卑,静默,韬光养晦。多年来,它一直在这里,仿佛于冥冥中,就为了等着我来走进它,触摸它拙朴沉静的神秘,参悟它更多与我生命有关的,去伪存真的细微感动。说起来真要感谢缘分,让我有幸于黔中一隅的小县城发现这条巷道。往后余生,我将继续在这里穿行往返,慢慢地,慢慢地让这条巷道也走进我,融入我的生命,使我超越自己的狭隘而宁静致远。

与这条巷道邂逅之前,我早已习惯了步行上下班。每周一至周五,我最开始是从家里出门,沿街经中华路至新华书店,再转向文峰路往上,到达单位,下班再沿路返回。后来,我又习惯于走余家巷经老武装部这条路线到单位,下班沿路返回。这两条路比起来,其距离和所花的时间都差不多。而最近,我又找到了这么一条最新的老路,也就是从家里出门,不用上街,直接从我们小区后面余家巷的老街坊,经老政府大院那曲折蜿蜒的巷道,穿城而过抵达单位,下班沿路返回。这条路线,是我尝试着走出来的,就像一场艳遇,或是一种缘分,我们相遇,然后相依相伴。这朝夕相处的融合,使我每一次经过与回首,都无不对其心生敬意,又心怀感恩。

2

这条巷道是小城老街的根据地,沿途全是老居民的房前屋后,虽不临街,却也寸土寸金,民房密集,其间,可供穿越的巷道纵横交错,狭窄逶迤,繁复如迷宫。不过,我喜欢这样的静谧和古雅,喜欢途中的起伏转折与微妙内蕴,感觉就像一篇很好的小说,有情节,也有细节,还暗含无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温慰。其中,最切合我心意的,还是这条巷道有效地避开了街市的流光溢彩和車马喧嚣,没有小贩扯嗓或小喇叭的叫卖,更没有商家促销音响的大功率嘶吼,各种噪音的侵扰这里都不存在。而且这里空气清纯,没有一点灰尘,也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没有俗世里各种欲望的诱惑与冲击,更没有人车擦肩的安全威胁。一个人漫不经心地走在这里,看着身边那些新旧参半土洋杂合的建筑群落,品味它们乱中有序组合出来的独具风格的气息,顿觉时光静好岁月安稳的淡定。

我第一次进来这里,是受一股莫名力量的怂恿,突发奇想地步入了这条巷道。说是突发奇想,其实也并非毫无缘由。或许,是因人到中年,我已开始对一些老旧而神秘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可谓情有独钟。曾经,在不谙世事的年少之时,我也偏执地认为“老旧”是过时落伍的标志,是没有存在价值和常被人嫌弃的笨拙,甚至愚昧。随岁月流逝,自己也在开始变得老旧起来,才真正意识到老旧的价值与魅力所在。比如这条老旧的巷道,当我多次在这里往返经过,并与之“神交”以后,才从它宁静优雅气定神闲的风姿以及它所蕴藏的故事里,读出一种平实而坚韧,古老而常新的生命力量。想必,这就是小城余庆应有的历史积淀与真实的家常韵味,它不仅见证了县城的历史与发展,同时也用自己的坚守与厚爱,支撑起这座小城的家国情怀与不朽之魂。

3

初次走进这条巷道,我心里充满了疑惑与期待,还有作为探索者的新奇。为保持与享受这份感觉,我没向旁人打听此路能否通行,想到路在脚下,只管走过去便是了。不必讳言,我在那时那地也怀揣忐忑,抬眼望去,目击之处全是错落无致的房屋与围墙,鲜有人影或人声,仿佛这一时段,大伙儿都出门挣钱去了,而留守在此的房屋和巷道,就是他们在外打拼的后方,或者说,是等待他们远航归来的宁静港湾。偶尔,我也会在这里零星地遇见一两个人,他们要么是与我狭路相逢擦肩而过,在侧身避让的瞬间,共通了无需言语的善意。要么是遇见某户居民在院里打扫,或在门前闲坐,我们忽然四目相对又相对无言,彼此都唯恐打扰对方,迅速将目光撤回。

