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情境构建探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史实唯物史观思政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的学习教育,既是对党以史为鉴传统的继承,又是应对国内外复杂态势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作为对青年学生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四史”教育中,要增强其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和凝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共识。其中关键环节是教师在追求历史科学性中推进正确史观教育落地,这是能否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与核心。

一、科学认知历史是唯物史观教育前提和思想政治教育起点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只有不断被科学认识与研究,使人们认知无限接近真实,才能真正为社会科学提供坚固基石,对现实发挥应有作用和功效,从而承担起重大使命。唯物史观的提出,为更加科学认知历史提供了可能。从形成上看,唯物史观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抽象出最一般结果的概括,从目的上看,其落脚于怎样认识与理解历史。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认知才能无限接近本来面目,从而得出科学经验与启示。因此,唯物史观是对历史科学性追求的内在基础。但教育活动恰恰相反,需要以对历史演进科学认知达成传播唯物史观的目的。所以,对历史科学认知是唯物史观教育的前提。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最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创建并不断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以此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传播给民众,凝聚起民心力量,树立起共同奋斗目标,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思政教育的无可替代性,正源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论的科学和现实性。这种科学与现实性的凝结,来源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又是在唯物史观下实现科学认知的结果,从而成为民心得以凝聚的前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能被认同的保证。

树立唯物史观,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提升其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激发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明晰方法论为研究活动的展开前提不同,作为受教育者,大学生受教过程始于“知其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关键是基于科学认知前提的史实及其科学解读能否实现。以近代中国道路选择为例,从明确道路选择“是什么”为出发点,要求对原因即“为什么”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对党执政地位的认同,形成应有担当。但教学环节中,只有首先解决“为什么”,才能真正理解“是什么”。换言之,只有对历史进行科学性探究,才能实现科学认知,而只有科学认知历史,才能帮助学生体悟出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勇担未来建设重任。虽然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为前提,就不能将亿万民众凝聚一起,但没有对这一凝聚历史过程的科学认知,就无法彻底理解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所以科学认知历史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起点。

二、从科学认知历史转向唯物史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体现

党历来重视历史借鉴作用。1939年冬,《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本写成,标志着党史教育开端。毛泽东主张“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党之所以对自身历史活动高度重视,源于其一直倡导并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思政教育活动展开,根本而言是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唯物史观是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内容。思政课要“通过有效传授、传播正确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弘扬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对国家治理的认同,这正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教学中,单纯传授史实,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形成唯物史观。没有对学生唯物史观培养的自觉,会影响对指导思想认同效果,更无法用其来指导自己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进行两者间转化,以传播史实为基础,但决不满足于此,而要向唯物史观教育更高层面提升。唯此,才能稳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思政教育最终要落脚于社会实践活动。而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虽然从本质上说,这是党在相应时期的目标、路线与政策,“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但却不能自发地成为个体的直接行动力,需要经过思政教育活动的动员与引导。这种活动本身即是将理论进行价值观转换的过程。因此,从对科学认知历史转向唯物史观教育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思政教育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科学认知历史转向唯物史观教育的课堂情境构建

从科学认知历史转向唯物史观教育,课内、外教学育人整个环节中,课堂是最关键一环,课堂情境构建是其中重点。要将历史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课堂情境成功构建,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因此是课堂讲授的重要辅助环节,是学习效果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

首先,媒体课件设计要紧绕核心教学目标而定,内容要凸显复杂历史中抽象出的社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并对其加以强调,这是对历史知识的科学提炼,也是形成正确史观的前提条件。一部党史,既贯穿救亡图存,又彰显伟大复兴。比如“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要以科学认知历史为前提,将隐藏于历史背后的线索逐步揭露出来。形象与生动化的课件设计,可以将隐性线索显性化彰显,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课堂讲授有了抓手,就会实现浩瀚史实繁而不杂,历史线索密而不冗。又比如对指导思想、领导者、社会制度和发展动力选择的认知,是唯物史观对近现代历史科学观察的结果,是培养学生正确史观的必要前提。这些抽象内容都需多媒体给予辅助解读,完成情境再现,以便实现教学效果满意度。

其次,以丰富生动语言构建起从历史选择到四个自信的诠释之路,是完成唯物史观教育的关键。坚定四个自信,源于对史实科学认识与深刻理解,源自对党所走历程的正确体验。要实现从对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知到认同进而自信,仅仅依靠史实构筑无法完成,需要进一步形成对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问题意识并进行历史性深思与回答。虽然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没有直接体现于四个自信内容中,但因为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对四个自信更深入化理解与认知。这些内核凸显,需要教师对语言进行准确、生动与激情式掌控,以实现学生认知逐层递进。没有丰富的语言进行生动讲述,会影响学生正确史观的转化,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最后,以启发引导创造探究情境,将“为什么”和“是什么”贯穿,使认知史实水到渠成地转化为唯物史观。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前提,从而才会去发现、探讨,最后深入认知并确立唯物史观。问题意识是课堂情境构建的必需因素。实际教学中发现,以问题促思考,将重点放在对“是什么”解释分析上,是较有效教学方式。此外,历史情境再现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方式。情境创设中,可将历史情境与现实相似情境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问题;或相反,引导其摆脱现实情境干扰,构建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境去历史性理解人物,进而加深对从“为什么”到“是什么”认知。

四、唯物史观的鲜明立场与情感认同的成功培养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因素

在转化的实际教学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教师自身唯物史观的鲜明立场,二是对学生情感认同的培养。从对历史科学研究到推进唯物史观教育中,历史虚无主义是其最大挑战和干扰因素。虚无的表现就是对民族历史以及文化持有一种否定态度,特别针对历史的事实的人物进行瓦解、丑化。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通过它的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因为历史虚无主义会以文学影视作品为依托、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进行广泛而快速传播,因此我们不能被动期待大学生会有效应对其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以鲜明的唯物史观立场示人、育人,使学生明辨历史是非曲直,在每次课的传授与体验中,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来坚定学生唯物史观。

在转化中,情感认同同样不能忽视。思政教育目的最终要落脚于人的实践活动。因此无论是单纯灌输还是学生为主角的翻转,体现的都是转化的活动过程,而最终结果还需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化成其行动主动性。情感认同养成需正确史实的接受为前提,唯此才能形成真挚而持久的情感认同,这是真理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

精心构建以史实为背景的思政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凸显唯物史观的鲜明立场,使教学更科学地揭示历史真相,散发出真理性魅力,使学生在对其感悟中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科学认知历史到正确史观的成功转化。

猜你喜欢

史实唯物史观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