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非遗公益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初探

2021-07-10钱江涵

陶瓷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导师

钱江涵,谢 强

(1.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宜兴市,214200;2.宜兴陶都陶非遗研究中心,江苏省宜兴市,214200)

0 引言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既有规模庞大、品类齐全的陶瓷工业体系,又有散布于各个村落的民间制陶技艺,其中紫砂陶的产业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最为庞大。以宜兴市丁蜀镇为例,除镇区产业集中地外,村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紫砂生产与经营,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紫砂产业群落。紫砂是宜兴的乡村特色产业,在当地的乡村振兴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

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手工艺是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地造物的文脉,存在于乡土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用度之间,承载人们的审美情感、造物智慧和伦理思想。”[1]传承紫砂非遗是助力宜兴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也是传承民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破口。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对乡村振兴进行了详细的战略部署,提出挖掘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理念。宜兴的紫砂艺人应时而动,主动作为,用实施“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的形式助力宜兴紫砂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的新农村建设,展现了当代紫砂人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1 “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概况

1.1 团队构成

宜兴“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以下简称“紫砂导师团”项目)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强主持,项目启动以来受到政、行、校、企等多方的关心与支持,现由中国轻工联工艺美术工作委员会任指导单位,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宜兴市人民政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市陶都陶非遗研究中心和宜兴市长青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推动。

“紫砂导师团”项目以“繁荣乡村紫砂产业、振兴乡村紫砂文化”为宗旨,依托专业的教育及艺术机构,选拔优秀技艺和文化人才组建“导师团”,通过在宜兴紫砂特色村建立培训基地的方式,对丁蜀镇周边20多个行政村数万名紫砂村民从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专业技能等方面分批次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乡村紫砂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18-2019年,紫砂艺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强组织团队对宜兴紫砂行业的发展状况展开深度调研,形成以《紫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与紫砂高质量发展研讨》为主题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宜兴紫砂行业在稳健发展的主流态势中隐含着一些集中于乡村的问题和隐忧。2019年底,谢强组织筹备“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意在从技艺相对贫弱但从业人员众多的乡村紫砂行业入手,全面培训乡村紫砂艺人,让乡村紫砂产品提档升级,从整体上保障紫砂品牌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促进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并通过带动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3月,项目正式筹措组建了8人“导师团”及20人“讲师团”。同年6月,设计完成“宜兴陶·非遗”标志,并启用“宜兴陶非遗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2020年8月10日,项目正式启动。

八位导师是“导师团”的核心人物,这支人才队伍实力强劲、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导师团”成员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邱春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季益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谢强、华健、徐元明,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鲍玉梅和紫砂文化研究青年学者钱江涵等。这支队伍汇集了艺术界、紫砂界、学术界等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力量,既能为乡村紫砂艺人提供其所亟需的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课程,又能贴近紫砂艺人的实际创作经验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艺技能辅导。

1.2 与政行校企多方联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发展工程。学界已围绕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主体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比如董晓萍分析“政府非遗”和“民间非遗”的概念,呼吁“推动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发挥两个积极性,合力保护民俗非遗”[3],徐艺乙、丁永祥、张兆林、束华娜等学者探究高等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及实现途径[4],邱春林、王明月、周晓飞等学者则更关心非遗传承人主体地位的保障问题。[5]笔者认为,要推动宜兴非遗紫砂陶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着力构建非遗传承人主体和政、行、校、企之间的高效联动关系。

2019年11月15日,宜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全市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政策指引。“紫砂导师团”项目是民间艺人和民间组织主动配合政府要求而开展的非遗保护实践,一经启动便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20年8月10日,宜兴市各级领导干部出席“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的启动仪式,薛皓月副市长在致辞中勉励导师团:“切实优化紫砂行业生态,繁荣乡村紫砂产业,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和拥有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紫砂村的村民委员会大力配合主创团队进行组织动员和宣传推广工作,无偿提供“文化讲堂”的场地支持与后勤服务,并协助进行学员管理。 此外,为鼓励深化落实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宜兴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陶都志愿者学院成立暨志愿服务示范项目交流活动”,通过竞赛方式推动项目创新,“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项目”获评“宜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宜兴市政府的引导、支持与鼓励为项目的良性运行和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导师团项目”还整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校教育资源,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工艺美术学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等行业资源,宜兴陶都陶非遗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源及宜兴市长青藤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企业资源等,共同保障项目的公益属性,协力为乡村紫砂艺人提供服务。

