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奋的李雪琴

2021-07-15李邑兰发自沈阳

南方周末 2021-07-15
关键词:综艺沈阳标签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发自沈阳

拍短视频成名的李雪琴在脱口秀节目中扩大知名度,如今参与录制各类综艺节目,她还有拍电影的打算。图为2020年12月,李雪琴在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红毯上。 视觉中国 ❘图

辽宁是李雪琴的家乡。2021年6月底,李雪琴在沈阳录制综艺《象牙山爱逗团》,与宋小宝等东北喜剧演员合作,显得格外放松。图为2020年9月李雪琴在沈阳参加活动。

视觉中国❘图

★每次我说自己不行的时候,不是说我在那里装,扮猪吃老虎,是因为看到他们优秀的时候,自然觉得自己不行。

6月的沈阳汗涔涔,满大街飘着泥炉烤肉的香味和澡堂子的蒸汽湿味,没了冬日的萧肃冷清,到处都是沸腾的生活。

李雪琴跟着宋小宝、杨树林、宋晓峰这些“老大哥”们,一头扎进沈阳的大街小巷。节目录累了,她买个汉堡,道上就开吃,围观的大爷怕她变更胖,老远就喊:“李雪琴,别吃了!”李雪琴心里一热,“只有沈阳的大爷才会这样,跟看自己家孩子一样”。

辽宁姑娘李雪琴是为了录制真人秀《象牙山爱逗团》回到沈阳的,她在节目中担任一期飞行嘉宾。来沈阳前一晚,她刚结束上一档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工作。《象牙山爱逗团》录了一整天,第二天,她又要马不停蹄飞往上海,参加《心动的信号》第三季的节目录制。自从2020年7月参加《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备受关注之后,李雪琴就过起了几乎每天都“在云端”的日子,目前的档期已经排到了2021年11月20日。

李雪琴喜欢上综艺,因为这能给她带来一种特别的满足感。她会优先选那些她大学时看过,甚至作为一个粉丝追过的综艺。“有一种你和一直喜欢的人坐在一起、一起完成一个工作(的感觉)。”她说。

李雪琴也喜欢体验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事物,比如上《男人装》,拍性感照。那组造型大胆、突破李雪琴“尺度”的照片一度在网上引起热议。“我觉得雪琴经常会给人意料之外的一些惊喜……”南方周末记者的话还没说完,李雪琴就故作严肃地打断了:“别说惊喜,你实话实说,是不是得把喜去掉?”

她还想拍电影,因为对表演不自信,她要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上表演课。

刘音是在李雪琴火了之后认识她的,那时刘音是李雪琴的粉丝,经朋友介绍,两个辽宁铁岭姑娘一见如故。很快,李雪琴就邀请刘音成了自己的经纪人,此后,她度过了“人生中最忙碌的八个月时光,没有之一”。在李雪琴之前,刘音也做过演艺界其他明星的经纪人。“她对每一项具体业务完成度都比较高,不管她做过还是没做过的。学习能力很强。”刘音这样评价李雪琴。

2021年6月29日,南方周末记者对李雪琴的专访在凌晨两点进行,那时她刚结束《象牙山爱逗团》的节目录制,回到酒店。“来吧!”走廊里响起了她洪亮的声音。周围人都睡意昏沉,只有李雪琴,虽然难掩倦容,但依然礼貌周到,思路清晰,还能随口讲上几个段子。

这是公众视野之外的李雪琴。以下为李雪琴自述:

“每天都吃火锅逛夜市,反而感受不到这种快乐”

典型的李雪琴的一天,是早上从酒店醒来,节目几点录就几点开始工作。你就提前洗(澡),洗完化妆,化妆完干活,完了收工。凌晨三点睡觉在我这儿都不是事儿,我三点钟睡觉已经得有个四五年了,不是说全都是工作到这个点,没有工开的时候,我就打游戏,玩《王者荣耀》。

最忙的时候,我一天飞两趟,飞三趟那排不开。勤奋的人很多。当然了,不一定所有的勤奋都有回报,但是不勤奋肯定没有回报,尽人事听天命。

很多人说我是拿着当学霸的状态来参加综艺,还有人说,你已经火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勤奋? 其实不是这个逻辑关系,不是我红了还要这么勤奋,是因为大家关注了我,我才有机会上这些综艺。

