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东省碧道建设的效益

2021-07-05赖晖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珠江水运 2021年11期
关键词:碧道段长度河湖

赖晖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前言

近年来,广东多措并举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持续开展“五清”(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行动和“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全省违法违规侵占河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治水效能得到全面提升。因工作成效显著,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国务院河长制湖长制督查激励。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广东以碧道建设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碧道建设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相统一,碧道建设将是广东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一次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创新举措。

广东以碧道建设为契机,通过水岸联动的治水方式大大提升了河湖的生态效益;人居环境更完善、生态产品更优质、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烈,大大提升了碧道建设的社会效益;河湖周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等工作结合碧道建设同步推进,大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经济效益。

2.碧道概况

2.1 碧道规划建设情况

2018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在全省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的决策部署。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万里碧道规划建设进一步作出部署,要求在广东大地打造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去处。12月,广东全面启动全省碧道建设试点遴选及开展碧道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19年4月,广东按照“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遴选了“1+10”18个省级碧道试点(共180km),通过试点带动、示范效应的方式全面推进全省碧道建设工作。

2020年6月,广东开展省级碧道试点验收工作,全省18个省级碧道试点全部通过验收。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并印发《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碧道152宗共864.2公里。

2.2 碧道概念及类型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碧道建设结合江河湖库情况及其所处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周边区域环境、功能等特点,可细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具体来说,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经大城市城区的水系建设,针对城区活动密集的特点,强化综合性功能的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城镇型碧道依托流经中小城市城区及镇区的水系建设,针对中小城市及城镇地区人口相对稠密的特点,同时满足居民、生态、经济功能;乡野型碧道依托流经乡村聚落及城市郊野地区的水系建设,针对乡野地区景观美丽多彩的特点,既保留原生景观风貌,又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自然生态型碧道依托流经生态价值较高地区的水系建设,坚持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人工干预最小化,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在美学、科普、科研等方面的价值。

2.3 碧道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广东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形成了低成本的外源性工业扩张模式,大量河道水网被侵占,河网水文被改变,工业生产向周边支流排污,呈现“大江大河饮水,内江内河排污”的态势。河湖污染问题突出,在河湖污染严重、两岸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导致较多河湖周边区域的产业相对低端、粗放。

广东通过碧道建设,开展“治水+治岸”的方式,从岸上源头推动绿色生态发展,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河,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岸上治理过程中同步推进周边景观与游憩系统的提标升级,为老百姓营造更多更好的亲水空间,给予老百姓更多亲近河湖、体验碧道、感受优质生态产品的机会。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及亲水空间的营造,有效引导了河湖周边区域人流集聚,促进零售业、饮食业、住宿业等行业快速发展,为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碧道建设不仅是河湖周边生态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大步迈进的有效举措,也是河湖周边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升级、不断优化的有利抓手,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创新探索,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有机统一的生动局面。

3.碧道建设效益

3.1 生态效益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碧道长度共864.2km,碧道建设前后河湖水质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碧道建设前,地表水Ⅱ类河湖段长度为208.3km,占总长度(864.2km,下同)的24.10%;碧道建成后,地表水Ⅱ类河湖段长度为237.8km,占总长度的27.52%,地表水Ⅱ类河湖段长度增加了29.5km,增幅为14.16%。

碧道建设前,地表水Ⅲ类河湖段长度为227.5km,占总长度的26.32%;碧道建成后,地表水Ⅲ类河湖段长度为305.4km,占总长度的35.34%,地表水Ⅲ类河湖段长度增加了77.9km,增幅为34.24%。

碧道建设前,地表水Ⅳ类河湖段长度为242.8km,占总长度的28.10%;碧道建成后,地表水Ⅳ类河湖段长度为230.1km,占总长度的26.63%,地表水Ⅳ类河湖段长度减少了12.7km,减幅为5.23%。

碧道建设前,地表水Ⅴ类河湖段长度为110.5km,占总长度的12.79%;碧道建成后,地表水Ⅴ类河湖段长度为78.0km,占总长度的9.03%,地表水Ⅴ类河湖段长度减少了32.5km,减幅为29.41%。

碧道建设前,地表水劣Ⅴ类河湖段长度为62.2km,占总长度的7.20%;碧道建成后,地表水劣Ⅴ类河湖段长度为12.9km,占总长度的1.49%,地表水劣Ⅴ类河湖段长度减少了49.3km,减幅为79.26%。

碧道建设前,黑臭水体河湖段长度为12.9km,占总长度的1.49%;碧道建成后,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河湖段长度减少了12.9km,减幅为100%。

通过碧道建设,地表水Ⅱ类、Ⅲ类碧道长度明显增加,地表水Ⅴ类、劣Ⅴ类碧道长度明显减少,黑臭水体得以全面消除。由此可见,通过开展碧道建设工作后,河湖水质呈现好转趋势,河湖生态环境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较为显著。碧道建设前、建成后河湖段水质情况占比见图1、图2,碧道建设前后水质变化情况见表1。

