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建设研究

2021-07-07王谦妙颖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建设

王谦 妙颖

摘 要:国外高校上世纪就开始推行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建设,我国出台“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以来,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前沿视野、融合多领域知识体系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文章以此为背景,列举了国内外此类机构的发展现状,并以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为例,介绍了其建设过程的成功之处与面临挑战,提出了关于我国高校此类型机构建设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 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建设

中图分类号:F016.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99-03

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新方向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因此完善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要重视学科交叉融合。

为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成立了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跨学科科研团队为支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协同校企资源,聚焦国际研究前沿的交叉科研机构,成为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助推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更是强调了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要坚持交叉融合的建设原则。

本文以此为背景,列举了当前国内以及美欧、亚洲等发达地区一流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建设情况,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建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面临挑战,提出了关于我国高校此类型机构建设的有关建议。

一、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建设情况

1.国内此类机构建设情况。在学科知识日益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高校越发重视跨学科领域的科研与教育工作。国家出台“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一批具有前沿视野、融合多学科领域的高校交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写的《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至《201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简称“汇编”)中高校科技机构统计数据,参照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自设交叉学科名单》,以汇编中“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自然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能源科学技术”“食品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共计8个交叉学科名目下的科研机构数量之和作为当年度交叉科研机构数量,分别绘制了2010年至2018年我国高校交叉科研机构数量和占比的变化趋势(图略)。

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高校交叉科研机构的数量与占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国家2017年出台“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来,增幅显著。

表1列举了我国“双一流”榜单中,分别位列综合、理工、人文领域前茅的三所高校的部分交叉科研机构建设情况。

除以上三所国内顶尖学府以外,国内其他高校也尤为重视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建设,例如浙江大学建有求是高等研究院,武汉大学建有工业科学研究院等,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2.国外此类机构建设情况。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建立创新性教育活动;鼓励知识向社会转化”的高校建设战略,依托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國研究型大学中建立科学和技术中心(又称“STC”计划)。2014年,NSF设立促进跨学科研究与教育基金(INSPIRE),进一步鼓励学界打通壁垒,大胆提出交叉领域创新性科研项目提案,同时改善新一代科学人才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其中,斯坦福大学建立了Bio-X、Wu Tsai Neurosciences Institute等18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使化学与生物、文化与经济、环境与气候,物理、材料、能源与空间技术等多领域形成广泛融合,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措施,例如:专门为跨学院交叉机构设立熟知相关学科融合边界的资深院长(cognizant dean),由其负责机构事务的审定与监管;在大学园区设计布局方面更加注重相关学院之间的融通性;面向广大学生提供种子基金,资助交叉学科科研工作;广泛利用社会与行业资助渠道,促进产学研融合等。

欧盟研究理事会(ERC)鼓励科学家开展前沿和学科边界的研究,欧洲高校大都通过创建交叉科研机构以推进其在交叉科学领域的教育、科研工作。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于2009年启动投资建设白城校区(White City Campus),打造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协作园区,先后成立转化创新中心(I-HUB)、发明空间(Invention Rooms)等多个集成产学研用的交叉领域创新机构,成为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成果的沃土;法国-斯坦福跨学科研究中心于2003年正式运行,该中心将人文、社会科学、科学、工程、商业和法律等学科融合,鼓励法美两国学生广泛探讨对双方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创建了跨国家、跨领域、跨学科的新型交叉科研模式。

亚洲一流高校也非常重视交叉领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东京大学下设的交叉学科信息研究研究生院由专注于科学研究的研究单元和专注于学生培养的教育单元两部分组成,研究单元的教师虽仍隶属于学校各个学院,但由他们组成知识互补的核心科研与教育团队,能给教育单元的研究生们带来最优质的交叉领域教育服务;韩国首尔大学设立了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亚洲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个跨学院研究机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依托企业合作伙伴成立了电子与物联网创新中心,旨在打造集教育、科研、成果孵化多职能为一体的融合创新网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二、案例介绍

为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于2017年成立了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秉承西工大航空、航天、航海(以下简称“三航”)领域特色传统,汲取国内外相关机构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了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这一新的交叉学科,通过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源开放办学理念,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其建设过程的成功之处主要有:

1.跨领域的组织领导层和知识体系带动研究院向交叉学科方向实效发展。一方面,研究院领导层由学校委任的航空、航天、航海学院各一名学术带头人组成,使得学校三航领域积累的学科深厚底蕴和优势在研究院得以延伸;另一方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三航领域学术专家组成,共同商议决策研究院发展战略,共同打造研究院人才梯队,使得三航领域的科技人才在研究院得以汇聚。此外,学校成立的另一所“智库型”二级机构——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也通过与社会各领域资源对接,为研究院凝练科学任务目标,从战略层面为研究院向交叉学科方向实效发展指引方向。因此,研究院在承研需要借助跨学科交叉知识和视野而解决的国家重大前沿科研任务时,能够很方便地调动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快速形成跨学科科研攻坚团队,为攻克科研技术难题提供有效支撑,为孵化跨领域创新科研成果创造有利条件。一个典型的成功经验是研究院长期举行学术交流例会,邀请各领域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头脑风暴,借助跨学科思维碰撞产生创新思维灵感,由此培育了多个跨领域国家前沿科研项目。

2.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的有机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时,研究院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基础研究人才与应用研究人才均能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拔尖人才共享机制、教学科研与专职科研多渠道引进机制、非/事业编制壁垒破除机制等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让由从事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到行业工程应用研究的各类型人才得以有机融合,有效形成了横向跨专业、纵向跨类型的人才队伍资源池;在科研管理运行时,研究院强调“有组织的科研”,建设了若干个囊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人才、聚焦三航领域不同科研任务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平台,通过学科外延打通壁垒、建立关联,用理论基础研究支撑科研应用研究,用科研应用研究反哺理论基础研究;在学生培养方面,研究院尤为重视“学有所用、以用促学”,特别是为本科生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研究院导师从各学院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拔苗子,提前参加有关科研任务,使其“预热”,也为研究院培养不同类型的科研人才后备力量做好了储备。