如此这般地走过几回,我发现在小城深处的一隅,这巷道的确有些陈旧与凌乱,但空气清新且每个角落都溢满了大美不言的朴素之美,有如母性的温润爱意,若有若无弥漫其间。与外面不远处那时尚而扰攘的街市相比,这里完全是一个留守的孤寂世界,亦如阅历丰富的智者,内敛而深沉。进入此巷,我感觉如进了深山或是洞穴,越往深处,越是人迹罕至,恍若入无人之境。很多时候,我只身一人在这里踽踽而行,还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一步步,如分钟秒针的响动,甚或心灵的脉动,颇有节奏地敲击着我的耳鼓,宛若另一个我在自说自话,又语焉不详。于是,我会在行走间尽量将脚步放轻,再放轻,但无论我怎样轻声慢步,那鞋底与水泥地的摩擦声,都会让我感到无比清晰,甚至刺耳。我知道,这是人少的原因,但明明如此密集的人家,咋会人少?或者说,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呢?这问题看似浅显朴素,却在张嘴回答前才知它的复杂与深沉。是的,即便张了嘴,我也唯有叹气的份儿,根本无法谈论,更无法做出准确的回答。然而,人少倒也罢了,蹊跷的是,我在这里往返了这么久,却不曾发现一丁点儿时兴与耀眼的景象。有时,我越走,这巷道就越陌生,感觉像是醒在一场特别冷静和唯美的梦中,那种沉寂、肃穆的感觉,简直恍若隔世,却又实实在在,似鸟鸣山幽的恍惚,更是静水深流的踏实,能让人觉出,这寂静深处的真与善、仁与爱、厚与重,觉出这样的静,是多么多么的——美。

4

旧时,这条巷道是历代县衙城池的通道,始建于明代晚期,与小城的主街穿插贯连,井然有序。在清代的多次农民起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它都发挥了运兵,运粮,传信和阻击的重要作用。

清代雍正末年(1735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湘黔地区的苗民为反抗封建统治而发动了反清起义,起义暴动以古州(今榕江)苗寨为据点,迅速扩大至黔东及东南各地,其中也包括这小城余庆。起义军所到之处拉拢当地苗民,歃血会盟,揭竿而起,迅速扩充军队阵容,并以其无比的勇猛围攻厅城,捣毁营汛,军威所向,连战皆捷,无不让清军闻风丧胆。但可惜这支由自封“苗王”统领的起义军有勇无谋,加之队伍零散,装备简陋,粮草短缺等原因,后来还是被不断增援的清军给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而到了咸丰九年(1859年),黔南的黄号军又在瓮安天文起义,之后再进军余庆;咸丰十年(1860年)黄号军联合黔东南的残余苗民起义军,再次进攻余庆县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各路号军与太平军、苗民起义军联合作战,横扫黔北,号军又乘机潜入余庆城内,并于半夜三更突发猛攻,马鸣啸啸……最终,起义军领袖先后被俘或牺牲,或自戕而死,起义彻底失败。但这每一场战争,其实都是两败俱伤,起义军虽被剿杀镇压,同时也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缩短了大清灭亡的进程。

按说,苗王起义和号军起义均为反抗封建统治暴政,是官逼民反民心所向,却不料起义接连失败,反倒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就比如,余庆这黔中的小县城,比如这条穿城的巷道,在那狼烟四起兵慌马乱的时期,自然也因国不泰而民不安,颇受战乱殃及,苦不堪言。也正因为这苗王起义和多次号军起义,余庆县城内的衙署、宫殿、教堂、文庙、书院等古建筑才多次遭受狂躁兵痞们放火焚毁,从而造成大量文物丢失,无数居民无辜丧命或无家可归,彼时,这县城一片混乱,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然而,解放余庆县城的时候,人民解放军却对城内建筑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毫无损毁。