2 “三大抓手”赋能非遗育人

“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项目以“公益讲堂”“技能实践”和“陶陶说陶”为三大抓手赋能非遗育人:“公益讲堂”为乡村紫砂艺人提供专业理论教学和通识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理论水平与艺术修养,涵养其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技能实践”着力提升紫砂艺人的技艺技能水平,传承非遗紫砂陶的核心工艺;“陶陶说陶”开发原创紫砂文化科普动画,打造正能量发声平台,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的紫砂知识,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推动紫砂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公益讲堂

公益讲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开展传统文化、紫砂文化、美学原理、技法解析等方面的理论教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广泛应用新媒体传播优质内容,扩大文化资源的推广效应,惠及更多村民。

紫砂艺术博大精深,门类众多,紫砂壶可按器型特征粗略分为光素器(包括圆器、方器)、花塑器、筋囊器等三类,其装饰手法则包括陶刻、泥绘、雕塑、金银丝镶嵌等等。这份课程表显示了“公益讲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科学性与专业性。

表1 第一期紫砂村学员班“导师讲堂”课程表(部分)

谢强导师在紫砂创作和文化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季益顺导师的花器造诣炉火纯青;华健导师数十年来精研紫砂方器制作技艺;徐元明导师承袭了“顾氏徐门”一脉的全手工制壶技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紫砂造型测绘老师;鲍玉梅导师擅长光素器制作,其作品简练大方、灵动秀雅。鲍志强导师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于1959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承吴云根、任淦庭等先生教泽,雅擅陶刻,其作品书卷气和文人气息浓郁,将在后续课程中为学员讲授陶刻相关课程并指导技能实践。钱江涵导师以紫砂文学与文化研究见长,将为学员补充艺术理论和文学知识,帮助学员领会紫砂艺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化属性,并指导学员撰写紫砂随笔及论文。导师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深耕有成,且能各展所长,将最精粹的知识无私分享给学员。

一般来说,高校主导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非遗研培计划”)虽然可依托高校的学术与教育资源为非遗传承人的教育与发展提供助力,但受限于产、研之间培养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区隔,有时不能够直接贴合传承人的现实需求。有研究者即指出少数高校组织者“先入为主地判断传承人缺少哪些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却较少从传承人的主位出发考虑他们的研培需求”。[6]“紫砂导师团”项目的主创团队具有跨界性,凭借团队成员对紫砂发展历史、行业发展现状的深入理解,对紫砂创作、紫砂研究的深厚经验积累,能够有效贴近乡村紫砂艺人的真实需求,突破传统师徒制中的门派藩篱和专业方向限制,让乡村紫砂艺人得到综合性训练与提升。

2.2 技能实践

“技能实践”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卓越技能培训基地”开展,根据学员的特长与需求,分小班具体指导圆器、方器、花塑器、筋纹器、陶刻等技艺辅导。导师团的技能实践课程改革了传统学徒制的技艺传承方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手工艺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学徒制,师父“通过‘口口相传’和‘手把手’把手工技艺传授给徒弟”。[7]在实际授艺过程中,存在“师父手把手教、师父教什么,徒弟学什么”的依赖喂养问题,“师父授艺不用教材,内容单一,无课程体系”的碎片化、主观化问题,以及“师父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徒弟只学技能,不学理论”的浅薄化问题,还有“家庭作坊,技不外传”的封闭性问题等。

针对传统学徒制的不足,导师团有针对性地改革技艺技能培养模式,技能实践课程由导师和讲师联合授课。导师首先对经典器型的历史源流、美学特质、结构特征、审美趣味等进行学理性的研究与解析,其次将特定经典器型进行工序分解,详细指出其制作要点和难点,提供可资借鉴的攻关思路与经验,接下来导师亲自示范制壶全过程,而后组织学员以小班为单位开展制壶实践。学员制壶时,讲师进行现场示范,导师则点对点巡回指导每一位学员。学员在学习理论、解析技艺的基础上,经由讲师现场示范,导师帮教点评,技艺进步十分明显,学习与互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一完整的教学链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学徒制中碎片化、主观化、浅薄化、封闭性等问题。

