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庶来遗址双孔小石刀考析

2021-07-07吴锋钢

农业考古 2021年3期
关键词:青铜器物遗址

吴锋钢

一、庶来遗址概况

宁波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处于中国地理上东南丘陵与宁绍平原的交界地段,南接浙闽丘陵,西接宁绍平原,北临杭州湾,与舟山隔海相望,在古代,为攻守两便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越国的大后方,是休养生息、保存实力的首选之处,也是越国重要的军港之一。庶来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庶来村,地处马鞍山麓的缓坡地段。遗址西、北环山,东面是开阔的平地,南面约1000米是保国寺的鄮峰山、大灵山、小灵山脉。根据周边灵山遗址、鱼山遗址、乌龟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的海岸线在遗址附近,兼有鱼米、山林之利。

1994年10月和1995年6月,宁波市文物部门两次对庶来遗址进行调查。1995年6月底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开掘探方两个,清理后发现文化层共有三层:第一层:黄色黏土,土质坚硬,厚约20厘米(其上堆积被推土机推掉,总厚度约40—50厘米)。出土有唐、宋时期的建筑板瓦和瓷片。第二层:灰黑色黏土,土质较硬,厚12—40厘米。出土有印纹硬陶,原始瓷,泥质、夹砂红陶和极少的泥质灰陶,另外还有青铜器和石器。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第三层:红褐色铁锈土,质地砂性,较硬,厚10—40厘米。出土有泥质红陶,以及极少的印纹硬陶和泥质灰陶。H1打破该层。第三层下即为生土[1]。此外,遗址范围内还发现有成排木桩、碳化树根等遗迹。据探测其分布范围约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米,计约20000平方米。

根据考古发现,庶来遗址第三层的年代不晚于西周早期、H1中出土的文物不会晚于西周中期;第二层出土的文物最丰富,种类和数量都较其他层多,有印纹硬陶、原始瓷、磨制石器、青铜器,器物组合有罐、碗、钵、鼎、盘等,说明这段时间在此生活的人口规模较大,结合出土文物,分析此层当在战国初期[1];第一层出土有唐宋时期的遗物,基本可以确定为唐宋文化层。此前的研究表明,庶来遗址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勾甬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聚落遗址。1995年的试掘中,因发掘面积限制,出土的器物不多,但都很有特色,特别是第二层。出土了以下代表性器物:一件为青铜镞,高尖脊双翼,前锋扁平,后锋尖锐,长3.7厘米,宽1.8厘米,脊厚8毫米,翼厚1毫米。器表镀有一层绿色物质。出土时无铜锈,仍然非常锋利,从此器物能一窥越国兵器铸造技艺之精湛。一件为青铜铚,勺状,椭圆形,靠近边缘一侧有两个钻孔,底部边缘有细微锯齿,长径7.8厘米,短径4.1厘米,厚0.1厘米。该件器物设计巧妙、制作精良、使用便捷,相较其他地方发现的青铜铚更具特征和优势。一件为石锛,磨制,白色,长方形,平顶,两面刃,长5.2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石犁二件,均为三角形,刃部位于两侧:一件打制,残长7厘米、厚0.8厘米;一件磨制,残长7.6厘米、厚2厘米[1]。石犁为早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是锄耕农业发展的标志。另外,在遗址中还采集到一件青铜鸠杖镦,当时在遗址范围内取土烧砖,此件青铜鸠杖镦卡在机器中。正是这件青铜鸠杖镦的出现才引起了文物部门对该遗址的注意。青铜镞代表军事,青铜铚、石锛、石犁代表着农业,鸠杖则代表着政治。在当时地处偏远的庶来遗址小范围的试掘中出土了如此规格高、类型多、制作精、使用高效的器物,实属难得。同样,在第二层文化层中,还出土了一件双孔小石刀,其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石刀,本文现对其性质与功能展开进一步考证。

二、双孔小石刀特征

双孔小石刀,出土于庶来遗址第二层,磨制,黑色,刀体扁平,呈弧三角形,两侧平直磨成刃,边缘非常锋利,底侧弧形内凹。器体一侧钻两孔,刀厚2毫米,长8.3厘米,最宽处3.4厘米,制作精巧别致(见图1)。