1949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前委决定5兵团进军西南解放贵州,解放军各部以如破竹之势快速挺进黔北。11月12日,该兵团第17军49师侦察连从石阡进入余庆,中午就占领了满溪。其实在此之前,余庆城内的人民群众早就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纷纷行动起来,搜集国民党军的布防情况,为迎接解放军的到来做好了准备。解放军掌握敌情后决定智取县城,先由部队参谋用满溪乡公所的电话与国民党县政府要员通话,自称是从玉屏下来的国民党49军某营长,随后,侦察连指战员扮成“国军”直奔县城,部队在县城东部过河,由国民党县政府派来的人员带领进城。而刚进城不久,就让国民党的常备队长认出,他惊恐之中大喊:解放军进城了!然后转身撒腿就逃。顿时,枪声和惊叫声混杂一片,国军瞬间乱了阵脚。此时,侦察连趋势兵分两路,围击县城南北,并在南街余庆中学处,俘虏了国民党保安团二百余人,而国民党的县政府要员则从西门仓皇出逃。自此,余庆县城就顺利得到了解放。今天,那些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城内的这条巷道也静如处子,只管平平静静地过着安稳的日子,淡然从容,与世无争。

如今我一次又一次地走在这幽深而玄秘,清静又恬淡的巷道,怎么也无法想象,这儿曾经横尸无数血流成河。而我能感知到的,除了安宁祥和,便是空气中弥漫的负氧离子,清新、纯净。有时,我也仿佛觉得,这巷道的某个角落,还有无数隐形的眼睛,在新奇而戒备地窥视着我,打量着我,甚至是警惕着我,唯恐我这不速之客的图谋不轨。它们如狙击手的枪口,静悄悄地盯着我的每一次出现,再目送我从容安分地经过,然后又如期到来……

5

我知道,这巷道是这里的居民为方便出行而留出来的随房顺道。它们就像从一棵大树上生发出来的枝杈,事先没有规划,就随缘而遇地生长出来,再随遇而安地固守在此。这种看似随意形成的际遇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窘迫与无奈,也呈现出另一种别有意味的美——市井而淳朴,厚重又深刻,恰像老人脸上饱经风霜后的皱纹……总而言之,初次穿行这条巷道,难免会误入歧途,不过还好,毕竟距离不远,大致的方向我心中是有谱的,即便临时错几步,退回来重走便是了。

我想,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巷道可算是小城这日渐华丽的衣裳皱褶间,藏匿着的一小块补丁,或者进一步地说,是补丁间一绺穿插缝合的细密针脚。弯弯拐拐,都被水泥覆盖,不长草木,却到处布满藤条或蛛网般的电线,而两旁的房屋高低不一,宽窄不齐,恰似某个无知孩童随手拨乱的一堆积木。是的,这样的风景未免就有些单调与干枯。但偶尔,我也会在这巷道的某处看到一棵树或几盆花,或是一段院墙上调皮地探出头来的一颗愣头青涩的瓜果,一墩石头上悄然铺开的一丛绿茵嫩亮的苔藓。这些绿色植物在此处默默地生长,蔓延,放逐潇雨孤独的幽思,见证时光静美的流淌。它们的身体里潜伏着奇异生机,在肉眼难见的微妙中萌发,蓬勃向上,如厚积薄发的梦幻诗意,于恍惚之中,让我呼吸袭人的芬芳,或沉醉于这梦境一般的隽永与绵长。

6

在这条巷道的中段,有一口清冽的老井和一壁斑駁的老墙。老井处,井口的石头被磨得光滑细润,井壁也被茂密的苔藓与小株蕨类植物交错掩盖。老墙上,全是特制的大块砖坯和石灰掺杂夯土的砖缝,以及墙面正慢慢风化,欲掉未掉的细密土粒。在这里,随意停留于某一块砖跟前,用心凝视,都能窥见那些被尘埃覆盖过、风雨侵蚀过的痕迹,它们层叠着无数已经远去与正在到来的时光,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让我深知其间每个文字都有非凡的价值,它们虽从不说话,却彰显出一种掷地有声的美感,拙朴、隐忍、遒劲,默默地记载与演绎着小城余庆的前世与今生。