我把参加综艺视为工作。正常人肯定是要工作的,忙碌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状态——你正好在这里有工作可以做,那就做。当然肯定也会担心观众遗忘你,但这都是没有办法强求的。我能做的就是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明天把明天的工作做好。而且我觉得一个好的综艺,一般都是嘉宾和幕后团队共创的一个过程,大家一起创造一个内容,一个生态,给观众带来娱乐或者是思考。要是这个综艺做得好,大家愿意看,你也是有成就感的,因为你作为一个嘉宾,也是这个综艺的组成部分。就像我之前自己拍视频,拍Vlog,我觉得跟我做综艺、录真人秀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设置一些事件,然后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有趣的、好玩的事,再把它陈述出来、剪出来给大家看。

下班我就生活,我也不是每天都到凌晨一两点才收工,前天我们是下午三点下的班,我、我的经纪人、我的助理,我们三个下班回去就吃了一顿火锅,吃完火锅五点半,我们就去看电影,看完电影出来八点,又看了一场电影。看完电影回来,楼下小夜市开了,我们又去逛。我们三个已经到了一个很默契的状态,今天要玩,大家就集体同意玩,这种你就会格外的快乐。如果你每天都过着吃火锅逛夜市的生活,反而感受不到这种快乐。

“回到东北我就很普通”

每次参加综艺我都特别享受,尤其是在沈阳录节目,因为沈阳的父老乡亲真的太热情了,他们太爱我了。我在道上吃汉堡,(他们)老远就喊:李雪琴,别吃了! 只有沈阳的大爷才会这样,跟看自己家孩子似的。

今天在沈阳的大街小巷穿梭,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我们不是录节目吗,正好出地铁有两个大姐,一个是卖辣白菜的,一个是卖拌豆皮的,我们俩就想去买豆皮,(跟着)一堆摄像设备。大姐就觉得我们可能是城管,嗷嗷地跑,抱着箱子就开始跑,我们就在后面追,越追越跑。因为戴着口罩,她也认不出来,后来一顿劝。

我的喜剧水平就是普通东北人的水平,回到东北我就很普通,泯然众人矣,离开东北就好笑。

东北人有这个(喜剧)基因。喜剧特别需要环境,你周围的人都是那种话很多、很贫、梗很密的话,你就会被训练出来。因为如果梗不密,你就接不上,就没有你说话的余地。然后大家其实会暗暗地较劲,你这个话我绝对不能让你掉地上,你说一个梗,我一定要比你好笑,要不然你就白让人家开个玩笑,大家得有来有回。

我给你讲个故事,我老爱讲了,一讲我就乐。我有一个同学叫峰哥,不是宋晓峰,他也叫峰哥。峰哥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人,他有一天在踢足球,你看那些欧洲的球星,喜欢进了球跪在草地上往前滑,他也进完球满场跑,跪在地上往前滑。可你不知道,我们学校是大土地,他一站起来,腿都快没了,全是血。但他就硬挺着,帅气地离开、下场,满腿都是血。他是用生命在诠释喜剧的意义。

我同学都比我好笑,他们反应都很快,上课接话都接得比我溜。老师上课问:你们听懂了吗? 他们说听懂了,就一直重复听懂了,很有节奏感,还配动作,有点头的,有发出嗯的,有说听懂了的。老师说可以了,你们不要再这样了。他们中间空了一会儿,仿佛听了老师的话,可过了一会儿,这群人又开始重复这个。当大家已经遗忘了这个梗的时候,他们再拿出来,那种节奏感掌握得很好,就是在课堂上能接话,接到同学都笑,老师也不生气,就是幽默,这是水平。

再说回综艺。我一般会优先选我大学的时候看过的综艺,那些我作为一个粉丝追过的综艺,有个机会让我去,我兴高采烈地去。因为那个是很奇妙的——几年前,起码去年你都还是坐在那里看的,今年你可以到电视里面去,上电视,那种感觉很美好,有一种你和你一直喜欢的人坐在一起、一起完成一个工作的感觉,那是一个对我来说挺奇妙的经历。

而且你在综艺里可以尝试很多你在平时生活中根本不会做的事情,比如种地。日常哪会去种地?大街上找人拍照,正常人哪会在大街上找人拍照? 每一个综艺做出来,我自己可以尝试很多事情,然后观众又觉得挺有意思,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我感觉我在娱乐大家。娱乐观众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站在舞台上表演,综艺是我去尝试一些在生活中正常人不会去做的事情,出丑也好,遇见很多有趣的人也好,让大家看着也挺高兴的。

