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教: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机制研究*

2021-07-08思,柯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方案精准

董 思,柯 勇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决策部署、实际操作等方面精准发力,全方位推进。反思现有实施方案,多采用“大水漫灌”型方式,集中对办学条件、硬件软件设施加以改善,这种“救济式输血”运行范式极易忽略方案运行的长效机制,忽视对帮扶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划。基于此,本文以“精准扶教”为视角,结合当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现有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优化路径,嵌入新设想,阐述其如何以点带面,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从而为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实施健康促进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现有实施方案

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特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足100人的教学点和村小学[1]。从发展历程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独到的时代价值。据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共有教学点101398个,其中乡村88805个,占比87.58%,学校级别全部为小学,且绝大部分学校分散在全国各地贫困地区。通过对数据进行测算分析,较全国教学点资源相比,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场地面积配比严重失衡(详情见表1),硬件软件设备无法满足日常教学所需。为此,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工程和意见,如,外部资源供给、高校对口帮扶、集群发展等,并督促下级有关部门进行落实。

表1 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资源基本状况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数据》2018整理所得

1.1 补差——外部资源供给

补差——外部资源供给方案是指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以“补短板”为主要行动逻辑[2],通过查找差距,对教育资源短缺地区采取资源直接投入的方法进行补偿。2008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3]。为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文件中明确规定因特殊困难和特殊地理环境达不到本《标准》规定的部分要求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确保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锻炼所需。如,河南省教育经费投入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器材购置,由学校按照财政部门规定,使用公用经费解决;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重新核定编制,比例上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为乡村小规模学校配备专任体育教师,保障所有班级体育课开齐开足,并从2019年起,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800元/月。

1.2 嫁接——高校对口帮扶

高校对口帮扶是以强校带弱校为基本形式,以薄弱学校为支援对象,以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为重点,促进贫困地区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提高。2000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4],根据指示精神,实施“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两大工程[5]。《意见》的提出正式拉开了学校对口支援的序幕。基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研究现状和扶教工作的初步了解,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课题组借助湖北省高校对口帮扶教学实践活动,对阳新县、丹江口等10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十堰市茅箭区、张湾区等7个省级贫困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课情况展开针对性调研。调查发现,为更好帮助贫困地区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促进乡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高校对口帮扶主要为嫁接型,由政府集权主导,以优化结构为主要行动逻辑,即高校为同心圆,让高校参与到小学日常教学中。根据对口学校和学生需求,每所高校一般对口支持1~2所尚未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帮扶内容如下:(1)管理方面,高校选派思想端正、有管理经验的老师或退休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并对受援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协助校领导管理,从办学理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教学计划等方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展开帮扶。(2)教师方面,重点选调优秀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等方面提供支持,具体人数期限由对口帮扶关系的双方协商确定,每位教师轮岗一般不会超过两年。(3)资金器材方面,除政府财政拨款资助外,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向受援学校无偿提供闲置的体育器材、图书资料等。(4)考核评价方面,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结束后,对受援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体育教学资源落实情况、师生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估打分。

1.3 共享——集群发展

共享——集群发展方案是以协同作为重要动力,以“自组织”为主要行动逻辑,充分调动、整合多个学校个体联动发展,汇集区域内教育资源,发挥学校集群的“共振效应”及其新高势能,提高薄弱学校“聚力成势”的后发效应[13],从而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整体有序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4],倡导改进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学校联盟等多样化办学形式。为此,不少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抱团取暖”,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打造“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学校。据课题组了解到,目前学校按区域划分,每个区域片内含8~10所学校,并由“省”字头学校负责带领挖掘区域内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外来资助。虽然,集群发展更注重学校内生动力,构建共同愿景,解决学校面临的同类难题,教育资源在学校间轮流、双向使用,但乡村小规模学校本身办学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特别是体育场地设施、一专多能型体育教师、办学经费等仍然依靠外来援助。共享——集群发展实质正是以此为前提,进行资源的整合共享再利用,满足区域片学校和学生需求,促使乡村小规模“开齐开足体育课”,实现对体育特色学校的打造。具体内容如下:(1)体育设施共享,对于可移动的器材设施,采取组组配对,轮换共享,对不能移动的大型场地器材,可采取集中上课、学校竞赛等形式发挥体育设施本身价值。(2)体育师资共享,建立教师数据库,例如一名擅长乒乓球的体育教师在其中一所学校完成乒乓球教学任务后,换到另一所学校,以此类推,让区域片内体育教师流动起来,真正实现“开齐开足体育课”(3)课程共享,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区域共享,实现校际间的贯通,促使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向“开齐开足”进发,如,花样跳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4)考核评价方面,加大对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根据各校特色体育项目的不同,灵活采用展示、竞赛、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体评价。

