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能者适劳、康者乐活、弱者安养的未来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2021-07-10徐颢刘洪清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4期
关键词: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养老

■文/本刊记者 徐颢 刘洪清

视觉中国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正在昂首阔步迈进新的征程,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等新的挑战。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 亿人。“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人口老龄化”位列2021 年全国两会热词榜。

沸沸扬扬的讨论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或许我们最该倾听,也最不能忽略的是:在那些普通老人的眼中,能让他们乐活知足的“老龄友好社会”是什么样子?本刊记者采访了这样一组“70、80、90”后:70 岁的柯武恩、81 岁的袁丁和92 岁的樊达权——

普通老人眼中的“老龄友好社会”

柯武恩,宁波颐乐园养老院院长。这家公建民营的养老院里入住了1250名平均年龄85 岁的老人,相对于他们,柯武恩只能算是“年轻人”。柯武恩精力充沛,如同院子里绽放的迎春花,生机勃勃。每天早上,她会花点心思在妆容上,来到办公室处理完日常事务后,她便穿梭在养老院的东区、西区以及旅养老人楼层,溜达一圈下来少说也有三四千步。一路上跟老人说说笑笑,看老人们在教室里练声、写字、剪纸、插花,饶有兴致地学习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她笑称从老人们乐活的态度中收获了双份快乐。柯武恩计划好了,等将来自己奔不动了,就住在这里。

81 岁的湖北老人袁丁,习惯被大家叫“园丁”。从湖北某地的高中物理教师岗位退休以后,他选择去小女儿所在的广州定居。从退休的那天起,他虽然依旧保持着忙碌节奏,但生活却与之前截然不同。退休之前,他是享誉全国的优秀班主任,心里眼里满是物理、学生和讲台。退休之后,他又活成了“学生”,求知的世界如此之大,想炒股买基金就学起证券金融;爱看诗词大会就捧起唐诗宋词;看《疯狂大脑》入迷,就关注大脑训练的书。而且他每天早上5 点准时起床,花2 小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线上答题,每天必练。他说:“我每天都活得很充实,学习打卡、读书看股市、栽花种草、下厨做饭、打扫清洁……我是没有时间泡在电视机前的。”如果说他的前半生用在了教书育人上,那么后半生则选择将学习坚持到底。

采访樊达权的那天,他正在养老院接受老年人能力评估服务。经能力评估员测定,樊达权属于轻度失能,除了稍有些耳背,生活基本能自理。因为老伴早已去世,子女也都步入老年,樊达权觉得还是住在养老院里热闹、安全。在这家主要服务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中高端养老院里,樊达权享受到的是一对二的专业养老护理服务,即平均每两位老人会有1 名专职护工提供服务。虽然养老院收费不菲,单间每月收费12000 元左右,但铁路局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的樊达权,如今的养老金已足够支付。看到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一边在轮椅上做着舒缓运动,一边热切地交谈,他有点迫不及待要加入其中了。

在漫长的老龄生涯中,能者适劳、康者乐活、弱者安养,这样的乐龄社会是不是值得向往?专家关注、社会关切、相关部门运筹帷幄,被冠以“老龄化”的社会究竟如何才能变得美好而值得期待?

专家解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著名经济学家蔡昉不久前撰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文章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涉及生育政策、退休制度、教育和培训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收入分配格局、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领域,与之相连的改革和发展任务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协同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领域和制度建设任务应该在“十四五”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优先序。

其一,按照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部署,推动人口生育率向更均衡水平靠近,减缓人口增长率的下降趋势。按照一般规律,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很难再回到2.1 的更替水平,但是,尽可能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若回升到更接近1.8 的水平,仍可产生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效果。因此,“十四五”时期应稳妥推进生育政策改革,尽快实现家庭自主生育。与此同时,也要推进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养育孩子的家庭成本,形成育儿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子女的能力。

其二,从设计养老金支付方式和加强在职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老年人的实际劳动参与率,出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养老金支付方式的设计重在增强老年人劳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延迟退休的有利性,加强在职培训,着眼于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在提高实际劳动参与率的前提下,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应更加人性化,最大限度达到政策意图和个人意愿的激励相容。

其三,建立健全尊老敬老事业、养老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扶助体系,调动全社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特定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以往所实施相关政策和发展路径的结果,因此很多有利于应对老龄化的事业和产业具有公共品的性质,需要政府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此外,既然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应该立足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相关涉老产业的发展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新经济增长点,应该成为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领域。

