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五:脱贫攻坚,创造奇迹

2021-07-12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刘孟娟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信念作文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 陈 熟 刘孟娟 荣 镓

★命题核心解读★

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要想拿下高考语文的基石——作文,就要做到知彼知己,了解作文考情,明确核心内容。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呈现出与当今时事息息相关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把握时代的命脉,做到眼中有社会。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与思辨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通过对比全国I、II、III卷近五年的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全国卷的核心内容、命题方向,主要是立德树人——以主人翁的精神,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与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自信、进取、道德、实干、奉献等。“关注中国元素,激发家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其中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充分发挥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疫情防控故事,凸显了时代主题。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呈现出与当今时事息息相关的特点——“爱国、爱民、奉献、诚实、情感、智力、志趣”。学生能否把素材与题意相结合,是立意是否深刻的关键。只有把审题与积累当作手中的利刃,才能取得高考作文的胜利。由于疫情主题已经在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中使用过,我们预测2021年高考作文可能会引入脱贫攻坚的相关内容。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新华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总结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及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的内容。要求学生把握时代的命脉,做到眼中有社会。

认真审题有助于把握观点,了解时事则有助于联系社会。考生写作时,不必面面俱到,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着力分析;也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三点,平均用力;当然也可以根据平时的见闻写出独到的观点。这样看来,考生立意的角度是十分自由的。

考生可以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或在开头部分以简洁的叙述导入,或在议论时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或在结尾处激情澎湃、挥洒热情。例如,中国脱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有力的领导,科学的方法,人民的勤劳,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考生审题时,须整体感知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来阐发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或者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感悟。此类文题常考常新,切合时政,内容丰富又不失深度,考生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检测。

【立意参考】

切题立意:1.摆脱贫困,党的领导是关键。2.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3.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4.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

偏题立意:1.热爱祖国当从热爱家乡始。2.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3.助力大国,成就小家。

【佳作示范 1 】

精准扶贫,助力完胜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9级(5)班

毛玉仙

进入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胜。这是全国人民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最大贺礼!回顾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展望未来,要防止反弹,科学精准扶贫才是关键。

首先,要发挥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扶贫之本在于扶志”。建国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家科技水平极其有限,邓稼先等爱国青年放弃了优厚待遇,响应祖国号召,回到落后的中国参与科研项目,隐姓埋名三十年。最终,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获得了“两弹元勋”的殊荣。邓稼先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因为他拼搏奋进,不怕牺牲,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顽强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坚持战斗在核工业的第一线。“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邓稼先的事迹启示我们:在扶贫领域,要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奋进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坚持知识报国与科技报国,就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打出一场漂亮仗。

其次,要营造外在的辅助性条件。“身在鲍鱼之肆不闻其臭,久入芝兰之室不觉其香。”如果一个人从没见过富裕的生活,就不会想着要挣脱贫困现状,因此励志并开拓视野最重要。有了志气并立足行动的决心,加上科技与精准扶贫的外力辅助,必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技能培训使砌砖技术达到中级工水平,一天可挣到160元;电商网络平台深入一线,帮助“深山的远亲”出售新鲜水果;新农合依靠网络帮助农民出售新大米、鲜蔬菜……与时俱进效果好。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总结说:“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他告诉我们,志、力、物三者相辅相成的道理。毛泽东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关系,把内驱力放在首位,再施加以科技,达到可持续。

最后,懒惰才是致富的大敌。好吃懒做,食来张口,只等天上掉馅饼,世上哪来这样的好事?看来,防止贫困反弹,仍要坚持综合治理,打出组合拳的战略。

“没有人愿意贫困,只是对有些人我们要更耐心。”只要认识到主体的巨大潜力,了解好充分的客体要素,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精准到位,万事可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召唤我们,精准扶贫的实践告诉青年学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树立志向,拥有实力,还需借助外力,最终才能“东方风来满眼春”。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温度的考场作文,它并未选择常规的阐述路径,诸如政府发力、国士助力、人民给力之类,非面面俱到,非面孔冷峻,而是选择中学生独到的思维视角,从新闻资讯谈开来,从切身体会谈开去,论述布局合理,详略有度。在审题清晰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把握时事动向、逻辑推理与语言表达。写作本身是为了表达个人情感,这就需要关注时事,提高思辨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循序渐进,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社会现实背后的内涵,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

【佳作示范 2 】

坚定信念,无坚不摧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9级(4)班

陈晟豪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我认为,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抑或是国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念,进而全力以赴,才能无坚不摧。

对个人而言,坚定的信念是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前行的道路上充满着艰险,只有锁定目标,坚定信念,全力以赴,才能跨越这些障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脱贫致富之门,黄大发咬定青山不放松,带领村民用了36年的时间,以血肉之躯劈山修渠,创造了奇迹——引水入村,圆了千百年来的“穷山村”——草王坝村村民“吃上大米饭”的梦想。

黄大发为什么能在修渠引水困境中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司图尔特·米尔曾说过:“一个有信念的人所发挥出来的力量,绝不下于99位仅心存兴趣的人。”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无数如黄大发一样有坚定信念的人正发挥着无坚不摧的神奇力量。

对于集体而言,坚定的信念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柱。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曾经是一个“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全村225户9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7%。但他们不怕困难,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锐意进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如今十八洞村已蝶变成一个漫山透绿、清新朗润、“靓得让人心动”的地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那么,我要说,如果一个集体有足够的信念,他们也就能无坚不摧。正是因为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十八洞村的村民,他们才能齐心协力,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对于国家来说,坚定的信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宝。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内忧外患,百姓一贫如洗。但我们党和国家坚信能够消灭贫穷,于是全力以赴向贫困宣战,终于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深度贫困地区,但无论这块骨头有多硬、有多难啃,都将被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将能被打赢,因为我们党和国家以及14亿中国人都有着坚定的信念,都会全力以赴……

作为新时代青年,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在为能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重要时刻而自豪的同时,也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遗余力地奋斗。

◆名师点评◆

文章语言形象,行文顺畅,论说有理,是篇很可圈点的考场作文。

1.标题新颖形象。将“贫困”物化,形象地诠释治理贫困当治其根本。

2.文章结构严谨。从介绍脱贫方法,到展示成果,再到冷静回望,首尾呼应,文章圆和。

3.论述手段丰富。借助比喻论证、排比式论证、对比论证等,展现中国日新月异的脱贫成效,论证有力,语势强烈。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佳作示范 3 】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高2019级(1)班

贾林伟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惠及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国家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当然,脱贫仅是阶段目标。放眼未来,在全球化科技信息膨胀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民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前提下,会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扶贫仅是当前任务,我们还需扶智及扶志。

习总书记说,“扶贫先扶志”。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的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实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来的钱和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针对于此,化帮扶为帮志,改变人们的思想,终有所获。

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楼台,从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国壮阔的疆域上有无数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更有辛勤智慧的人民。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人民见证着幸福,世界听见了中国崛起的声音。

◆名师点评◆

本文扣题紧密,行文严谨,结合脱贫攻坚战中的新闻举例,富有时代感。结尾提出,“脱贫攻坚战让人民见证着幸福,世界听见了中国崛起的声音”。观察具有深度。跟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才会不知不觉中产生客观化的情感艺术,对说理材料产生独有见解,染上理解后的理论色彩,避免没有思考的单纯抄写材料。我们要对材料进行说理,将材料进行认真思考后的感悟,放到时代背景下去理解。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信念作文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为了信念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围墙的信念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