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问题,纵观现行基本方案,主要从师资队伍、办学资金、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改善,以“缺什么,补什么”为主要呈现,针对“硬件、软件少”的问题,以“输入式”供给为解决方案,亦称为“救济式输血”模式。诚然,这些正式推进并实施的“开齐开足体育课”方案表现出一定的成效及合理性,但当前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了具有精准性、系统性、长效性的“开齐开足体育课”方案。目前,由政府主导的“救济式输血”模式仍未冲破人财物实然供给不足的束缚,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长此以往,势必阻碍“开齐开足”体育课目标的达成。与此同时,因无法对方案实施过程各项工作进行精确、高效、合理的治理与监测,致使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各方案的投入未表现出整体性结果的长效机制。现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救济式输血”模式带来的短期效益,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反思现有方案的局限性。

2 “救济式输血”模式下现有方案的局限性

当前从“救济式输血”模式视角设计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方案在长效机制上到底存在哪些局限,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问题,还成为突破方案自身束缚的主要障碍,对现有方案不足的反思,有利于寻求更为合适的角度重新设计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方案。

2.1 陷入“配足配量增长”的短期效应

历史经验表明,大多数学校体育问题解决方案的开端,都是寄希望于量变促成质变,以短期绩效衡量方案的可行性。因为从配足配量增长上最能体现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的现实价值、连带效益与社会关注度[8]。原本应该是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目标达成程度来衡量方案整体的有效能动性,可当操作方希望能将有限的体育教育资源产生更好的效应时,乡村小规模学校关乎的重点变成并非如何系统长效的提高体育课的开课率,而是致力于对方案当下结果的研究与琢磨,从而尽可能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人财物资源,补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从无到有的结果。“救济式输血”模式下方案伊始总是有成效的,但到期撤离,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走不出等、靠、要的怪圈时,这种倒“V”型的短期效益,却未能培育出受援学校可持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2.2 缺乏“精准”可操作的长效机制

“救济式输血”模式下,众多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单一的认为从宏观调配上入手就能解决短期存在的问题,却没有设计保障“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完备可操作机制[9]。现有方案在文本类别上依托“高度集权式”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制上过于集中,基本以指示、通知、计划等字样出台,从而忽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主体作用,忽略各操作方在微观管理层面的权力和利益,导致制定的方案预判和预警能力相对迟缓。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目标达成上,帮扶对象精准识别不足,筛选机制不合理;项目安排缺少针对性,资金投入无法精确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过程监测失位,甚至缺位,力度不足;成效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公信力;长效保障制度启而不动,后劲不足等问题相继出现,凸显出现有方案较为笼统、宽泛,导致可操作性较低、长效性较短的局面。

2.3 预设方案陷入“内卷化”的空转状态

基于教育成本收益理论对现有实施方案进行分析,认为信息不全、认识局限带来的固有理性使操作方难以正确认知“开齐开足体育课”短期或长期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导致教育选择偏误。囿于内部的资源分配调整方案难以突破原有的内生性矛盾,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陷入“内卷化”的空转状态以及不可持续的现实困局[10]。除部分因曝光率高,受到政府、社会额外资助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其他大部分学校呈现信息不全,认识局限——教育选择偏误——方案设计不系统——资源分配不精准——大水漫灌——长效机制不健全——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克服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内生困境,需要更为系统、科学的精准量化方案。从侧重物质化、整体化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以“造血式”的新模式获得长效机制创新,实现乡村小规模小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序开展,促进乡村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3 精准扶教: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视野转向