此外,“导师团”十分重视学员的反馈与师生互动,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学员不仅可以现场提问,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课后交流,讲述真实的听课体验和对课程的意见与需求。迄今为止,项目已积累了丰富的“学员笔记”、“学员心得”和“学员感言”材料。导师与学员之间平等的、教学相长的现代化师生关系,有利于学员打破对“喂养”的依赖性和对师父权威的盲目依从,用更独立开放的心态进行紫砂研修与创作。

2.3 《陶陶说陶》

《陶陶说陶》是由谢强与钱江涵联合编导的原创紫砂文化科普动画,共拟摄录100期。《陶陶说陶》借用生动活泼的原创陶都卡通形象,以动画形式为大众提供全面、专业、科学的紫砂知识讲解。

图1 原创紫砂文化科普动画《陶陶说陶》人物设计图

当下,自媒体空前活跃,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拓展了紫砂文化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五花八门的信息泥沙俱下,一些紫砂电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而混淆紫砂壶的传统制作工艺、炒作博眼球的“开壶”“醒壶”等概念、宣传虚假的治病抗癌等疗效,令许多紫砂爱好者感到不得其门而入。

《陶陶说陶》是一个正能量发声窗口,致力于在舆论场域中激浊扬清,优化紫砂的行业生态,为宜兴紫砂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目前,已初步完成《紫砂壶何以被誉为“茶器之首”?》《神奇的五色土》《紫砂美学之力度与气韵》等期的制作工作。

3 项目特色成效与深远意义

经过半年多的实施推广,“振兴乡村经济导师团”公益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

其一、培育非遗传承人。“紫砂导师团”项目秉持自主报名,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生力量不断增加,目前已完成三期学员班的招生,乡村紫砂艺人还多次主动申请扩班。

导师团招收的学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学员年龄差距大:最大的65周岁,最小的仅20岁;二是技艺层次多:涵盖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员、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等多种职称等级,大多数学员已拥有技术职称证书,具备相当的技能水平和从艺经验。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乡村紫砂艺人所占比例颇高,据统计,35周岁以下的学员人数及占比分别为:第一期28人,28%;第二期88人,55%,第三期71人,42%。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现状来看,传承人高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诸多手工艺面临失传和断代的危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指出,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传承人是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主体,青年有生力量的加入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传统手工艺以富有生命力的姿态存活在民间,存活在乡村,有效缓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为乡村经济和文化的振兴补充新鲜血液。

其二、起到行业示范作用。“紫砂导师团”项目的实施获得了学员及业界的一致好评,业内还出现一批模仿性的项目,引领了宜兴市重视紫砂文化推广、关心乡村紫砂产业的新时代文明新风。随着项目的深入推广,各级领导、学界专家和业界大师都表示关心与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东南大学教授胡平、以及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小明、范泽锋、范建军、范伟群等都陆续加入到这项公益活动中来。

其三、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半年多来,“紫砂导师团”项目获“学习强国”平台、人民网、宜兴日报、苏州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获评“宜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项目”,赢得广泛传播和社会好评。钱江涵导师还带领团队运营“宜兴市非遗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两个网络传播平台,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编辑与处理,整合知识要点,创新内容形式,让紫砂非遗教学、展示与表演深入民间,邀请民众一同了解、学习、欣赏非遗类的知识与实践,有力推动非遗紫砂文化的广泛传播。目前微信推文的阅读量已达50588次,转发量5494次,视频号阅读量达421175次,转发量2788次,点赞量9593次(数据统计时间为2021年3月2日)。

其四、有序推进成果转化。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宜兴“紫砂导师团”工作组与多家单位联合举办2021年江苏省“艺博杯——陶润乡风·礼敬百年”陶艺主题创新作品评选活动,组织村民创作100件以党史为主题的紫砂作品,礼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表达村民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紫砂导师团”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学术和教育资源,特别组建了学术指导团队、文化创意团队和艺术设计团队等工作小组为村民们推荐选题并辅导村民进行创意设计,帮助村民们创新艺术理念,提升作品质量,助力乡村紫砂艺人走上更大的舞台,实现振兴乡村紫砂经济和文化的初衷。

4 结语

宜兴“振兴乡村经济紫砂导师团”公益项目对乡村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展开探索,是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的积极行动。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益于宜兴紫砂非遗在乡村的传承及发展,更有望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科学培育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乡村的生长机制,让传统艺术在乡村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无相
宜兴釉陶
刘少白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