图1 碧道建设前河湖段水质情况占比图

图2 碧道建成后河湖段水质情况占比图

表1 碧道建设前后水质变化情况表

3.2 社会效益

据统计,广东有2.4万条河流,长10.3万km,水系周边2km范围内活动人群超过8000万人,碧道建设对周边区域社会效益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伴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老百姓对人居环境、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碧道建设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河湖沿岸的环境景观品质,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圳茅洲河被誉为深圳“母亲河”,随着周边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入河污染负荷远超河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曾是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曾是老百姓掩鼻而过、黑臭不堪的“墨水河”。茅洲河碧道(都市型)建成后,茅洲河由昔日的“墨水河”成为了集生态、景观、休闲一体的碧道。通过碧道建设打造的亲水活力公园集多功能户外运动、儿童游乐及龙舟看台等多功能活动空间于一体,充分满足周边老百姓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据统计,仅在2020年“五一”期间,茅洲河碧道人流量高达7000人次,成为了老百姓喜游乐到的网红打卡点。

东莞华阳湖周边曾遍布100多家重污染企业,污水直排入河,周边区域产业发展方式长期粗放、低端,导致华阳湖水体水质状况长期处于劣Ⅴ类。华阳湖碧道(城镇型)建成后,水质标准从劣Ⅴ类恢复到III至IV类,水质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华阳湖碧道的建成直接推动周边区域景观品质和人居环境的优化升级,为周边城市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与此同时,中华龙舟大赛、全运会龙舟赛、南方草莓音乐节等多个全国性优质品牌比赛活动纷纷选择落户至华阳湖碧道周边沿线举办。

茂名锦江画廊碧道(乡野型)位于茂名信宜市乡村区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碧道建设前,周边区域生活基础配套设施相对不足,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地方政府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及全域旅游等工作,在打造碧道景观与游憩系统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活配套设施短板,极大完善了当地农村人居环境,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一条集碧道、观光绿道、马拉松赛道、南粤古驿道、骑行车道“五道一体”的地方特色碧道。

梅州石正河过去曾是“洪灾河”“垃圾河”,河道行洪不畅,污水直排入河。通过开展碧道(乡野型)建设,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打造亲水景观游憩节点,提升老百姓爱河护河理念,曾经的“洪灾河”“垃圾河”已转变为“河畅、堤固、岸绿、水清、景美”的碧道。众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每逢节假日,老百姓亲水戏水、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拍照采风等场景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3 经济效益

广东河湖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河湖周边活动人流密集,碧道建设对周边区域同样产生了较强的经济效益,而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产生的碧道经济效益也有所不同。其中,高城镇化区域内的碧道主要是通过碧道建设推动城市更新优化,释放土地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区域招商引资渠道,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乡村郊野区域内的碧道主要是通过碧道建设串联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及附带产业发展,提升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深圳茅洲河碧道(都市型)建设实现治水、治产、治城相统一,通过碧道建设推动城市更新改造,释放特大城市稀缺土地资源,促进周边沿线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区域招商引资渠道,为高新科技项目落户、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引入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通过碧道建设,释放茅洲河周边区域土地资源价值约1200亿元,同时吸引了180多家科技企业落户进驻。

东莞华阳湖碧道(城镇型)建设过程中引导周边区域“散乱污”企业有序退出,为城镇经济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华阳湖碧道建成后,生态环境及人流密度得以大幅提高,周边区域土地价值明显提升。据统计,碧道临湖区域每月租金从1元/m2增加到45.5元/m2,周边区域每月租金从0.8元/m2增加至8元/m2。

茂名锦江画廊碧道(乡野型)建成不但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及生活基础设施,而且盘活了地方特色资源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碧道经济效应”。锦江画廊碧道建成后先后成功举办了万人徒步、生态骑行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有效促进了碧道沿线特色美食、特产销售、乡村民宿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建成一条碧道、发展一片产业、幸福一方百姓”的碧道建设经济效应。

梅州石正河碧道(乡野型)建设与地方特色资源有机融合,同时结合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碧道沿线的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副特产、商品零售、文化康养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民房变民宿”的华丽蜕变,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拓宽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4.结语

近年来,已建成的碧道已产生了一连串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释放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卓有成效的巨大优势。碧道水质状况呈现好转趋势,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河湖面貌焕然一新。碧道建设串联河湖沿岸的文化景观节点,打造景观与游憩系统,提升沿岸环境景观品质,为老百姓营造更多优质的亲水空间,为老百姓提供美好生活的好去处。通过碧道建设同步推进城市更新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倒逼高污染产业退出,为绿色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有效引导周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按照碧道总体规划和建设工作部署,至2022年底,广东将建成碧道5200km;至2025年底,广东将建成碧道7800km。随着碧道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碧道建设将持续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时碧道辐射至周边区域的综合效益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索。

猜你喜欢

碧道段长度河湖
广东万里碧道中期建设成效总结与思考
绿色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建设与实践分析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过渡段长度对混合梁桥的受力影响
高强钢组合K型偏心支撑框架耗能梁段长度研究
不同自由段长度预应力锚索力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