3.1 “精准扶教”的时代内涵

“精准扶教”这一概念脱胎于教育扶贫,萌生于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理念。而精准扶贫初次见诸报端,是习近平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及“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1]。随后,精准扶贫的思想和政策逐步落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扶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2]。此后,“精准+V.”(V.指动词)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新型范式,在促进农村发展、社会救助、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其巨大的治理效率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扶贫必扶智,保障偏远贫困地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权益,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亦是根除贫困的重点工程。“扶智”和“治愚”,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基础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水桶理论”,可以说一只水桶存储量的大小最终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所决定。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就是扶贫攻坚战中的短板,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贫困地区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发展这块最短的短板更需“精准”。

“精准”的核心是构建以问题与需求为靶向的治理体系[13],因此“精准扶教”的内涵在于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数据信息精准把握和最佳政策集合的推理基础上政策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除前文对现有方案局限性做较详细阐述外,从方案本身相比较而言,“精准扶教”无论是在扶教主体、对象,还是体制、方法特征上都作出较大变动,见表2。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方案全盘否定,如果没有现有方案的资源条件作为发育和增进长效机制的内置条件,那么精准扶教也无法顺利实施。笔者认为,“精准扶教”的出现符合哲学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及方法论,即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实质就是扬弃。因此,“精准扶教”的实质目的在于优化现有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以扶教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投入精准——过程监测精准——成效考核精准——后期跟进精准为主轴的系统性、可运行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困境,“精准”下放适宜的解决方案,借助体育课形式夯实乡村义务教育基础、保障乡村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表2 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方案对比

3.2 “精准扶教”助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可行路径

现阶段,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发展仍未冲破以“救济式输血”为主要范式的运行机制。相较于现有方案的局限性,“精准扶教”立足现有方案,完善彼身,以教育信息化为主导,采用U-G-C-S治理模式,即治理共同体的四个主体分别是指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企业(Corporation)、学校(Schools),结合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构建以“六方联动”(扶教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投入精准、过程监测精准、成效考核精准和后期跟进精准)机制为主轴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新模式,帮扶受援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提升开课质量,见图1。

图1 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新模式

3.2.1 扶教对象精准

扶教对象精准是“精准扶教”方案的第一粒纽扣,第一粒纽扣扣错,后面必然一错到底。因此,必须要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原因、摸状况,瞄准真正需要帮扶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首先,借助“精准扶贫”的识别方法,在“输血式”现有方案的基本前提下,按照以乡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学校建档立卡,建立全国体育课扶教信息网络。其次,重视当地政府的审核环节,防止规模排斥和过失排斥,避免由于操作能力等原因造成的误识、漏识等问题。最后,推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帮扶学校识别方法,扶持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的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着力激活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具体操作:一是要保障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获得相关信息;二是让当地村干部和申请者直接参与到识别过程,证明帮扶学校的基本信息;三是购买第三方社会服务(非关键利益相关者),确保评议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并且可核查、可追责;四是重视当地政府的审核环节,避免真正需要帮扶的学校因疏忽被错漏。

3.2.2 项目安排精准

由于不同学校对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体育课种类等需求存在区别,遴选项目应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安排,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往“输血式”基本方案采用无差别的大水漫灌型方式,虽然在一定量上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补充物质条件,但其忽略不同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个体差异性。“精准扶教”则打破这一瓶颈,在“输血式”基本方案补足补量的基础上,精准合理规划。首先,根据建立的学校档案卡,分别摸清不同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不齐,开不足”体育课的原因和帮扶需求。其次,政府精选扶教项目,聚焦“开齐开足体育课”本身这一关键问题,形成问题倒逼机制,按照轻重缓急,选择有价值、有关联的好项目,如,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少数民族地区安排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利用与高校间信息资源共享,藉由新教师轮岗制度、专任教师等多种渠道补充体育教师数量。此外,在实际扶教过程中为避免走流水线式帮扶,对正在运行现有方案但又难以产生内生性的学校,运用有生力量,派遣有能力的专任体育教师培训本土双师型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基本专业素质。