3.通过探索理事会机制促进校企协同,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欧美地区同类型机构在探索校企协同的理事会机制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国内目前还不多见,作为国内同类型机构在理事会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行者,研究院成立3年以来有关方面建设已初具规模。当前研究院理事会由10多个国内大型院所、知名企业共同筹建,理事会成员单位每年对研究院予以一定形式和金额的资助,形式包括资金赞助、奖学金、定向课题等,并为研究院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研究院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优秀从业者提供深造机会,为高层次专家设立兼职导师职位。双方在理事会机制下,实现了互补互促、合作共赢:一方面,研究院能够敏锐洞察企业发展动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夯实人才与技术储备,为其长效发展蓄能。校企协同、各方良性互动,为打通科技转化通道,构建产学研用闭环创造了厚植土壤。

4.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更重视国际人才的“扎根”。人才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必由之路,研究院通过积极承办国际会议、举行学术出访交流等活动,在大力提升其影响力的同时,也广泛招纳国际高层次人才。对于国际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无论是青年海归,还是外籍专家,研究院尤为重视为其量身打造能让其快速适应并“扎根”的科研环境,避免其“水土不服”。一方面在办公场地、实验设备等“硬环境”方面,充分协调资源予以支撑;另一方面在团队筹建、项目落地等“软环境”方面,充分调动校内外相关资源予以对接,使得国际人才能够迅速融入国内科研环境,也让国内科研学者能够充分汲取海外新的科研思维与理念。研究院成立3年以来,已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两名,青年海归高层次人才10余名。

除以上成功经验之外,研究院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研究院长效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教学与科研平台能力建设需要不断强化,以保障对交叉学科发展的支撑力度;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均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以应对研究院从“科研为主”向“科研+办学”双重职能的发展升级;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理事会长效合作机制,以匹配研究院理事会成员单位规模的扩充;继续健全研究院师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以充分激活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编制各类人才的潜能等等。

三、对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建设的思考

第一,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应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与着力点。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型实体性机构,其发展过程必然也需经历筹建、壮大、成熟等不同阶段,针对此类机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设定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目标与着力点,将有助于机构保持稳定长效发展。例如,在机构初期筹建阶段,清晰的发展规划、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甚至管理者个人的领导魅力都对机构的快速成长起关键作用;在机构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完善机构运行体系,创建以成果为导向的管理机制体制对于机构保持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机构的成熟阶段,要注重保持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孵化与应用,注重机构的示范与辐射效应,使其紧密持久地服务于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二,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要根据自身特点创建有别于传统院系或科研实体的运行机制体制。在机构内部,一方面对于师资而言,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师资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有的教师由其他院系或科研团队调任至此,或以“双跨”形式兼职于当前机构,有的教师來自科研院所或企业,还有的教师来自海外的高层次人才。机构建立的机制体制要充分考虑激发各类人员的潜能,要用活资源、破除门户之见、打消壁垒;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跨学科的特点使得此类机构的学生需要跨院系选修课程,应合理设计课程模式和课业评估机制,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机构外部,此类机构往往与校外社会资源对接紧密,例如在理事会机制下,企业资源得以注入,处理好各方权益,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尤为重要,因而要将现代化企业运维模式融入此类机构的机制体制之中。

第三,高校为机构建设出台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方针与政策,对机构的长效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均大幅提升。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些高校对此类机构缺乏动态监督和长期管理,“重立项、轻发展”“重挂牌、轻运行”的现象的确存在,致使一些机构前期建设声势浩大,后期发展乏力。因此,对于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高校应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针对此类机构独有的前沿性和交叉性,为其建设发展制定能够落到实处的方针与政策,并施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交叉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加大此类机构的人才政策福利等等,助力此类机构长效发展。

第四,建设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要根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育人理念。立德树人是高校建设的根本使命,“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培育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要重视紧密对接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等,这对培养国家紧需的卓越型人才至关重要,因而高校要始终秉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育人理念。而从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建设类型和发展历程的角度看,无论是侧重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实体、侧重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实体、侧重人才培養任务的办学性实体,还是多方面职能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实体,作为聚焦国际前沿科技领域、强调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校二级单位,它们都天然具备承担科研任务、对接行业应用,同时又拥有高校生源的职能优势,因而应使此类机构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打造科研、产业、教育三方面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使其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培育新时代人才的沃土。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2019FZY1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7-1-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5-12[2020-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2005/t20200520_456664.html.

[3] 赵文华等.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7(1):61-63.

[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Dear Colleague Letter: Integrated NSF Support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SPIRE) [EB/OL].(2014-08-21)https://www.nsf.gov/pubs/2014/nsf14

106/nsf14106.jsp.

[5] Stanford Interdisciplinary. Q&A with Ann Arvin, dean of research and vice provost,onStanford'shistoryofcollaboration[EB/OL].https://interdisc

iplinary.stanford.edu/qa-ann-arvin.

[6] 樊春良,樊天.国外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启示.中国科学基金,2019(05):446-45.

[7] ImperialCollegeLondon.WhiteCity:AnInnovationCommunity[EB/OL]

.http://www.imperial.ac.uk/media/imperial-college/about/leadership-and-

strategy/white-city/public/white-city---an-innovation-community-

brochure.pdf.

(作者单位:1.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2; 2.西北工业大学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72)

[作者简介:王谦(通讯作者),西北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双一流高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