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19 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下“清三代”外销彩瓷边饰纹样探究

2021-07-10宁泳欣陈昊武

陶瓷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销纹样花卉

宁泳欣,陈昊武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1 异域花卉标新意

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装饰艺术,花卉纹饰是纹饰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却大有不同。随着清代陶瓷贸易发展,装饰纹饰的渗入影响,国内外销瓷器边饰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征以写实类花卉演变为装饰类花卉的风格变化为主。

笔者在搜集翻阅大量资料后发现花卉类纹样同样在清三代的陶瓷边饰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清三代时期 134 年间(即公元 17 世纪中至 18 世纪)内,应用于外销瓷器上的花卉样式总体而言是从写实的传统风格走向了更为平面与简化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的演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在 17 世纪中以前,一是由于在清三代以前克拉克瓷风格畅销流行的影响。万历时期至清初克拉克瓷碗成为畅销西方的中国瓷器,而被大量出口,在明末清初长达余年的时间里,克拉克瓷器一般产自民窑,由于交通的不便欧洲人只获得了数量非常有限的中国瓷器,这类瓷器在当时价格高昂,仅供欧洲上层贵族社会所用,随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了大量的瓷器回欧洲,瓷器在欧洲才得以普及。在当时,克拉克瓷风格对当时的外销瓷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图1 与图2中的克拉克瓷碗中的植物花纹为典型的克拉克瓷主题纹饰:枝干清晰,脉络明确,花叶饱满是典型的写实风格绘画,这也体现在清三代以前克拉克瓷以写实类花卉为主并对当时的外销瓷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1 明末清初克拉克瓷碗

图2 克拉克瓷中提取的花卉纹饰

二是因为在清三代之前,欧洲的瓷器并未正式生产,“早在16世纪末,西方人就开始尝试探索瓷器生产的秘密,但直至 1708 年(康熙年间),贝特格才在德国萨克森的威腾堡成功烧制了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瓷器。”①欧洲的瓷业也由此开始发展与壮大。因此在清三代以前,欧洲流行的装饰风格(如巴洛克风格)未能通过瓷器的交往而被认识;因此国内所产的外销瓷依然以传统的写实类花卉为主。清三代时期的花卉陶瓷风格加入了欧洲装饰元素,逐渐渗入西方的透视法与细花点缀的装饰风格中,踊跃出一批偏向平面化装饰的花卉纹样。

表1 为清三代外销瓷碟的边饰,康熙与雍正年间这类花卉类边饰主要适用于绘画人物类瓷碟,丰富画面而又不会喧宾夺主,纹饰的可塑性与位置的高度自由,使得花卉纹饰十分受欢迎;在乾隆时期开始,花卉作为主体图案的瓷碟出现也渐渐流行,不再单单作为边饰使用,这一现象与当时对外贸易交流有很大的联系。

表1 “清三代”时期的边饰

乾隆时期,是欧洲瓷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是近乎空白的欧洲瓷业在德国的迈森瓷器陶瓷厂崛起之后的一百年间有了质的飞跃,国内外销瓷开始受到欧洲的装饰影响,内饰引进了外域的花卉与装饰符号,都属于偏小偏细的西方巴洛克纹样风格,此盘中依然采用了内外边饰的装饰结构。在这使得边饰中,梅花与菊花的纹样以更为概括与简练的形象出现。这种花卉纹样逐渐简练的趋势同样也适用于彩瓷类图盘,简练风格的边饰纹样在清三代外销瓷中逐渐成为边饰纹样的主流。1号为清康熙矾红描金西厢故事图盘边饰,矾红描金瓷多为外销瓷类别,边饰中有蔷薇、雏菊、冬梅等花卉元素,是以莲花为开光样式进行十二方的构图组成的边饰图案,绘画时主要以传统的写实手法了进行装饰,叶子枝干清晰可辨。2号是清代雍正时期广彩西洋港口景物图盘的边饰,广州作为对外的通商口岸之一更早地融入了西方的纹饰特点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彩瓷——广彩,在雍正年间广彩的边饰就已经区别于景德镇等地的边饰,大量具有欧洲特色的花卉纹样涌现而出。边饰中虽有完整的花卉纹样,却没有康熙时期边饰的密集与详细,相反的花卉的位置安排较为疏散,整体边饰已然走向了简洁的风格趋势。3号与此相比更是简化,线条与花卉变得更为细小,已无康熙年间花卉写实之意,反而走向了平面的装饰风格。显出了欧洲当时的审美倾向对本土外销瓷制作的影响。