3.2.3 资金投入精准

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要求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14],但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处贫困地区,当地县镇财政状况无力承担。虽然,现有“输血式”基本方案,通过合并办校、教师轮岗等方式将资金转化为物的方式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但真正规划到当地学校体育发展的资金较少。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称,绝大多数学校连基本的音体美用品都没有,体育课上课主要以集合跑步——热身操——自由活动形式为主。由此可见,因政策引导迟滞,缺乏“精准”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导致资金投入比例模糊,可操作性低。对此,精准扶教则是通过瞄准贫困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需求,在对传统帮扶方式再设计的前提下,利用教育信息化等手段,按照项目轻重缓急,下放教学资金,扭转过去从“面”“线”上予以指导的思路,直接瞄准扶教对象这个“点”。政府、高校以“量身打造”的方式提供符合学生个性特质的教学资源,使投入资金合理安排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有训练启动资金和训练环境,通过高水平测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3.2.4 过程监测精准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方案运行的过程监测能有效保证方案实施的效率与质量。“输血式”现有方案,以政府为主导,“高度集权”文本类别下的运行监测机制缺乏第三方监督,导致预判能力和预警能力相对迟缓,往往因优惠福利政策,造成被扶教学校数量认定只出不进,出现假扶教和流于形式现象。相较于此,“精准扶教”整个过程贵在精准,对方案实施过程前中后监测都有明确要求,因此能最大程度避免上述问题产生。首先,从影响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因素入手,规避不可控因素,确保扶教过程在完备的条件下进行。其次,与第三方社会监督服务结合,隔离利益相关方参与,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重点放在“齐”“量”和“质”上,确保扶教过程沿正确道路前进。最后,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行为严肃问责,实现扶教学校的动态跟踪、精准管理,完善扶教学校资源配置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此外,关注教学工作者本身,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保障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体育课的开课质量,实现过程管理,以自身教学优势减少对扶教的依赖性。

3.2.5 成效考核精准

现有“输血式”方案均未见明确的成效考核机制,帮扶结束后多采用攥写报告等形式进行上报存档。“精准扶教”则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指标分解方法,强化对扶教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成效的科学考核与评估,针对不同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构建相应的“开齐开足体育课”评价体系,其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帮扶精准度和学生满意程度,考核形式因地制宜。针对考核结果,各部门建立再入机制治理框架,严格把控方案运行过程与当地的长效性、适配性,形成高效资源再配置体系,避免资源浪费。最后,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扶教的评估机制,在精准扶教工作中,着力构建本土化“脱贫”方案,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救济式”为“开发式”,使得被帮扶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成果能够动态化、透明化,从根本上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具体操作:实施“开齐开足”目标责任——实行地区分类考核评估——实施联动评价——建立年度助教体育课工作逐级督察制度——实施扶教对象参与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行第三方专业评估——建立开发式学校验收认定机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2.6 后期跟进精准

无论采用何种方案运行,要确保扶教监管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建立反馈跟踪机制。“精准扶教”方案实施的后期跟进,依托教育信息化等相关技术实施动态追踪,不仅可以有效对场地器材、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开课进度进行管理,更有利于精准了解体育课开课现状和现有问题,适时开展持续性的成效加固。其次,针对脱离帮扶的学校的返扶现象实行跟进服务,了解扶教对象在脱扶后的情况,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电话回访、实地勘察、个案追踪、资源链接、建立云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15]。最后,完善领导定点联系,实施结对帮扶,实现每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形成团队接力帮扶,扎实推进适合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新模式。

4 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精准扶教”的保障机制

系统长效的实施路径必须配以合理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对“精准扶教”实施方案进行肯定的同时,提出合理的保障机制,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顺利实施。

