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秩序与神秘*
——浅谈广西侗寨民居主题油画创作中黑色的运用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肌理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00)

近年来,广西本土油画创作在全国性展览中屡屡获奖,特别是风景作品更是树立了“南方的风景”这一学术品牌。广西三江侗寨作为本土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居建筑群,成了广西青年画家最常表现的母题之一,这其中的代表艺术家有韦明思、黄光良、韦骍等人。群览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一点,黑色在这些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在画面里占较大比例。而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颠覆了过往人们对于广西风景油画清新秀丽的印象,展现出一种陌生的原始美和神秘感。在笔者看来,这种差异既源于侗寨建筑的造型特色,同时青年画家不安于写实传统,勇于探索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也为此注入新的活力。

侗寨中的黑色元素

将黑色元素融入侗寨民居风景油画创作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创造,而是艺术家深入当地,体会侗族风俗,将绘画经验与个人感受巧妙融合的结果。事实上,当你亲自走进侗寨,就能体会到画面中那股黑色所带来的秩序美和神秘美。

三江侗寨历史悠久,是广西地区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侗族民居建筑群之一。侗族建筑多为木质杆栏式结构,原先色彩鲜明的黑瓦黄墙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呈现出更加深沉青黑色,增添了侗族建筑古朴厚重的质感。

作为侗寨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鼓楼是重要的聚集议事和娱乐场所,往往建在寨子的中心,侗家人习惯在此集会活动。鼓楼是侗寨文化的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侗族人亲和团结的民族性格。鼓楼因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造型,成为画家们最常表现的侗寨建筑。鼓楼的样式丰富,有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俯瞰为偶数多边形,有四角、六角、八角的楼檐。鼓楼重檐上的青瓦鼓楼的层数都是奇数,少则一层,多则二十一层。侗族先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黑色的鼓楼重檐在檐边的白色细线的勾勒下逐层堆叠,组合成杉树般的建筑外形。侗寨鼓楼通常根据族姓修建,一姓一鼓楼,一个寨子里若有多个鼓楼并立往往是由于族姓多。在三江独峒乡的高定寨,还能惊喜地发现尖顶的公鼓楼和平顶的母鼓楼。结构高低错落的鼓楼林立于一排排侗家吊脚楼间,从高处俯瞰,深浅不一的黑色房顶或紧密或疏离,构成了一幅形式感极强的画卷。

侗寨中另一特色建筑是风雨桥,它也被称为“花桥”,通常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廊和亭阁组成。桥体本身不用一钉一铁,全采用杉木横穿直套,榫卯工艺拼接而成。桥身多为穿斗木构架的承重方式,空间结构分割合理。聪明的侗族人还在上面盖起了长廊,修了长凳,方便行人避风躲雨,过桥休息。有的风雨桥甚至建了两层,实现了人畜分流的功能。有时风雨桥也与寨门相接组成别样的景观。风雨桥和其他侗族建筑一样多为青黑色,站在桥上向外看,阳光穿插廊柱照到桥上,桥体本身的建筑格局借由光的作用变得更为多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为风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侗寨多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广西植被丰富茂盛,散落山间的侗族民居被紧紧环绕遮挡,从对面远眺,侗寨常常与深色的大山融为一体。侗族民居修建的十分紧凑,常常联排而建,层层分布,小寨秀美精巧,大寨气势雄奇。纹理密集的房檐和纵横交错的木结构建筑常常会令初到侗寨写生的艺术家心生震撼,但同时也容易使人迷失其间,进而导致画面秩序出现混乱。此外,弯曲陡直的山势增加了观赏的障碍,身临其中并不容易看清全貌,往往行到制高点向下俯瞰才能领略整个寨子的气象。侗寨美,但不好画,如何画出彩,画出新意是对绘画者的一种挑战。聪明的广西青年画家们找到了“黑色”这一把钥匙,这既有客观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多年艺术经验带来的选择。

黑色运用于光影表现

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常有画家利用高饱和的色彩和强烈的冷暖对比来表现本地区强烈的阳光和少数民族多彩的文化。来自三江的侗族青年画家韦明思则利用黑色与其他高明度色彩形成的对比来表现侗寨里的阳光。其系列作品《啊!侗寨的阳光》正是利用侗族吊脚楼内紧密局促的房屋结构特点,通过对吊脚楼上粗犷且繁密的木纹进行刻画,将墙面色彩处理成不同层次的明度,营造出热烈的阳光穿过窗台照进侗族人家的场景,展现侗族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构架出新的景象秩序,这是一个梦幻、浪漫且冲击感强烈的空间”这正是韦明思在画面中所追求的。在他另一组作品《侗寨夜音》中重色块在画面中的比例明显放大,而星星点点的亮色块相互串联,形成有序的大小不一的团块点缀在重色区域内。其中点景人物采用了图腾式的造型,黑色的人物剪影和黑色的建筑区域大小呼应,同时与明亮色的地面和窗户构成巧妙的图底关系。强烈的明暗对比、疏密对比、大小对比,生动地还原了高山上的侗寨在夜里歌舞集会时万家灯火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韦明思对夜晚天空的描绘借鉴了凡·高短促旋转的笔触,装饰意味极强,又很好地融入画面,增加了运动感和野性美。

