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

2021-07-08杨萌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经济区中原

□文/杨萌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提要]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运用中原经济区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指标,然后通过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在逐渐加大,且耕地压力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不会造成耕地压力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耕地压力;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会造成耕地压力的增加。因此,本文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耕地方面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引言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数量和质量对中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耕地长期过度地使用,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中指出其首要战略目标就是使中原经济区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基地。中原经济区是全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现有的耕地资源能否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对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除了带来人口转移和产业调整等正面影响外,还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问题。城镇化所带来的耕地和劳动力的变化对耕地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值得进一步探究。关于城镇化与耕地压力的关系,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通过阅读并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与耕地面积的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会对耕地面积带来积极的作用。二是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蔡运龙(2002)首先提出用耕地压力指数来对耕地压力进行量化分析,之后罗翔(2015)从耕地质量的相对差异方面考虑,将耕地相对质量引入耕地压力指数对其进行修正。目前,耕地压力指数已经在国家尺度、省域尺度得到广泛运用。城镇化一般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但如果只用一个指标来反映城镇化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误差。因此,本文将城镇化分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一步探讨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的中原经济区范围包括河南全省及山西、山东、安徽、河北局部地区,涵盖5省28个地级市,因长治、运城部分数据难以获取,所以不包括在本文研究范围内。中原经济区在地理上位于核心区,区位优势优越;在粮食生产中也处于中心,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8,粮食优势突出。此外,中原经济区市场潜力也较大,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中心地带的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明确。

二、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一)测算方法。目前通常用耕地压力指数来测算某段时期某个地点的耕地资源遭受的压力,但是因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异质性的影响,需要引入耕地质量标准系数进行修正。因此,本文借鉴罗翔等(2015)的做法,计算公式如下:

(1)式中,Ks为修正后的耕地压力指数;Ki为耕地压力指数,δ为耕地相对质量。

(2)式中,Smin为确保粮食安全的人均所需的最小耕地面积(hm2/人);Sa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hm2/人);β表示粮食自给率(%),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规定,本文将粮食自给率即β设定为95%;Gr为人均粮食需求量(hm2/人),本文参考学者罗翔等(2016)的研究,将Gr设置为4个典型的取值区间:2000~2004年为400公斤,2005~2009年为410公斤,2010~2014年为420公斤,2015~2018年为430公斤。p为粮食单产(kg/hm2),q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k为复种指数(%)。pn为全国水平的粮食单产(kg/hm2),kn为全国水平的复种指数(%)。

(二)结果分析。根据公式(1)、(2)和(3)计算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2009~2018年的耕地压力指数K呈波浪上升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呈波浪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在逐渐加大。并且K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反映出区域间的耕地压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图1)

图1 2009~2018年中原经济区Smin和K值变化图

三、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虑到数据易随时间、个体变化,故构建固定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耕地压力与城镇化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4)式中,Yit为第i市第t年的耕地压力指数;Uit为第i市第t年的城镇化水平;Xit表示第i市第t年的控制变量向量;PROi为省份固定效应项,以控制地区层面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动的个体异质性;YEAR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固定效应项;μit为随机误差项;α0、α2和α2均为待估计参数。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耕地压力指数。根据前面的探讨,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从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状况。

2、解释变量:城镇化。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人口和土地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对城乡劳动力和耕地配置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城镇化变量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通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二是土地城镇化,通过城市建成区面积占省行政区划面积来表示。

3、控制变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通过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两个指标来表示;二是生产因素,通过化肥的投入、农药的投入、机械的投入和灌溉水平四个指标来表示。选取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的原因是:从就业方面来说,二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短缺,耕地利用率下降由此会对耕地压力产生正向影响;从技术方面来说,二三产业的进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装备和生产条件,进而会减轻耕地压力。选取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的原因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农民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民投入到农业的资金越多,越能确保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进而会减轻耕地压力。剩余四个变量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基本要素和基础设施,对耕地压力有直接影响。各生产因素的测算方法为:化肥投入=省份内化肥投入的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粮食播种面积;机械投入=省份内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粮食播种面积;农药投入=省份内农药投入量×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粮食播种面积;灌溉水平=有效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

(三)数据来源。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总人口等耕地压力相关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统计年鉴和部分省份的城市统计年鉴;人口城镇化的数据主要通过各省统计年鉴和部分市的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计算得到;土地城镇化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并通过相关计算得到。控制变量农民收入、机械投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等数据均来自各省的统计年鉴和农村统计年鉴。以上数据中缺失的部分通过该地级行政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充。

四、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用2009~2018年中原经济区28个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探究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结果见表1。回归结果(1)是未引入控制变量的结果,(2)是引入控制变量后的结果,从结果来看,引入控制变量前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均为负向影响,并且引入后的影响效应大于未引入之前。(表1)

(一)核心解释变量分析。从表1中可以发现,人口的城镇化与耕地压力负相关,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越高耕地压力指数反而越小,具体地说人口的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耕地压力指数下降0.0097。一般来说,粮食作物与机经济作物相比有机械化水平高和劳动分工水平高的特点,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低。人口的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大,农民想要减少生产中的劳动投入有两种途径: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即用机械代替人工;调整种植结构即减少经济作物比重提高粮食作物的比重。提高粮食作物的比重既能满足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又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状况,能同时满足以上两种情况。因此,农户会更倾向于调整种植结构,使粮食作物比重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减少,即提高粮作比,这种提高可以直接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进而减少耕地压力。除了人口的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负向影响外,从表1中也可以发现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压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城镇化水平越高,耕地压力指数越大。具体地说,土地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耕地压力指数增加0.2801。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区的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农用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被大面积占用,可用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压力逐渐加大。

(二)控制变量分析。从表1的结果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对耕地压力具有负向影响,表明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越高,耕地压力越小。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对耕地压力有积极影响。农民收入对耕地压力有负向影响,即农民收入增加耕地压力减小,因为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更愿意投资购买良种、机械化生产等,有利于减少耕地压力。化肥投入对耕地压力具有负向影响,意味着化肥的投入有助于缓解耕地压力。机械投入对耕地压力具有负向影响,表明机械化水平越高耕地压力越小。农药投入对耕地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意味着农药投入越多,耕地压力大。可以得出农药的投入对耕地产生了不利影响,农药投入过多会导致土壤肥力越来越低,污染严重。

表1 城镇化影响耕地压力结果一览表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用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2009~2018年10年间的数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大小,之后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测估计了城镇化对耕地要的影响效应。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在逐渐加大,且耕地压力空间分布不均衡。第二,通过模型结果可知,人口的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不会造成耕地压力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耕地压力;而土地城镇化则相反,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会造成耕地压力的增加,进而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根据以上结论,从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的目标出发,得出以下政策启示:一是从人口城镇化来说,在农村劳动力短缺时要做好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提供农村短缺的劳动力或者相应的机械化服务,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耕地得到恰当地运用,避免弃耕抛荒及耕地浪费。二是从土地城镇化来说,要在做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和粗放低效问题。同时,土地占补平衡政策也应该被落实,要避免出现“占优补劣、占多补少”行为。三是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农田、道路、废弃宅基地、抛荒土地及村庄等进行重新规划,提供耕地生产需要的好的生产环境,进而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粮食产能。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经济区中原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沁园春·赞中原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