4.1 建立试点探索,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有序的推动机制

“精准扶教”是一种系统性、长期性帮扶行动方案,需要试点先行、不断修正、逐步推进。目前,我国还没有“精准扶教”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成熟经验,理当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不断修正完善,再逐步推广。试点必须选择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修正完善过程中要注意与制度政策的协调匹配,包括人财物有关的政策倾斜和当地已实施的改造工程方案等[16]。与此同时,确立科学合理而又易于监测考核的“精准扶教”短期、中期和长期推进目标。短期目标,正式开展“精准扶教”试点工作,在贫困地区选取一定比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展开试点,争取最短时间内完成探索修正和归纳总结。中期目标,在此短期成效的基础上,选取试点地区过半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精准扶教”推广工作,并初步建立相对完善和规范的“精准扶教”政策及相关配套改革制度。长期目标,由政府制定规划长期目标,在一定时间内全面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工作,基本实现贫困地区按照《体育与健康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最终建立科学有效、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从而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规范有序推动。

4.2 拓展资源渠道,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充足的项目资金

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精准扶教”起点的高低是建立在资源是否充足的基础之上。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共88495所,其中直接隶属教育相关部门管理84391所,民办84所[17],结合上文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和日常资源补充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力量资助。但是相较于需求甚大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力量资助不免杯水车薪,且资金转化投入存在一定的耗损量。为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精准扶教”拥有充足的资金项目,政府应改进行政管理手段,逐步简化和开放承接主体登记与前置审核,以此增加承接主体的准入数量[18],拓展资源渠道。具体包括:(1)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便利平台,进一步加大“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19]实施力度,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精准扶教”补充足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帮助偏远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出有质量的体育课。(2)政府在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扩大承接主体资金来源,鼓励企业联合捐助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公众捐赠等有生力量投入进去。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学校型体育包)。(3)整合、统筹现有财政资金投入。将分散在教育局、扶贫办等相关教育资金,集中投入到“精准扶教”方案上,走集中力量、精准到位的帮扶道路。

4.3 完善监测机制,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实施的顺利开展

组织发展和变革需要各级员工、相关利益群体主动参与管理决策制定和实施[20]。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实施中的多元参与主体,有必要完善监测机制,加强对多元主体的管理和沟通,保证多元主体管理的权益,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实施的顺利开展。首先,高校、政府、企业、学校四个主体签订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实施合同,权责明细,避免行政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此过程中放弃基本职责,而是在第三方长效监管机制下定期对精准扶教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一旦发现其他参与主体出现违规现象后,政府一经核查严肃处理,以此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教”实施的顺利进行。其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检验“精准扶教”方案实施成效,应厘清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标准边界,构建区域衡量标准的“开齐开足体育课”指标评价体系,以成果为导向,请一线体育教师、学生等对各参与主体的直接参与人员和负责内容进行整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每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的“精准扶教”方案进行调整。最后,在对各主体监测管理过程中搭建形式多样而务实有效的常态化沟通平台,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和强化多种形式的常态化沟通渠道并要注意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地域的特点,创新沟通机制。

5 结语

“精准扶教”助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是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在优化已有方案的基础上,糅合教育信息化、U-G-C-S治理模式、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等多维元素构成的新综合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决现有“输血式”解决方案,而是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错综复杂的交通地理、人文社会等现状,“精准扶教”根据方案自身的精准性、系统性、长效性特点更能因地制宜下放针对性解决措施。实践表明,没有一项方案、计划能独立解决一个重大的社会难题,“精准扶教”也不例外,实施过程需要各种外力加以保驾护航。“精准扶教”理念的提出,是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的第一步,而要真正保障体育课“开齐开足”,促使体育学科跳出自己所处的洞穴,去发现学科特性的本来面目,真正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还需基于中国国情,细化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总而言之,“精准扶教”的核心理念为保障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提供了科学化的解决方式,为夯实乡村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提供可行路径。

猜你喜欢

体育课方案精准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烂脸了急救方案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体育课上的“意外”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讨厌的理由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