其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应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和加深的因素,做到供给的均等化和社会保障给付的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应在缴费的基础上,开辟更广泛的资金筹措来源,包括保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划拨充实社保基金的制度化和机制化水平,确保在抚养比进一步提高情况下的养老金可持续支付。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护。加强执法力度,消除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提高有能力、有意愿工作的老年人的实际劳动参与率。

人口老龄化并非在中国异军突起,对于全球而言,这属于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从全球视角对此进行了阐述:“为综合缓解老龄化人口结构给公共养老金制度带来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开出四种‘药方’,欧盟也专门组织研究,对其成员国推荐了‘参数化改革’,即通过调整收入、缴费、退休等参数维持养老金收支平衡。除了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带来压力以外,老龄化社会也会给生产和消费带来变化,有挑战,也有机遇,须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总之,“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系统性’就是要全局地、整体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人口老龄化这个议题,绝对适用。”

“我们在介绍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经验的时候,常常会介绍各种‘制度’,例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还有附加养老制度如德国的‘李斯特计划’。但是单凭一种制度是不可能解决人口老龄化这种复杂问题的。”周弘说,“很多欧洲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面对老龄化的挑战,之所以仍然能相对稳定地运行,是因为他们实行的不是一种制度,而是多种制度结合而成的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公共的制度、企业的制度、社会的制度、个人的制度各占一定比例,参数工具、财政工具、保险工具样样齐备,根据不同的情况,交替使用不同的工具,调整体系中的各项制度。虽然博弈和矛盾不断,但是仍能使整个体系通过常态化的改革积极应对,改革过程中,有些制度废除了,有些制度削减了,有些制度创新了,但是整个体系还是平稳的。”

周弘强调,在当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体系中,特别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创建适合老龄化社会技术支持的各项制度。把老龄人口真正当作社会的资源,而不是社会的负担,推动适老经济和助老社会的互动发展,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可持续和可期待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即将由轻度进入中度,且趋势不可逆转,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也绝非洪水猛兽。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老龄化并不可怕。从全社会角度出发,摒弃“未富先老”思维,着力解决“未备先老”问题,他围绕三个维度提出建议——

第一个维度,创新思维,刷新观念。首先要承认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其对国家与民生发展带来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同样有积极的一面。世界上两个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是德国与日本,在应对老龄化上都有效,但德国经济向好,日本经济停滞,所以关键还在经济政策与治理能力。其次,提高对老年人的认知标识,“少讲60 岁、多提65 岁”。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3岁,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应当以中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的65 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标识,以此减轻老龄化对整个社会意识的强烈冲击,缓解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巨大压力。再者,老年人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被人供养的对象,而是可以有作为的一个群体。因此,不能只将关注点放在养老保障上,更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上,让老年人在共建共享中继续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力量,获得应有的尊重。最后,需要调适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在老年人口将超越幼年人口的大趋势下,尊老爱幼应当与减轻中青年压力并重;在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大幅度弱化的条件下,有组织地建立和推进老年人社交网络应当成为重要取向,广场舞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远远不够。

第二个维度,调整目标,理清思路。在不断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为总目标的条件下,确立分目标:在养老金方面,着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公平,真正促使企业年金成为适度普惠的制度安排,全面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用多条途径激励个人积累养老财富;在养老服务方面,着力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以解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充分的机构护理服务供给来满足失能、高龄、空巢老年人的需要,以成熟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解除老年失能的后顾之忧,以常住人口需要取代以户籍人口为依据兴办养老服务设施,以适应人口的高流动性与人户分离现象的常态化;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应当统筹规划并出台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低龄、健康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提供政策支持与出路,并借此引领进入积极的老龄化社会。

视觉中国

第三个维度,改善制度供给,采取差别对待、多元并举策略。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确立以常住人口为基本依据并顺应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取向,据此改善我国的相关制度供给。二是分地区精准施策。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国家需要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但绝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政策体系并配置资源。在这方面,发达地区无疑应当起到示范作用。三是分类分层精准施策。必须承认,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家庭背景的老年人的需求是有区别的,在确保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前提下,应当根据需要确立相应的政策体系,配置相应的公共资源并带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在持续壮大物质基础的条件下以多层次、多样性的养老保障机制满足不同老年人群体的需要。

如何应对高龄少子化等社会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提出的建议掷地有声:制订智能社会战略,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纳入应对高龄少子化战略;加强科技应对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鼓励研发解决社会问题的数字和智能产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他们分析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数字社会”概念,应尽快结合2035 远景规划,提出智能社会战略2035 远景目标,重点围绕高龄少子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问题,提出技术支持社会发展的纲要,引导科技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向善”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突破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鼓励和引导科研力量研发应对高龄少子化问题的数字和智能产品。鼓励企业在生育、养育、抚育、养老等领域投资,促进智能育儿和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