这件双孔小石刀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造型奇特,整体呈弧三角形,与发现的石刀、石镞都有一定的区别,弧三角形底边的位置内凹,内凹处呈圆滑的弧状。刃边有使用后磨损的痕迹。二是钻孔讲究,在偏向三角形一侧,靠近边的位置开两孔,两孔连线与中脊线和侧边都有一定的夹角,与中脊线的夹角约为10°、与靠近一侧边的夹角约为20°。两孔浑圆,大小相等,单面钻孔。三是体型小且薄。此件三角形石刀通长8.3厘米,最宽处只有3.4厘米,只有正常成年人的一指长两指宽。刀厚只有2毫米。四是选材独特。此件双孔小石刀选用质地较硬、光滑细腻的黑色页岩制作,与同一文化层出土的其他石器在选材上有明显的区别。与其同时出土的石锛、石斧、石犁,包括之前采集到的石镞、石斧、石犁,多为普通的砂岩,唯此一件是用细腻坚硬的黑色页岩磨制。五是制作精巧。从遗址出土的器物看,除了青铜器外,石器中只有此件双孔小石刀制作最为精巧别致。除了轻薄小巧外,在钻孔、磨刃、内凹加工等方面都相当用心。

三、双孔小石刀性质与使用方法

分析双孔小石刀的上述特征,我们发现其三角形造型不符合普通石刀的力学作用方式。现在已发现的石刀多呈长方形弧状,目的是便于垂直施力切割,且一般的石刀开孔位置连线与刃部是平行的,这也是为了便于手持或装柄使用,但此件石刀与上述有着明显的区别,似乎又不像是普通石刀。如果作为石矛、石镞类武器,因其双孔连线不但与中脊线有夹角,且偏向于一侧边,不符合石矛、石镞的使用方法,同时其精心磨制的内凹弧形底边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该遗址中我们也采集到一件石镞,其造型为长柳叶状,无开孔,与此件双孔小石刀完全不同。如果为普通刮削器,其2毫米的厚度在耐久性上是有所欠缺的,且能就地取材的蚌壳、石片完全可以承担上述功能,没有必要如此费心地打磨一件石器来用于普通的刮削。选材与制作的用心,不仅看出这件器物是精细工序中的一件工具,需要耐久性与精细性同时具备,而且该工具所从事的工作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才会更加用心设计制作。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此件石刀到底是哪项工作中的工具?首先从其轻薄的体型来看,它只可能用于切割,但切割的对象又不可能是特别坚硬的东西。其次,小石刀的双孔位置偏向于三角形体的一侧,与两侧的斜边都有一定的夹角,这就意味着此件器物装柄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其小巧的造型,也决定了它只可能单手把持操作。再次,手持如此小巧的器物工作,不可能全手握住,否则其精心磨制的刃边就发挥不了作用。唯一的可能是用手指夹住使用,此时弧三角形底侧内凹造型也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那就是与手的虎口紧密贴合。最后,用手指夹持使用,且切割对象为软性的,这与该遗址出土的青铜铚有共通之处,而且两件器物在开孔位置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件器物并非普通石刀而是石铚,准确名称应为战国三角形双孔石铚,其主要用途为收割禾穗。

