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7-09王芳林妍敏何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王芳 林妍敏 何俊

[摘 要]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临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有效地开展“三全育人”,是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教学科研相统一”的观点和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探讨和实践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通过在教学领域带入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与进展,在教育理念中融入科研精神,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研方法;教学模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宁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NXDXJG202028);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课程思政”精品项目“‘环境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改革实践”(NXSZ20203073)

[作者简介] 王 芳(1983—),女,陕西汉中人,博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土壤环境调控研究;林妍敏(1996—),女,山东威海人,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20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环境与遥感研究;何 俊(1983—),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0-0093-04   [收稿日期] 2021-02-21

一、引言

两百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洪堡大学时就率先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这一理念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但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争由来已久,教学虽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但办学实践中仍常常出现“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等现象。事实上,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学为科研培养人才,科研则为人才培养搭建了锻炼学术思维的平台,从而提升人才成长的独立性和悟性,达到反哺教学的目的。这是提升大学社会影响力、参与公共卫生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任务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建设目标更为远大。建立科教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顶层设计要求。当前,国家科教政策的基本导向是实现科教融合。在高校拥有高水平科研优势的前提下,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是其根本。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的文件,重点强调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research feeding teaching)。同时,科研反哺教学与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高教22条”等也密切相关。科研反哺教学近几年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2]。在当前“双一流”的背景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有利于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加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3]。

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4]。在我国环境高等教育逐渐由单纯教学型向创新应用型方向转变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更好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在通过前沿科技知识与技术输入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探索适应现代环境科学技术需求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推动我区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一直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平衡教学与科研的關系,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将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启迪科学思维、塑造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现将笔者在“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是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属于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培养环境创新拔尖和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该课程内容多、角度多,但课时有限,学生感性认知土壤的机会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一大难题。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后”,个性更独立,见解更独到,具有浓厚的时代和社会特色,固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学生要学什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要怎么学,怎么要学生学,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环境类专业环境土壤学的教学中,会对该专业如何培养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教学质量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职业素养,还能够评判教师对学生吸引力的大小。目前,“环境土壤学”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制约了环境类专业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未能紧跟环境领域发展步伐

传统土壤学强调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本质、特性,重点论述土壤与森林、牧场、农业、湿地和人工生态系统等其他组分间的众多相互作用原理。环境土壤学更侧重人类活动与土壤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土壤质量发生改变后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继而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质量的科学依据与有效途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会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及学科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扩展,原来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