企业界献计治理老年“数字鸿沟”

信息化社会,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便利享受就医、出行、缴费、购物、文娱、安全等生活应用场景,已是当务之急。对此,诸多企业界人士献计献策。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魏明认为,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工智能(AI)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日渐成熟,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机器人的条件已经具备。“智慧养老机器人不仅有助于破解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还能满足老年人在安全防护、情感陪伴、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提出,要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他提出了加快推动智能设备进社区,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的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速实现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化,通过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收集与跟踪,从而更好地管理健康;加快建设搭载在智能设备中的适老化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社区服务资源和卫生医疗资源,面向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慢病管理、紧急呼叫等综合服务。二是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让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三是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高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

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银发产业的融合创新,弥合老年人数字服务使用鸿沟。搜狗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小川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一边是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另一边是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使得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他呼吁,须重视对“数字鸿沟”的应急治理,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不仅事关应用新兴技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紧迫问题,也是数字经济如何迎接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的长期问题。对于积极投身适老化改造的产品及服务,纳入示范应用目录,给予推广渠道、优惠财税等激励政策,使适老化改造迸发出市场的活力。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大众中普及对智能技术的了解,为数字经济产业全面支撑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打下共识基础。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则提出,统筹考虑互联网各类便民服务的线上线下整合,便利老年人使用。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如医院、车站、社区等在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的特征考虑进去,提供“线上+线下”的选择,不要“一刀切”地关闭人工窗口,保留实体咨询、现场指引、人工服务等项目,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也让公共服务更加全面和精细。

各方热议“延迟退休”

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多年之前就已开始酝酿。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出炉,舆论趋向总体平稳。“十四五”规划纲要较之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从“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篇章调整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篇章,由原来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一句话调整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一段话。延迟退休年龄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有关专家亦对此作出了解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对本刊记者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坚持的原则可概括为:小步渐进、女快男慢、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坚持基准退休年龄法定化并明确适度弹性区间,同时须树立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逐步提高劳动报酬以增强劳动吸引力,打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组合拳,理性引领公众预期。“小步渐进,即起步阶段可以幅度小一点,每年延迟数个月为宜。中后期可以幅度大一点,因为未来的劳动者会越来越理解延迟退休并不只是有利于国家发展与养老保险制度,还将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分类推进,即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男性与女性为主要分界线,凡体力劳动繁重者可缓慢调整,脑力劳动为主者可适当增速;女性延迟退休幅度较男性宜适当快点;针对重体力劳动岗位、有毒有害劳动岗位及工作时间长的劳动者等特殊情形,仍应允许在基准退休年龄前提早退休,对部分技术岗位劳动者则可以允许在基准退休年龄之上尊重本人意愿继续延长其工作时间。这一项工作需兼顾不同劳动领域的劳动者的现实诉求,细致推进。分步实施,建议到本世纪中叶,平均退休年龄从现在54 岁左右延迟到65 岁左右,即用30 年左右的时间延迟10 岁。当然,弹性退休不能理解为任意退休制,必须有一个法定的基准退休年龄作为全国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的人总是占着岗位不撒手,或者不到40 岁就办理退休的非正常现象。”总之,我国推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需要打好“组合拳”,孤军推进效果必定不佳。“组合拳”至少包括:严格禁止提前退休现象、严肃基准退休年龄执行、进一步下调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将最低缴费年限15 年作为法定义务缴费期并在参保缴费15 年后才实行缴费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报酬以增强在岗劳动的吸引力、建立退休人员再就业的社保缴费机制等等。

人民视觉

对于延迟退休,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强调,关键在于“渐进式”三个字。“如果实施延退不是渐进式的,那么职业群体的差异不是被弥合,而是更加突兀和明显,很可能引起社会抵触情绪。延迟退休年龄,必须在‘渐进式’上下功夫。美国从2003 年开始实施延退,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从65 岁延长至67 岁,计划累计用23 年,‘渐进式’体现得淋漓尽致。”郑秉文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渐进式”具体方式:2002 年是65 岁退休的最后一年,从2003 年开始,每年加两个月,即2003 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 岁零两个月,2004 年是65 岁零四个月,以此类推,到2008 年就是66 岁退休了。美国用了六年时间将退休年龄提高了1岁。之后计划暂停,66 岁的退休年龄一直持续了12 年,延退计划到了2021年才继续实施。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将延长至66 岁零两个月,2022 年是66 岁零四个月,2023年是66 岁零六个月,2024 年是66 岁零八个月,2025 年是66 岁零十个月,2027 年是67 岁退休,完成新一轮延退。“我认为,美国的延退计划实施得非常成功,比欧洲的做法更渐进,群体间的差异风险被稀释得更薄,自然没有造成社会骚乱。当然,美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仅仅提高两岁,操作时间较长,压力不大,但我国的压力比较大,因此,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情来看,延退节奏应该适当,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蓝图”