关于铚的使用方法,多数学者都认为与华北地区的爪镰相似。爪镰使用时是在两孔之间系一根短绳,套于右手拇指上,镰背置于手心,四指握住后部,左手抓住禾穗,两手配合将禾穗切下,操作熟练的人也可以单手握刀切穗。为了防止磨手,人们还常常在镰背垫以布垫或皮垫[2]。陈振中先生进一步考证认为石铚的使用方法是使用前在铚体上铺垫几层纺织物,再在双孔上穿上一个布制或皮制的套环,使用时,将右手拇指伸入套环,用左手握住禾穗,再由右手用铚的刃部把它割断[3]。因此,该件石铚具体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在两孔上固定一个布制或皮制的套环,套环位于双孔连线上,与双孔靠近的一侧边呈一定的夹角,使用时直接用大拇指套入布套内并在虎口与内凹处用柔软的纺织物包住,外侧直接固定到穿孔处,这样使用起来既方便又高效。这从器物上留下的使用痕迹中也能得到印证。首先,按照上述使用方法操作时,使用刃边应为远离双孔的一侧刃边。远离双孔的一侧刃边可以很方便地切割,而靠近双孔的刃边则因使用时拇指将其遮挡,无法顺利用于稻穗切割。其次,远离双孔一侧刃上留下来的痕迹,为细密的锯齿状,这符合切割稻穗留下来的痕迹。虽然靠近一侧的刃边也有使用痕迹,但缺口明显不符合切割稻穗留下的痕迹。最后,从钻孔方向、刃边磨损痕迹及使用面留下的痕迹,可知此件双孔石铚系右手持铚,左手抓穗,使用远离双孔的一侧刃边将稻穗割断。现在在民间仍有类似的收割工具,除了华北的爪镰,还有东北的捏刀、苗族的摘刀、黎族的捻刀、珞巴族的收割小刀[4]。

至于其最具特征的开孔,因其双孔连线与靠近一侧的刃边夹角约为20°,这与其他已发现的石铚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应该是为了操作使用时效率更高而进行了符合力学的设计。开孔偏于一侧且连线与刃部有一定的夹角,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收割时的施力,收割麦穗与普通的切割不一样,其施力不是水平或垂直的,而是斜向上有一定的角度。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施力方向与铚的刃部有一定角度时,在收割时更有效、操作更方便,这也是该遗址中青铜铚双孔设计制作的原理。由上可知,这种双孔设计在铚的使用方法上是一个重要进步,而且这种设计在该地区已经流行。

四、庶来遗址石铚的独特性

石铚作为收割工具,最早由普通石片发展而来。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其采集野生可食稻谷时,最初多以手掐穗,后因人口发展,采集量增大并出现了人工有意识的种植,发现用石片收割更方便快捷。因为稻谷秸秆直立,中节有空腔,收获前秸秆有一定的硬度和脆度[5],此时石片更容易将其割断。这些石片便是石铚的最初形式。这也是目前普遍的观点,即石铚由普通切割石刀发展而来。安志敏认为:“中国之石刀最初系切割之具固无疑问,而日后逐渐演变成农具,故一石刀而兼有两种用途。至秦汉时期,则专供切割用之石刀与兼作农具用之石刀,于型式上已有所差异。”[6]范志文认为:“最原始的石刀,利用椭圆形石片,两端打击成一凹腰形,以便用绳套指,利用刃部切割,其用途系摘取禾穗。”[7]周昕则明确提出“铚是刀的一种,是切割禾穗的农具”[2]。这里的石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石刀,一般多用于切割或刮削一些软性、中性、中硬性物质的有刃石质工具[8]。因此,石铚是石刀的一种,最早由普通石刀发展而来,所以直到现在仍有人将石铚统称为石刀。应该说,石刀最终发展成为石铚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因为当时农业已发展为专门的和主要的经济部门,普通石刀已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经过专门设计和制作的石铚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类的生产工具。史前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定的人文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各民族的通例,在每一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随着人口的较大增长,原有的食物资源不足时,农业必然会迅速发展[9]。因此,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始加速发展。这一时期发现的石铚多为长方形、半月形、椭圆形,少数呈梯形,刃有单面刃和双面刃、弧刃与直刃之分,穿孔有单孔、双孔、三孔和多孔。当时的石铚操作原理、使用方法与旧石器时代的石铚仍然相同,但制作技术和制作精度有所提高[2]。新石器时期除了石铚以外,还有蚌铚、陶铚,它们是由早期的陶刀、石刀、蚌刀演化而来[10]。随着青铜工艺不断进步,“非金属铚、镰经过夏商周之后就基本消亡了”[2]。