除绘画风格产生变化以外,对外贸易交流的频繁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花卉纹样,如牵牛 花、薇甘菊、洋甘菊、玫瑰、向日葵、橄榄等越来越多的花卉纹样出现在瓷器作品中,为中国的陶瓷装饰纹样添加了不少异域的色彩。

2 外销瓷边饰的构图趣味

“经营位置”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也适用于陶瓷绘画领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清三代的边饰构图也产生变化。从整体上看,边饰构图从分割隔断式的纹样 分布,到逐渐出现了许多连续型纹样结构,在构图上吸收了西方的艺术风格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表2-4选取了三个时期不同的图盘边饰进行比较,分别为分割型构图与连续型构图两类。由此可见,清三代时期边饰构图趋向连续的规律,传统的规整构图逐渐被打破,在乾 隆年间连续型构图占比例大幅上升。

表2 “清三代”时期的边饰对比(康熙时期)

从分割型构图来看,在“清三代”后期虽是图案进行了分组却也逐渐打破了原本完全孤立的形状框架。 图4为清康熙青花西厢故事图盘边饰,边饰构图为传统典型的“开方”构图,从边饰纹样的整体打开了四面绘画窗口,形成了四个独立的故事画面。清雍正时期图12同样虽然也是采取了“开方”的构图,但是分隔画面的四边为通透的装饰纹样,相比康熙年间的完全阻隔这时已有了相通相融的苗头,为后期的边饰构图的打破奠定了基础。图17为清乾隆广彩纹章瓷盘边饰,广彩因大量接触外来文化,代表的是当时较为前卫的装饰风格,可以发现在乾隆时期瓷器的边饰已经打破了原有封闭的构图方式,虽是分组型构图却又相通相连,虽是分离却意态相接。

表4 “清三代”时期的边饰对比(乾隆时期)

表5 国内外瓷碟金边应用

图7为康熙青花矾红描金仕女图盘边饰,外饰主要为类圆形构图,而内饰依然是以传统的“开方”方式进行分组型构图。外饰以描画细致的梅枝缠绕构成了外饰的圆圈,描绘细致,绘画风格偏向写实。而雍正与乾隆时期的边饰(如图11、图17)则明显与传统封闭分割型构图纹样有所区别,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边饰纹样,颇有当时欧洲巴洛克装饰风格的影子,纹样线条细腻,构图连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类圆型构图边饰。

表6 国内外异形边饰瓷碟

图3为笔者从多本外销瓷资料书中的统计:康熙年间分割型构图大约占图片的71%,连续型大约占12%,不规则构图大约占17%;而雍正年间分割型构图大约占图片的54%,连续型大约占35%,不规则构图大约占11%;乾隆年间则分割型构图大约占图片的53%,连续型大约占43%,不规则构图大约占5%。由此可见类圆形构图边饰逐渐成为了当时外销瓷定制的一种流行边饰构图。随着对外交文化的交流,边饰的纹样排列构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上述统计中可见:类圆形构图虽在康熙年间或更早已经出现了,但真正流行却是在雍正之后。

表7 国内产纹章瓷碟

固经对上述收集对比分析得知,外销瓷边饰的绘制在清三代年间发展越趋整体与类圆型结构发展,受欧洲边饰构图影响逐渐加大,与原有传统瓷器边饰纹样进行了沟通融合。

3 装饰新元素的输入

“清三代”时期所处的时间为公元 1662~公元 1736,而欧洲瓷器的正式发展以 1709 年迈森瓷窑研制白瓷为标准,并在往后的一个世纪得到了飞跃式的繁荣发展。在大航海时期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与中国的距离也不再遥远,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一员。抛开传统的瓷器边饰创作手法,这一时期的外销瓷边饰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装饰元素与手法。

