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及实践

2021-07-12郭华锋黄传辉李龙海于萍李志刘磊陆兴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

郭华锋 黄传辉 李龙海 于萍 李志 刘磊 陆兴华

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梳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科教融合的现实困境。高校、企业以及教师等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应同频共振、通力合作,坚持顶层设计和底层创新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创活动、校企协同等环节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教融合育人机制;金课;课程资

源;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4-0041-03

Cultiva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

versity//GUO Huafeng, HUANG Chuanhui, LI Longhai, YU Ping, LI Zhi, LIU Lei, LU Xinghu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macro, medium and micro levels,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

c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teachers

should work together in the same frequency, and adhere to the com-

bination of top-level design and bottom-level innovation. Theoreti-

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re the key links to realiz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teaching; golden class; practice platform

0  前言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体”,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应该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之间是一种互为基础的源流关系和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1],而非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非对等关系。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人才培养提质的新阶段,科教融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選择。《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依然是当前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然而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尚未牢固树立这一理念,存在较为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科教融合方面更应突出特色。为此,诸多应用型高校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2]、科研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的形式及意义[3]、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4]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给出较多有益的建议,但仍未形成可循路径,值得进一步开展纵深研究。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科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科教融合对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资源,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5]。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然而目前从宏观国家政策导向到中观高校职称制度倾向,再到微观教师追求偏向,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是国家、省市层面各种项目申报、平台建设、奖项评定大都重视科研成果,高校职称制度设计和薪酬激励更习惯偏向科研成果,教师个人也普遍认为做科研比搞教学更容易获得晋升和认可;二是教学成果存在隐性、形成的长期性和难以量化评价等特点;三是教师的分层分类科学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职责导向并未凸显,科教融合理念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尚未树立。这些现实困境确实给科教融合的实施带来较大阻力。

这一难题的破解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乃至企业共同发力,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系列政策指导下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形成良好的科教融合氛围,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2  应用型本校院校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对于高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聚焦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痛点,疏通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实施过程中的堵点,破解科研、教学难以平衡的难点,打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亮点。精准发力,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将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纳入创新链和产业链当中,主动适应当前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趋势,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科教融合育人政策导向下,行业/企业、高校、二级学院、教师实现联动,注重职责分工和协同合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校企深度合作,突出“双主体”地位。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如图1所示。

高校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平台支撑,创设科教融合育人的良好环境,统筹教学科研管理,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创新教师评价体系。高校/二级学院和行业/企业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和教师要有底层创新思维,在贯彻执行各级科教融合政策的基础上敢于担当和创新。教师和行业/企业间要学会主动适应,精准对接。各角色共同发力,边探索、边创新、边改革,形成闭环反馈路径。

3  应用型本校院校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3.1  教學内容提炼为科研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围绕课内知识将重难点提炼成科研问题并带领学生加以解决,在深化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实现接地气的科教互融,固化课内知识的同时提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刀具几何角度、金属切削过程仿真、切削力及切削热、加工质量控制等知识点均较为抽象但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提炼出科学问题并转化成科研问题,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带领学生共同解决。最终实现聚焦一个课内知识点,提炼一个科研问题,催生一个大创项目,落地一个实际作品,关联一个学科赛事,产生一批实践成果(专利、论文、学科赛事获奖等),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3.2  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资源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要打造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消灭水课。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资源是打造金课的重要一环,将有助于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有助于打造课程特色,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提炼直接植入课堂或教材,可有效拓展课程的深度、广度,增强课程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以课内知识为基础开阔眼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科研成果还可以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和毕业设计选题“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实现学习全过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3  实践平台建设成校企共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践平台是科教融合育人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任。高校实验室等平台固然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实践任务,但工程性弱,因此,建立具有产品导向和工程背景的校企联合实践平台至关重要,充分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互补理论和实践弱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研发,为企业开展相关理论及前沿技术培训。企业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环节大纲制定及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稳定的实践锻炼岗位,让青年教师熟悉企业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生产管理、成本核算等实际经营流程。此外,校企合作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或检测过程提炼成课程实验,学生校内实验课直接完成企业实际生产检测。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共同设计、制造企业所需工装夹具并应用于生产,从而打破教学内容—生产过程壁垒,真正让理论、实践同频共振,相互融合,共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3.4  科教互融共振于校企协同

高校和企业的职能侧重不同,导致对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的理解差异较大,高校传统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快速上手的急切要求,高校现有科学研究节奏也难以满足企业对新产品研发周期的追求。较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创新链上的其他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参与其产品创新研发,而非选择高校。企业对于新产品上市速率的要求让高校教师对于承接企业项目也是裹足不前。节奏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企协同创新的可能,高校教师也被迫割裂了基于校企协同的教学、科研统一性。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与工程背景融入不深,高校的教学改革课题极少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等应该和企业紧密合作的教研课题,研究止步于高校内部。甚至部分应用研究类科研课题的应用背景也仅仅是通过文献查阅获得,并未通过企业的深入调研确定,从而导致很多研究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落地为实际产品,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期望不符。因此,科教互融要在高校和企业间形成连通、同频共振,通过需求牵引、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教学、科研课题。

3.5  科教互融贯穿于学生培养

科教互融理念内化于人才培养方案,植根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全程。加强顶层设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将科研实践活动贯穿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在不同课程中植入不同的科研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本科生可通过导师制进入专业课题组、创新实验室或科学技术协会进行科研实践锻炼,从大一到大四参加不同学科赛事,申报各类各级科创项目,产出不同类型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升华课内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固化所学知识,增强科研素养。

4  结语

总之,要厘清科教融合的现实困境,探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尝试科教融合的实践路径,用高水平教学传承科学研究的探索、创新精神,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戚乐,陈小启,邓雪英,等.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讨[J].健康研究,2012,32(5):390-392.

[2]肖燕飞,徐志峰,王瑞祥,等.科教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9(2):48-50.

[3]周强,孟盈,陈功锡,等.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向本科课程资源转化的形式[J].教育现代化,2020,7(9):98-99.

[4]张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成果的关联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7):115-116.

[5]彭丽芬.论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意义、形式及影响因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6):23-2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