我国古代农具的发展由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同一历史时期先进农具与落后农具并存[11]。庶来遗址的三角形双孔石铚之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夏商周之后非金属铚基本消亡主要指的是黄河流域,当时地处东南荒蛮之地的越国边陲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均衡。二是青铜在夏商周时作为稀缺资源,不可能用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礼器、兵器之外很少有地方使用。即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生活工具仍以石、陶为主。三是此件三角形双孔石铚,虽然为石质,但在制作工艺和水平上是对传统石质工艺水平的发展,从选材、设计到磨制,再到穿孔制作都是将传统磨制工艺发展到极致。从重视程度上说,并不亚于青铜工具。

庶来遗址的这件三角形双孔石铚,虽然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与已经发现的石铚相似,但该件石铚仍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科学性。

一是三角形外形。目前发现的多为长方形、半月形、椭圆形以及梯形,但三角形的外形还是第一次发现。该件石铚设计成三角形一方面是为了操作方便,其操作时主要靠拇指与食指夹住施力,三角形利于减少器物本身的体积与重量,有利于单手操作;另一方面是设计成三角形其顶端的尖角和上下刃边都可以充分利用,使器物的价值完全发挥。

二是内凹的底边,这是专门应对单手操作而进行的设计。普通石刀手持使用时,手与器物经常摩擦不利于长久使用,特别是那些通过拇指与食指夹住使用的石铚,柔软的虎口直接与器物摩擦,操作久了虎口容易受伤。内凹形设计可以与虎口完美贴合,再垫上几层纺织物,其操作起来更方便,也更有利于长时间操作。比起其他石铚,庶来遗址的这件石铚进行了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改进。

三是开孔位置,偏于三角形的一侧边,并设计了连线与刃边有一定夹角的双孔,这也是之前发现的石铚所没有的。正如前文提到的,这样设计更具科学性,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更胜一筹,符合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是对石铚使用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轻薄的体型,厚度只有2毫米,如此轻薄的石铚原来也是没有的。对于磨制石器生产而言,包括原料的获取、打制剥片、琢磨成型、使用、维修和废弃的全过程,“是剥、琢、砸击、磨、钻孔、雕刻等多道程序的综合体”[8]。选材讲究、制作精巧的三角形石铚的出现,说明此时磨制工艺水平更高,选材和钻孔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也将石铚本身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再之后,石铚逐渐为金属铚所取代。

五、余论

我们发现,庶来遗址三角形石铚两侧刃及三角形顶端都有使用的痕迹,因此该器物应该是以收割功能为主的多用途的工具。因为无论哪种形制的石刀,其功能并非绝对单一,而是充分利用石刀形制特点,以及使用者的习惯与便捷度,选择合适恰当的使用方式[12]。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一个地区的农具种类虽不多,却可以完成各种作物的多种作业[13],正是在农具上实现了一器多用。中国农学家王毓瑚曾概括为:“一器多用,简而不陋。”这样的农具经济且实用,所以迄今仍富有魅力[14]。当然这件石铚的使用效率是当时设计制作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如与刃部连线有角度的双孔、特别磨制的刃部、内凹的底边,这些都是对传统石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所有农具发展的规律,由普通到高效,最终发展为结构简单、轻巧灵便,又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非常适宜以人畜水为动力的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技术要求[15]。

除了此件石铚外,目前庶来遗址中已发现的农业工具还有青铜铚、石锛、石犁、石斧。在只进行了两个探方试掘的情况下就发现了多件农业工具,且出现了较高级的青铜农具——青铜铚,“决定生产的主要因素和主要手段就是生产工具”[16],说明当时此地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另外,此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在其地名上也有一定的反映,“庶来”本意为众多小麦,有物资丰沛之意。庶来之名何时出现不可考,至今仍有庶来村名,可以推测此地曾经是一个农业发达之处,能生产众多的粮食,粮食众多便成为此地留给人们最大的印象,所以人们也就以其最能吸引人的特点命名它。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17],有发达的农业就意味着有强大的实力。因此,可以断定:春秋战国时期的庶来地区,是越国重要的物资来源地。

猜你喜欢

青铜器物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生僻字里识青铜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青铜之光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镇江润州山六朝墓出土器物
千年遗址 追寻炎帝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