黑色运用于肌理表现

除了将黑色应用于表现光影外,多样的画面肌理表现也使原本单一的黑色元素变得更有内涵。青年画家陆虹江的作品《昨夜星辰耀边寨》在肌理表现上剥离了侗寨建筑本身的材质特点,例如在表现画中鼓楼时,他不再强调重檐的层数和瓦片的密集感,而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强调历史感。他将黑色与白色反复杂糅形成类似砂纸打磨的粗粝质感。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利用油画肌理语言对抽象体验的一种写意表达。而韦明思的《侗寨阳光》系列中,在木纹的表现上他受到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Nothung》《Quaternity》《Father,Son,Holy Ghost》等一批作于1973年表现森林毁坏记忆的作品启发。他利用黑色的线灵活组织,整理成疏密不同的块面,形成一种类似于木刻版画的视觉效果,这为画面带来了更加强烈的生活感和叙事意味。青年画家黄光良的系列作品《风雨桥的故事》中运用大面积的黑色,来展现风雨桥长廊内曲折交错的建筑结构。他运用大画刀涂抹刮蹭产生的厚薄不同的肌理,也使画中的黑色不再简单,而是有了微弱的冷暖对比和明度层次差异。刀的运用在造型上强化了建筑本身敦实、笨拙的特点,同时反复调整的刀痕和粗糙的肌理,限制了边缘线的流畅感。这样的肌理表现既模仿了木材表面的质感,也给人以直接、纯朴、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感。

黑色运用于画面秩序

侗寨房屋修建紧凑,内部结构复杂,房檐和木墙肌理繁密。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艺术家们在表现侗寨是采取的构图方式和绘画语言大不相同。前文提到有的艺术家利用密集的建筑结构和纹理增加画面内容。也有的艺术家则因此化繁为简,选择采用更加概括简略的语言来表现,黑色在这方面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说:“当我不知道摆上什么颜色好时,我就摆上黑色。黑色是一种力量:我借助它简化结构。”侗族风雨桥内部结构横竖交错,身处其中常常会陷入对廊桥立柱、横梁以及长凳等具体形象的反复勾勒。如果缺乏对点线面结构的把控力,将使得画面非常杂乱,容易主次不分。韦明思将这些元素重新组合,弱化了物象之间的明度对比,将杂乱的建筑结构概括为同一强度的“黑”。其作品《侗家-花桥》采用居中对称构图,梁柱和立柱首位十字交叉环绕,层层套叠,使观众在直视画面时感受到强力的纵深感。画面中心的红色方块与外围的黑色区域构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大小差异,主次分明;在大面积的重色区域内用略浅一点的灰色线条由外向内逐级分割,营造中心透视的视觉效果,统一而有变化。侗寨的一切都融入韦明思的艺术血液中,他自由地运用这些建筑、文化元素,并不满足于对某个具体侗寨的写实刻画,而是直接将视角转向带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建筑结构本身,使侗寨建筑独有的形式美感突显出来。相比于韦明思所画侗寨,青年画家韦骍的作品则显得色彩丰富了许多。在手法上虽同样采用平面性语言,但韦骍的作品更贴近现实场景,因此画面结构也相对复杂一些,例如他的系列组合《三江》,利用圆钝的黑线来强化建筑的结构和光影,同时兼顾线条在画面中的疏密布局。韦骍的风景语言受到野兽派画家马尔凯的影响较大,他不在细节刻画上过多纠结,而以“书写”的运笔来造型,强调笔趣。用笔肯定直接,让原本轻飘的建筑色彩变得沉稳,画面秩序显得更具统一感。

结语

青年一代的广西画家在观看和体验方式上逐步形成了新的趣味。他们纷纷跳出写实风景还原再现客观景象的框子,借景造境,借景抒情,大胆地将侗寨中的物象打散,重组,堆叠,并置,但同时又保留了契合观众们对侗寨的想象的视觉因素。在他们的画中,黑色正是其中关键的元素,看似简单,实则富有内涵。不论是在光影、肌理还是画面形式的表现上,都向我们生动地展露侗寨社群秩序井然,侗寨文化神秘多彩的魅力。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肌理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侗乡端午粽飘香
鼓楼颂
鼓楼颂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