这老井,老墙,它们年深月久地守在此处,历经岁月沧桑而风骨如故,永不退场。而关于这老井和老墙的历史,它们何时修建,中途又经历和见证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我全然不知。为了解它们的历史,我曾经查阅过不少史料,却因年代久远,所获甚微。据悉,老墙系衙署围墙,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老井的历史,却无任何史料记载。为此,我曾在这条巷道中走访过不少高寿老人。据说,这老井始建于明代以前(具体年份无从查考),是当地的郭姓大户人家所打之井,名曰“郭家井”。初时,此井深数十米,四壁全由青石所砌,石上有能工巧匠雕凿的龙凤、鱼虾、祥云以及花草等寓意吉祥的图案。后来,这郭姓人家渐次家业衰败,于清代末年将宅子卖给了城东南的宋姓人家。宋姓人家迁居到此后,在井上建了房屋,将水井封锁了起来,不许周围的贫苦百姓挑水饮用。众所周知,井水是人工开采的地下潜水,它由天然雨水与山川渗水汇集而成。井虽为人工开采,前提却是天地恩赐。人活天地间,上应天文,下宜地理,而井之所系,恩泽生灵,必得人和,众生共享才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当地百姓一纸诉状将宋姓人家告到了镇远专区,并巧妙地将“郭家井”说成与之谐音的“各家井”,意为“此井自古以来,就是各家各户的水井,是群众之井,人民之井”,为此,宋姓人家就无权独霸此井。镇远专区司法处尊重民意,关爱民生,宣判群众的诉求有理,让宋姓人家立即拆掉水井上的房屋,让当地人民群众共享此井。而在拆房还井时,这宋姓人家心中不服,还故意砸掉了当初砌井的青石,想毁掉此井。而当地百姓却七手八脚地搬来石头,又将此井重新砌成,但很可惜,原井壁上那些绘有龙凤鱼虾等吉祥图案的浮雕,却再也看不到了。好在这经由百姓重砌的“各家井”至今保存完好,清澈、甘甜、纯净,下雨不满溢,久旱不干枯,还是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7

行至这巷道某个逼仄之处,那两边高耸的楼房向内夹拢过来,形成一道阴暗幽深的细长峡谷,不免让人心生怯意,谨慎前行。有时,我壮着胆,故作轻松地从这狭窄与深邃的巷道走过,却不料有一束阳光穿过头顶的楼房,诡谲地那么一闪,有如天水倾泻,砸在我惊讶不已的头上,再点点滴滴地飞溅开去,欢快、舒爽,也似有一串喜气的鞭炮在我跟前悚然炸响,让我于毫无防备的瞬间,有了一种感动。

更多的时候,我在这穿城的巷道上走着走着,就仿若遁入了秘境——从巷道边某户人家,那被风雨腐蚀了的房门或门前放置的古老石墩上,我的目光可以渗透色泽变暗的木板和表面风化的石雕,从那些暗淡的木纹和凿痕模糊的图案之间,联想到在过去那些无比遥远的年代里,这里是怎样的景象和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想到这里的先辈曾经过着的,那种远比今天的人们更靠近心灵的生活方式与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从空气中偶然飘过的一缕菜香味里,我可以嗅到这里某户人家的日常烟火气息,那无比温暖的家庭氛围和饱满幸福的美好滋味儿;从某处木房的屋檐下走过,听到一声屋檐水清脆地从瓦沟滴落到阶沿的青石板上,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儿时在乡下老家度过的那些天真无邪的岁月……

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变得尤为敏锐,感觉有无形的力量在体内复活。此时,我甚至会感觉自己就是这巷中的任何一物,能那么清晰地与自己与所见之物深深地契合。是的,从这里走过,我能真切地看到时光被拉长了的影子,看到一些事物被隐形的显微镜瞬间处理后,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无比精微的样子。这一来,就真让人仿若途经时光的隧道,深情地活过了一回又一回。而彼时,俗世生活里的那些烦恼与焦虑,自然早已被丢开,剩下的就是既纯粹真实又若梦若幻的体验,这恍若隔世的感觉,真可谓是“巷中一刻,世上千年”啊!

