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牙体牙髓无痛治疗中复方阿替卡因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13荣博

当代医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阿替利多卡因牙髓

荣博

(营口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辽宁 营口 115000)

牙体牙髓病指牙齿本身发生疾病并由此引发与根尖周组织相关的疾病,其中以龋病、牙髓炎与根尖周炎最常见。经研究[1]发现,儿童因发育尚未完全,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注重清洁牙齿,极易发生牙体牙髓病,再加上该病治疗中伴随强烈的疼痛感,需采取有效、安全的麻醉药物,以实现无痛的治疗过程。利多卡因与复方阿替卡因均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前者虽可发挥一定的麻醉作用,但难以达到患儿对无痛的需求,而后者可对局部血管进行收缩,并稳定局部血药浓度[2],保障治疗顺利完成。本研究旨在分析复方阿替卡因应用于儿童牙体牙髓无痛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门诊行牙体牙髓无痛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21±1.34)岁;其中,龋病21例,慢性牙髓炎29例;患牙共65颗,前牙34颗,后牙31颗。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30±1.42)岁;其中,龋病23例,慢性牙髓炎27例;患牙共70颗,前牙40颗,后牙30颗。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儿于本院门诊接受检查确诊为牙体牙髓病;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利多卡因与复方阿替卡因过敏者;合并精神疾病或传染疾病者。

1.2 方法 麻醉前,首先简单消毒两组患牙,检查患牙牙髓活力情况,以明确药物剂量。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3825,规格2 mL∶40 mg)进行麻醉,前牙与后牙使用剂量分别为2 mL、3 mL。观察组应用复方阿替卡因(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881,规格:1.7 mL:盐酸阿替卡因68 mg,肾上腺素17μg)进行麻醉,麻醉时使用的注射仪器型号为卡局芯剂型,以患儿体质量×1.33计算注射剂量,每颗患牙剂量为1.2 mL。两组均在麻醉成功后5 min后开始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评价标准:患儿患牙无任何痛觉,可顺利完成治疗,为麻醉效果完全;患儿患牙伴轻微或中度痛觉,且反应迟钝,为麻醉效果良好;患儿患牙存在显著痛觉,在治疗过程中需忍耐或无法接受治疗,为麻醉效果差。麻醉优良率=麻醉效果完全率+麻醉效果良好率。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与不良反应(头痛、心动过速与头晕)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2.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s,min)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s,min)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头痛1例,心动过速3例,头晕1例,总发生率为10.00%(5/50)。观察组发生头痛2例,心动过速1例,头晕1例,总发生率为8.00%(4/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医疗领域学者认为,儿童发生牙体牙髓病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部分儿童因未形成按时刷牙的良好习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易长出龋齿,导致细菌透过牙本质小管破坏牙髓,从而引发炎症。同时,在细菌的持续作用下牙髓组织会随之发生急性炎症,并减缓牙本质修复速度,产生牙髓炎[3];②牙齿发育时,因釉器局部过度增殖,牙釉质表面会发生囊状深陷的现象[4],儿童未形成爱护牙齿的意识或进食后不及时清洁口腔,可导致食物残渣残留,为细菌的繁殖创造良好环境,进而引发牙体牙髓病。

儿童对疼痛的敏感性高于青壮年,而治疗时外部因素易刺激患儿牙髓组织[5],进而引发剧烈疼痛,显著降低患儿的配合度,直接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开展牙体牙髓治疗时需做好麻醉工作,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患儿产生抗拒治疗的情绪。同时,患儿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前需谨慎与合理选择麻醉药物、药物剂量,以保证充分发挥麻醉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利多卡因、复方阿替卡因均为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麻醉药物,虽均可发挥麻醉效果,但医疗领域学者对两种药物的看法存在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利多卡因虽应用广泛,但人体牙髓组织内部神经末梢丰富,部分患儿可能伴牙髓充血的现象,应用利多卡因后易增加牙髓腔压力[6],影响麻醉效果;部分学者则认为复方阿替卡因起效迅速且麻醉效果显著[7],其应用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牙体牙髓治疗中应用复方阿替卡因可取得更理想的麻醉效果。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给药后麻醉效果可持续1~3 h,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可发挥双重作用[8],缓解治疗操作带来的疼痛感。而复方阿替卡因包括盐酸阿替卡因与肾上腺素两种主要成分,给药后通过阻断神经传导而实现局部麻醉的过程,加上该药分子结构含有芳香环,有利于提高药物脂溶性与组织渗透性,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同时,复方阿替卡因中含有的肾上腺素成分能促进局部血管的良好收缩,进而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并稳定局部血药浓度,保证麻醉作用充分发挥,让患儿在无痛状态中顺利完成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复方阿替卡因给药后可迅速发挥麻醉作用,分析是因复方阿替卡因属于新型局部麻醉剂,与临床目前应用的传统麻醉药物比较,复方阿替卡因对麻醉组织浸润性强,且具有麻醉起效快、脂溶性高等特点,给药后能迅速穿透患儿神经细胞膜,对各神经元电化学传递的过程发挥镇痛作用[9],在短时间内抑制患儿的神经冲动。同时,与利多卡因比较,复方阿替卡因对麻醉组织的扩展性、渗透性相对较强,给药后2~4 min即可发挥麻醉效果,为下一步治疗的开展创造理想条件。此外,利多卡因渗透能力差,治疗过程中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需反复给药,增添对患儿身心造成的影响。而复方阿替卡因中含有噻吩基,该成分自身具备的渗透性较强,给药后能迅速在患儿组织内扩散,充分发挥麻醉作用,可避免麻醉效果欠佳导致患儿产生抗拒情绪,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张国荣[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阿替卡因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给药后不易引发不良反应,能保证治疗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复方利多卡因在给药时使用的注射针头相对较细,有利于减轻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可避免患儿产生负性情绪引发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儿童牙体牙髓无痛治疗中应用复方阿替卡因,不仅麻醉起效快,可为患儿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保障,且麻醉效果确切,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阿替利多卡因牙髓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Biodentine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复方盐酸阿替卡因用于中小学生牙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复方阿替卡因在牙体牙髓患者无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牙周牙髓综合征92例的综合治疗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