“有些事说开了无毒”

拍完《男人装》那组(性感)照片后,我都不需要问,第二天就收到八十多条信息,全是劝我的,劝我千万别看网上的评论。其实我压根儿就不知道网上什么评论,80条信息过来,我说网上什么评论? 大家说不要看不要看,做自己,坚信自己。我想那完了,指定是完了,可能大家争议比较大。

但我再一想,我觉得这个事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不危害社会,不伤天害理,它符合法律、符合道德,我可能还会尝试。我觉得作为公众人物,有争议是肯定的,我觉得多尝试,给大家提供一个谈资,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我从来没有尝试过那样(性感)的风格,我并不是说我想通过这个事得到什么,而是它对我来说是一种体验。我觉得不管是做喜剧,还是做其他的文艺工作,体验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事我只作为观众看、没有亲身经历的话,我未来的情感和思考里面会缺一部分这个,我再怎么设身处地地想,也不够精确,所以我愿意尝试。至于结果如何,肯定褒贬不一,如果给一些观众造成了只惊不喜,挺不好意思。但是我也没有什么恶意,也不是故意博眼球,我就是体验,包括体验到褒贬不一的争论。

(所以你现在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了吗?)我在乎。我平时不看任何的社交媒体,我就是不敢看,只在工作的时候用。我还是挺在乎的。我老爱说“这事不行”,我是真觉得不行。有一个理论叫蛙塘效应,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当你身边的人都很优秀的时候,你的自我评价会降低。我就是那个蛙,每次我说自己不行的时候,不是说我在那里装,扮猪吃老虎,是因为看到他们优秀的时候,自然觉得自己不行。

现在我做这么多事,是一种自我疗愈,也是希望让所有人都满意。我虽然理智上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还是会在意那些不满意的人。前一阵子我的腰伤了,挺疼的,我写了很多段子去讲腰伤这个事。再比如《男人装》这个事,我也写了很多段子来讲,这对我来说也是自己治愈自己的过程。我们小时候老说有些事说开了无毒,我也想把自己身上的毒给解掉。

没法撕掉标签,就增加标签

最近我比较有感触的一件事情是,不要模仿别人的人生。你如果喜欢一个人,可以去学习他身上你觉得美好的品质,但是不要完全模仿另一个人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的出生地、属性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之前老说做自己,我觉得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找到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你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一部分,但不要照搬另一个人套在自己身上。

引起我这些感触的,就是最近做了一个关于“高考的选择”的专题节目,我就发现,关于高考,你是选择城市还是选择学校这个问题,有无数种可能——这个孩子出生在哪儿,考了多少分,是什么情况,热爱什么,这样排列组合起来有无数种可能。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我就发现没有任何人可以囊括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答案,但我可以告诉他们,不要盲目模仿别人,我觉得要慢慢地找到自己。

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比如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看见有些人特别擅长搞社团,弄学生组织、学生会,做得风生水起,在学校里感觉他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有一段时间我也学他们,加入很多社团,可渐渐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我,我就不模仿他们了。

人没有办法避免被定义或者贴标签,我甚至觉得撕掉标签都很难,你能做到的就是让标签上多添字,给自己增加标签。我觉得可能贴标签就是大家认识你最简单的一种途径,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最便捷的途径。比如我们介绍一个人,我的一个朋友处的对象,是干什么的,搞金融的,她的标签就是搞金融的。你大概会有一个印象,她每天上班很晚、挣得很多之类的。没有办法,哪怕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也会有一个标签,何况你要面对那么多的观众。

我一下子被大家认识,就是在一年以前,这完全在我的预料之外。但我是一个做事喜欢一开始就把所有最差的结果都想好的人,有人问我担不担心被过度消费,还有人问我担不担心被观众遗忘,我觉得这两件事都在我认知范围内,对我来说,这两件事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我现在都可以接受,因为它俩对我来说都不在我最坏的结果的边界之外。

现在我的人生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也不是说愿意活在当下,而是我也不知道未来在哪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高瞻远瞩到看清未来的每一步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活在当下。我身边的学霸,读博的读到博士毕业的前一年,一个个也很迷惘,能做到的就是手头的毕业论文先写好,把开题先开好。学霸也没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像下象棋一样,你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看到未来,得一步步走。

猜你喜欢

综艺沈阳标签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2017首届综艺峰会:尊重每一个工种
2017上半年自制综艺数量与播放量迎来增长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标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