8

一次又一次,我乐此不疲地沿着这条巷道穿城而过,并深切地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小城和这条褊狭的巷道里,我所遇见的,最真实的自己。或者说,那是无数个带着我影子的灵魂,在这条巷道的独特时空中,凝视着每一个穿城而过的我。那第一次和后来无数次出现的我,原本也都是经新陈代谢的变化后,某些初心不忘的执念,在此汇合交融,把生命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都化解为一地足迹,铺满这条巷道,最后,叠成人生最厚重的幸福。

我知道,如今的人们出门,大多喜欢朝着宽阔与明亮,朝着现代化的繁荣与奢华去走,而我却庆幸,自己一直待在这小县城里,几十年如一日,往返于单位与家的两点之间,更庆幸自己能在这里寻到这条古雅而恬淡的穿城巷道。這样的庆幸,似乎有些虚伪与矫情,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阿Q”,因自身能力差,至今半生已过,仍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所以才会选择这么一条穿城的巷道,来躲避那些随时有可能朝我扫射过来的蔑视的目光。虽然,我走这条巷道的根本原因并非如此,但也不排除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也有那么一点点儿这方面的原因。因为,无论我承不承认,事实上,现实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我必须得接受自己的卑微与无能。

兴许是我骨子里有天生无法摆脱的自卑与固执,让我在这纷繁的人世中,无奈而自觉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这条清静之路。我想,或许是上天对我格外的眷顾与垂怜,才先于我的脚步,冥冥之中,为我的上下班安排好了这么一条恰如量身定制的穿城巷道来,让我安心地在这里行走,朝朝暮暮,去去来来。

9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如今,这巷道在小城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中,越发如过气了的老妇,褪去青春的芳华;亦如深爱着的慈母,甘愿退隐于此,黯沉,缄默,为小城余庆这“积善之家”固守一脉古朴淳厚的历史文化。而我的到来,无意之中成了一个冒然的闯入者,在打扰她深幽雅静的同时,也于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和一景一物一舍一扉之间,聆听她舒缓的心跳,抚摸她厚重的沧桑,感受她温婉的恬适,景仰她低调的高贵。

人生漫长而短暂,我却在这里日复一日地循环往返,又毫无期望地等待,让这条很不起眼的穿城巷道,尽可能地拽住时间的脚步,让我在此接受心灵的审视,并同这巷中所见之物产生交集与共情,从而忘却红尘俗事与世态炎凉。当然,这样的过程,也让我将某些高贵的觉悟捡拾起来,揣入怀中,甚至铭记于心。同时,我也在自身定时的垃圾清理中,摒弃许多世俗的渣滓,并在日渐老去的后半生,以及这貌似没有终点的抵达与返回之间,将心中所有淤塞的郁闷、烦乱、焦灼等不良情绪全部过滤与疏通。我想,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会准时出现在这条路上的行人,我在慢慢发现这条路上各处风景的同时,也会成为这一路上,所到之处所有目光中的别样风景。慢慢地我会与这一路上的各处细微风景融合,成为一张熟悉的老面孔,让这一路上的居民们,从颇觉诧异的戒备到习以为常的漠然。如此,我就这么来来回回地在这里走着,然后老去。人们就这么熟视无睹地看着,然后遗忘。

我承认,说不准以后的某一天,我也会在上下班的时候,重新走上另外一条穿城而过的路径。以后的事情是无法料定的未知。但这路不管怎么走,也都是因为上下班所需,我才如此朝朝暮暮地在家和单位这两点之间穿行。想来,这也好比我的人生,在生与死的两点之间,是活着,是在路上,必须脚踏实地地去走,至于这之间的路线,自会有千百万条,而我,在不同时期可能会走不同的路,这当中,有的路是命运的安排,有的路是自我的寻找与选择。但不管怎么说,人活于世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走在适合自己的路上,而路的两端,一端是有班可上,另一端是有家可归。想必从今往后,若不出意外,我自然会安安心心地,在这条穿城的巷道上走下去,直到不用再走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 丽娜

文晓东

1979年生,贵州余庆人。已在《草原》《延河》《青海湖》《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百家》《上海诗人》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

猜你喜欢

巷道小城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镇沅金矿松软破碎岩体巷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
南美小城
倒台阶斜矩形综采面托伪顶切眼巷道支护
千米深井安全开采技术难题探讨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一生一定要去的几个中国最美小城
基于ANSYS/LS—DYNA的矿区地下巷道三维动力响应分析
月亮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