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的工笔创作《青玉案·元夕》情感与技法分析

2021-07-14麦絮欣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玉案

摘要:运用工笔画的形式来表现《青玉案·元夕》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所表达的形象特征。结合当时女子的衣着服饰,再融入灯笼的暖光来营造元宵节美好的意境氛围。

关键词:工笔人物;青玉案

《青玉案·元夕》是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入手,反映了一种超然的形象。现代评论家对这首词的意见莫衷一是,要么认为这首词高雅反衬出词人高风亮节的品格,要么认为这是艳词俚曲。在工笔画《青玉案·元夕》的创作中,我着重表达该词下阙,尤其是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喧哗与热闹不属于我, 我不断寻找着我心中的伊人。蓦然一回头,你在淡泊宁静、人烟稀少的地方默默站立着。”这首词到此截然而止引人遐想。

(一)初稿设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是引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词中的最后一句。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词是以男子比喻君王,而“那人”比喻作者。以男子慕少艾的心情及女子在灯火阑珊处静候的角度比喻君王能够在众人及喧嚣的环境中能垂青自己,使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但我却想以此借喻,希望我大学四年的努力能换来有那么个观赏者会在众多绘画作品中,在我的画前驻足。

有了构想的下一步就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创作。为便于表现女子细腻的皮肤,这幅画我用了绢作为表现载体。先前学校安排的课程里,我曾师法古人临摹了张萱的《簪花仕女图》全卷。有了前期准备后我才将素描稿绘于绢上进行设色。

“谢赫六法中,有经营位置一说。指的是“构图”这个概念,实际上“构图”是西方绘画中的表述,而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更多是称作章法布局。”《青玉案》的上半阕描绘的是宋代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也是我作品背景的创作思路来源:“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然回头,那朝思暮想的女子就静静地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处”这个词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因此这幅作品中画面人物场景是以灯光的暖色调为主,背景基调是墨色渲染。上方的几盏灯笼在夜里摇曳透出点点暖光,表达所立之处的灯火式微。在人物衣服上大面积选用曙红,在一些丝带上选择了石青石绿作为冷暖对比。

画中女子我参考了宋画里面的女子形象。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宋代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刘宗古的《瑶台月步图》,明代唐寅的《玉蜀宫妓图》等。而衣服上的纹样也多出自张萱的《捣练图》。宋代女子服饰主要特点是上身着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有些女子还喜欢唐代流传下来裙装样式,如抹胸裙等。并且很多女子都在上衣外面再罩一件对襟长袖褙子,褙子的前襟绣有花纹。在头饰方面,宋代的发簪材质和款式也较为考究。因此发髻选用宋朝常见款式:“单蟠髻”,发簪及佩戴位置参考了宋代一幅佚名画卷《搜山图卷》及唐寅的《玉蜀宫妓图》中女子的头饰。一些配饰如白玉兔耳坠和部分点翠工艺品,我都希望能尽量还原质感。藉此还原当时可能出现的情景。

主体动态确定后就是疏密关系及比例位置的处理。首先是位置,为了避免人物处于画面正中心,我运用了“三分构图法”,将人物置于靠近右边分割线,而脸部处于分割点中。其次是疏密关系。整体上,画面大面积留白除了灯笼外没有添加任何物品描述环境。因此人物的刻画是画面中相对而言“密”的地方。局部上,在人物中衣服纹样的繁复又衬托出女子皮肤的光滑细腻。而在这样层层叠叠的汉服中又有大花纹和细碎花纹的区分,这也是另一层疏密对比。

中国画用笔讲究勾皴点染、用墨讲求干湿浓淡等。“当代工笔画家罗寒蕾注重线条在笔触中的运用。它从提、按、顿、挫等方面关注物体线条的轮廓。简要地总结了物体的特征,并按点组成直线,然后从直线到面。”1因此我在画面中会考虑到衣服的线条和皮肤的线条,在粗细虚实之间也有所区分。除了人物自身线条的区别以外,人物与背景的灯笼,在用线上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灯笼的墨,及人物五官的墨中会添加一些赭石,与衣服上的墨线也有所区分。

(二)表现技法

绢相对于宣纸的优势在于其渗透性。正反两面的渲染可以使画面颜色更加润。弊端在于绢较宣纸能做的肌理很少。因此我考虑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不同墨色的运用。背景大面积的黑色,我在曾作燃老师的建议下选择了相对静且偏冷的松烟墨。头发作为整个画面中颜色最重的地方,我选择了偏暖的玄宗墨。

特殊顏色的运用。在展厅的灯光照射下,橙色襦裙的唐卡金属色颜料及白色褙子的云母色颜料闪着悠悠的光,墨运堂的珠光颜料在褙子的边缘处若隐若现。为了防止托底时白色颜料脱落,我甚至在国画颜料中加入了白色丙烯。首饰细微处为了呼应裙子上闪闪的颜料,我用了指甲油替代沥粉。

刺绣的粗浅尝试。这个念头源于大三一次到贵州千户苗寨采风的经历。这让我萌发了在绢上绣花纹的想法。毕竟这是工笔人物画而不是绣品,需要考虑在画面的协调性,不能太突出。因此我绣在了襦裙中部的蝴蝶上。与骨法用笔相通的是,我在蝴蝶的刺绣过程中有意识制造疏密对比。边缘部分采用的是轮廓绣,在轮廓中再根据蝴蝶翅膀图案及位置的不同分别又用了长短针绣和平绣。在一些特别空白的地方会打两三个籽。

(三)思想理念

谢赫六法中曾提到一个叫“气韵生动”的概念,其更多的是来自画家内心深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意义,更是一种画家本人精神的彰显,我对这幅作品所寄寓的意义没有那么抽象,都很具体。我在等待那个“众里寻她”的人,不需要千百度。你看或不看,我都在那里。如同千里马等待伯乐,钟子期等待伯牙,而我在等你喜欢我的画。

参考文献

[1]罗寒蕾.罗寒蕾讲工笔人物画·等待[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2]杨李.浅谈罗寒蕾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表现[A].《戏剧之家》2016 年第 07(上)期.

[3]张喜军.随类赋彩--色调对工笔人物画意境的营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刘菲菲.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绘画中服饰美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赵雯欣.以“谢赫六法”观中国油画的艺术表现.信阳师范学院.2018.

[6]王月.中国画构图浅论 山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麦絮欣,女,汉族,籍贯:广东广州,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人物)。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猜你喜欢

青玉案
王旺球
青玉案·WE不惑
游襄阳米公祠
许渊冲《宋词三百首》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补偿策略
《青玉案·元夕》
从“贺鬼头”到“贺梅子”
青玉案·冬至寄远
微评
《青玉案·元夕》中“人”之新解
社会符号学视阈下宋词《青玉案·元夕》英译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