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发展史中的造园研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园林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

历史上,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跟其他古典文化一样,分成了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高峰期与低迷期。我国园林的萌芽期大约在周朝到汉朝,以皇家苑囿为代表,规模宏大但有圈地性质;到了魏晋南北朝,园林开始从圈地狩猎的功能中脱离,成为一种观赏艺术;一直到了隋唐五代,造园艺术达到新的水平——文人参与造园,并把诗画艺术观念带入园林之中,此时的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了成熟期;进一步影响造园,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峰期;之后的元朝,由于外族统治原因,造园活动进入低迷期;紧接着的明清时期,造园活动再次活跃,并出现了成熟的造园理论及论著,形成又一次高峰期。一直到近现代民国,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园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体现,也在历史发展中反映了当地的特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园林重视山水格局的梳理,更大气恢宏;而江南园林作为文人园林的代表,更注重文人意趣跟小空间造景;地处中外交流频繁地区的岭南园林,更多地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即便是岭南园林这样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其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在审美追求上普遍对意境有着极高的追求。所谓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到的解释:“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趣除了客体的物质世界外,还常常追求主体的情感渲染,这一点常常是通过匾联诗文来体现。例如拙政园中的扇面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就是取义自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抒发高雅意趣。这种以诗词点景来传递意境的做法在中国园林中大量存在,也成为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包括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地域类型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趣,可以说,正是这些特点才令中国古典园林以独有的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现代建筑师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点,即按照空间组合、空间视觉、空间体验三大部分为出发点。

1.空间组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一些普遍性规律的。首先是布局上,小型园林呈现出“内向布局”的特点,即建筑物、回廊等均延园的周围布置,以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庭院空间,半园、畅园、鹤园等均有这个特点。而对于中大型园林,则呈现出内向与外向布局综合设计的模式,从设计逻辑上很容易明白这样的布局方式:小型园林大多地处闹市,无法对外借景,只能向内形成相对封闭的参观体系;而大型园林就没有这样的约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对内对外的视线都可以布置经营。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合符合所有形式美学的基本原则:主从明晰,对比合宜。但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主从关系又跟一般西方建筑的主从明确的关系有些许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更类似于中国古典山水画中对主景与配景的经营方式,强调“不留下刀斧痕迹”的自然感。而更为大型的北方皇家苑囿的主从关系多呈现出对称布局中突出主题中心的特点。

对比合宜也是形式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具有明显差异特性的空间相互毗邻可以令双方的特点均得到放大与强化。“其空间组合异常曲折,狭长,封闭,处于其内的人视野被极度地压缩,甚至有沉闷、压抑的感觉。但走到了尽头而进入园内的主要空间时,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此种对比组合的设计手法可以营造出体验更丰富的空间。

2.空间视觉

中国园林的空间组合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蜿蜒曲折,高低错落。从审美意趣的追求上说,中国园林与古典诗词一样,为了追求引人入胜的观感往往在布局上尽可能地蜿蜒曲折。在具体案例中,廊子往往作为规整的建筑与灵动的自然之间的过渡,令整个园林建筑空间既和谐又呈现出尽可能地自然多变。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就高度评价廊子在园林中重要的地位,认为“不可少斯一断境”。因此,我们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廊子:拙政园与见山楼相接的爬山廊,沧浪亭环水而建的附廊等。而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几乎也可以被看作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空间特色。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点基本上可以总结为:自由错落,而主次分明。小型园林自造天地,大型园林则可因地就势,向外借景。这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第二大特点——空间视觉。

首先是“看与被看”,一般的园林元素在布局的时候均考虑了看与被看的需求,既是向外看景的场所,亦是外部观看的景点。这样布置的场所,园林用词叫“对景”。这样由对景视觉引导出来的布局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其中一个特点。

除了对景外,园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借景与框景的使用,这本质上也是中国园林强调视觉联系的一大力证。在体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视觉观赏点,极大地丰富了空间体验的乐趣。

紧接着的视觉控制方式叫“藏与露”,是说中国古典园林更倾向于把空间处理成含蓄隐晦的方式进行布置,令场所“引而不发,藏而不露”。作为主视觉中心的景点无论规模大小,都极力地避免一眼到底、开门见山的布置方式,多采用半藏半露的布置方式呈现,并用引导及暗示的方式去处理空间的行进关系。《红楼梦》里讲大观园入口的一段: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想及此。”(见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这种入口处用一假山对视线做出遮挡的方法也见于苏州拙政园当中。

“仰视与俯视“的经营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视觉控制中比较重要的特点。所谓仰视与俯视其实是说,中国传统园林常常会根据不同的建筑物风貌选取仰视或者俯视的角度进行布置,建在高处的亭台又提供了俯视园林的视角,丰富视觉空间体验。正是这种空间视觉控制与空间组合布局的综合作用,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空间体验特点。

3.空间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体验大概可以分成闭合环形式、贯穿式、辐射式以及多种复合式几种模式。闭合环形式多见于体量较小的园林,如苏州的畅园、鹤园。它们的建筑物延园周边布置,内部形成较大的同一空间。参观路线延这个空间形成几个典型段落:开始-引导-高潮-尾声。

贯穿式常呈现串联的形式,即沿着一条轴线使各空间逐一展开,典型的例子是乾隆花园。辐射式游线的参观特点是以某个院落为核心,其他空间院落环绕四周布置。游人由入口引导至中央庭院后再分别到达别的院落,典型的例子是北海画舫斋、杭州黄龙洞。某些大型园林的空间流线组织就更为复杂,基本上可以看作前面几种基本方式的综合运用。疏密虚实,层次丰富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体验的特点。疏密虚实在园林中具体体现在建筑布局、山石、水面以及花木多个方面。所谓疏密有致,是说不可均匀分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个古典诗词绘画的基本原则对古典园林依旧有指导意义,通过疏密关系可以创造出明显自然,但又符合视觉平衡规律的作品。而虚实关系,彭一刚先生更多将其看作一种创造手法,”所谓虚指的是空,或者是无;实指的是在,就是有。后者是有形的具象,容易被感知;前者则空泛,不易被察觉。这种由“有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审美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空间体验特点。

所谓渗透层次,是指古典园林十分善于运用空间分隔与渗透的手法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具体案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园林中分隔空间的墙面,通过漏窗、月洞门这些形式令空间既分隔又相互关联,创造出“庭院深深几许”的空间观感。

三、传统造园角度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元素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元素主要有三大元素:堆山叠石,庭园理水,花木配置。

山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自然式园林的一大特点。与日本园林类似,中国园林中的山石作为自然山石的摹写从来都讲究施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除了摹写自然,山石还常常被赋予传情的作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除了传情,彭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形式上的美感。

水对园林也十分重要,园林行业部分人喜欢把山形水势看作造园的一大要素。很多园子但凡条件具备,必然引水入园。水系在布局上主要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一般中小型庭院采用集中的方式,其特点是整个园子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园林元素,形成一种内聚的格局,令有限的空间尽量获得开朗的感觉。而分散用水则是中大型园林习惯运用的方式,通过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令水系创造出不可穷尽的观感,让整个空间有深邃藏幽的感受。大部分园林用水都呈现出模仿自然的倾向,这是中国园林这种自然式园林的特点。

花木之于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丰富人的其他感官。也就是说,花木除了满足人的视觉审美外,还提供了包括嗅觉、听觉在内的各种审美感受。花木与时令气候一同变化影响人的观感,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特有的审美趣味。

总而言之,无论是山石、水系还是花木,在园林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构成元素,更是文化的体现。不同的文化造成了它们各自的运用方式,也都成为世界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