在边饰新元素当中主要有三点:金色的频繁使用、异形边饰和纹章瓷纹样。

金彩在宋明时期便已出现,金粉和本金常常被运用在金彩瓷器上作为主体的点缀颜色,由于金料的昂贵与制作并未成熟,金彩从未大规模地把金色运用于边饰。与外销瓷中的金色运用大不相同。清代康熙朝不仅从欧洲引进了洋彩,而且对传统古彩工艺也进行了革新。景德镇陶瓷艺人在总结传统制备彩料工艺的基础上,又创制出许多新的彩料品种。他们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把金箔制成金粉,再加入氧化铅用以降低黄金熔点,终于制作出了“本金”。直到这时,金彩工艺才真正属于陶瓷釉上彩瓷工艺的一部分。因此在康熙以后金色的运用逐渐增加,在“清三代”外销瓷盘边饰中,金色频繁的出现,使纹样显得更加富丽堂皇。这一装饰方式,通过表3 的对比分析,金色边饰的运用与欧洲瓷器的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销瓷受到欧洲瓷器定制的影响,逐渐把描金应用于边饰而不是作为主题的颜色,成为为“清三 代”外销瓷的一大创新点,日后的广州外销彩瓷经常运用这种边饰的描绘方式,也成为了广彩的一大特色。

表3 “清三代”时期的边饰对比(雍正时期)

随着当贸易交流的深入,许多异形的器皿样式随着定制的模具被带入中国境内,出现了 很多因型而定的边饰纹饰,这些边饰纹样在“清三代”之前并未频繁的出现成为外销瓷中。

表格四为国内外同时期的异形瓷碟,主要以花口盘与镂空盘为主,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如 图①的特殊拟物型盘,以叶子为碟型,形状不一,各有异彩。而花口盘也是当时流行的盘形 之一,国内瓷器受到欧洲定制模具影响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花口盘,图②的海棠形盘边饰便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花口盘,在朴素的外形基础上添加了一点趣味,添加适当的弧线更显得优雅不凡。图⑤为欧洲海克斯特瓷窑所出产的花口盘,从形式上更为夸张与拟物,成为花口盘中的一经典样式。而镂空的装饰技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此时大量地出现在瓷碟当中,镂空的手法打破了原有瓷碟的封闭形象,使得原有密闭的构图空间有了合适的留白,在形式上增添一种空间装饰感,为平白的瓷碟外形加以层次上的点缀。早期国内镂空的技法多用于牙雕、核雕、木雕或者花瓶器皿,少有运用于瓷碟,而欧洲的镂空技法却频繁出现于水果盘之内,渐渐演变成了瓷碟边饰,图⑥Wdgwood瓷窑花果饰篮碟便是典型的镂空边饰。此镂空设计大胆而又富有规律,显现出一种秩序的美感。

除了描金的应用与异形边饰,外销瓷中特有的纹章瓷元素也为特点之一。纹章瓷多为一个国家、一个军团、一个家族、一个公司的徽章纹饰瓷,是一个特定的外销瓷。这些图案本 来就具备一定的设计美感,再配合陶瓷的定制,是当时地位身份的象征,而从中国所定制的外销纹章瓷更是纹章瓷中的佼佼者。由于纹章瓷的特定性,在国内从未出现过类似的边饰纹样,主要以徽章为主,从纹样中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流行样式、构图、动物纹样。

表格7为雍正和乾隆年间所产的纹章瓷碟,这三件纹章瓷都在边饰上运用了家族的徽章关于纹章的起源,一般认为来自于中世纪的战场。战场上身披重铠的骑士依靠盾牌上的装饰来辨别敌我。12世纪时,欧洲贵族中的男性成员开始在自己的盾牌上装饰一些与家族相关的图案,或者以盾牌本身作为主要图案,盾牌与标志的结合开始形成纹章。12—16 世纪,盾形纹章的图案一直模仿实际战斗中使用的盾牌的式样,在西方纹章上,通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人物、城堡、武器、几何纹等纹饰图案。这些具象的纹样也大量被应用于边饰的设计之中,由此可见边饰题材多样性的增长。

4 总结

综上所述,经过资料收集与对比,在“清三代”时期,外销瓷的发展除了国内自身的发展以外还融合了许多国外的元素,特别是伴着当时瓷业突飞猛进的欧洲文化,形成了中西结合独特的外销瓷器边饰,在花纹,形式,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为陶瓷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胡涵菡.18 世纪英国瓷器的生产[D].西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外销纹样花卉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花卉之二》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静物花卉》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