视觉中国

3 月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规划纲要通篇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十四五”规划的20 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中,7 个涉及民生福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瞄准增进民生福祉,规划纲要中的民生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内容涵盖就业、收入、养老等多方面。其中的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首次新增的篇章,为亿万老年人能者适劳、康者乐活、弱者安养绘制了新蓝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点是: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还规划了“路线图”——具体分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三个章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设立了诸多量化指标,比如,支持200 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适老改造;支持500 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300 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多措并举扩大养老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 个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150 个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50 万个以上;开展100 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

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十四五”期间,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从“十三五”期末的超过90%提高到95%;人均预期寿命在目前77.3岁的基础上再增加1 岁,亿万老年人将拥有更加可期的幸福晚年。

“十四五”规划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主线贯穿全文,开启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征程,关乎“人口老龄化”的诸多社会场景也在悄然变化——

刚从国有企业退休的吴女士成功加入了北京市西城区人社局和大栅栏街道共同举办的“幸福研修苑”,成为大栅栏舞蹈队的一员,进入了开放式社区养老,开启了退休新生活。

每天早上9 时,天津市河西区的智慧养老平台就会自动给独居老人拨打问候电话,一旦电话无人接听,人工智能系统会立即通知家属和社区网格员上门,解决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无人照顾的痛点问题。这个智慧养老平台整合了公安、医疗、社保、民政等多部门资源,动态同步养老数据,最大程度满足区域内20 万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

最近,江西和山东两省全面推进社保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信息比对、远程自助和社会化服务认证相结合的领取养老金资格“静默认证”等新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西通过退休人员参保信息与“赣通码”扫码登记、打卡记录等数据比对,开展全省企业退休人员2020 年度领取养老金资格“静默认证”工作。“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共享数据认证模式,使全省近300 万名退休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山东人社部门在2021 年启动了全省“静默认证”,与公安、民政、监狱及相关银行建立联动认证工作机制,将全省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数据纳入比对范围,在不需要广大退休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与各部门分别采取信息比对的“静默认证”方式完成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

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黄河社区以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打造全天开放、全年无休、全方位、全覆盖的365 社区家园样本,让辖区百姓感受到了幸福温馨的家庭气息。这个365 社区家园以居民家庭需要为中心,老人欢聚,少儿嬉戏,设置了常态化长者日间照料、定制化家政服务、母婴关怀及幼儿早教、少儿托管等4 大服务类别35 个创新性服务内容,涵盖了定制化家政服务、娱乐棋牌、老年健身、理疗保健、报刊阅览、午间休息、电脑培训、幸福小学堂及爱心惠老超市等服务项目,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指数。

山东省淄博市淄江社区“幸福世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了健康服务区、娱乐服务区、生活助老区、品质服务区。在羽毛球馆,身体健壮的老年人在球网前“厮杀”;在乒乓球室,你来我往的“扣杀”不亦乐乎;在“稷下学堂”,老年人在挥毫泼墨;在心理咨询室里,老年人可以享受“沙盘游戏治疗”。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为了老人们的快乐家园。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提出,站在国家战略的新视角、新要求、新高度,当前要做好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面向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老龄政策法规、应对人口老龄化成就、孝亲敬老文化和积极老龄观等五方面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要加快构建老龄健康体系,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要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破解老年人就业、创业等一系列制度障碍,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组织,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平台,鼓励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要加强老年友好环境建设,把老年宜居环境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建筑规划、设计制造、生活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纳入社会治理的体系当中,整体规划,全面推进,营造敬老爱老的包容社会环境,破除老年信息鸿沟,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加强老龄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要重视加强老龄基层基础工作,比如大部分老年人进入社区后,要加强老年人社会管理,要大力发展老龄智库,加强前瞻性老龄问题研究,为国家老龄政策制定以及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重要依据。

高标准、适老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中国千千万万个社区、养老机构、康养中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着力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联动、适老化、人性化、智能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链接LINKS

“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举措

第一是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政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第二是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家庭照护和社区服务的支持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第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强化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支持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加强对护理型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逐步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完善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特殊困难失能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猜你喜欢

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养老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