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思考:教师必备的思维品质
——由“小径分绿地问题”引发的思考

2021-07-02叶勤军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重合小径矩形

□叶勤军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浙江杭州 311100)

小径分绿地问题(以下简称“绿地问题”)是七年级数学的常见题型.这类问题对学生掌握并运用平移知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用“整体减部分”的方法(以下简称“面积法”)或者平移法来求解.需要注意的是,平移法不能简单运用于所有的此类问题.请看《中学数学》2021年1 月刊中《利用平移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的一道例题:

例如图(图1)所示是一块草地,这块草地中间有一个十字小道,其中横向小道的宽度为1个单位,纵向小道的宽度为2 个单位长度,你能求出除十字小道外剩余草地的面积吗?

图1

作者给出的解析是这样的:

把阴影部分剪去后,空白部分平移后可以组成一个新矩形,这个矩形的长为(a-2),宽为(b-1),所以空白部分的面积为(a-2)(b-1)=ab-a-2b+2.

但是,当我们对四块空白部分进行平移,发现在拼成一块矩形后,内部出现了重合部分.由图2、图3 可以发现,重合部分是由①号和②号图形产生的.可见,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等于(a-2)(b-1)+S重合部分.

图2

图3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在深入思考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解答绿地问题的系统方法,进而获得了有关教师素养提升的一些启示.

一、解答绿地问题的方法梳理

《中小学数学》2015 年10 月刊刊发的《运用平移求绿地面积不能被简单推广》一文,对解答绿地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为绿地问题的求解提供了解题的思路和方向,但文章存在一些不足.在分析“斜路与斜路相交”时,文章先用面积法求出绿地的面积;而对于平移法,文章则认为,绿地平移后出现的中间空隙部分(如图4)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若用平移,无多大实际意义,故不再求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两条斜路相交,平移后所组成的图形,不一定存在空隙,也可能出现重合.其次,用平移法计算“空隙”或者“重合”部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探求该平行四边形边长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明确该平行四边形由来的过程,并非像文章所说的“无多大实际意义”.

图4

此外,文章将两条小径相交的情况分成“直与直、直与斜”“斜与斜垂直”“斜与斜不垂直”三种,但没有找到不同情况的联系和共同点.其实,我们只需将情况分成“至少有一直”、“斜与斜”两种.前者用面积法或平移法计算都比较简单,若用平移法,也不会出现重合或空隙部分.后者计算稍烦琐,需要借助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但是,用不同方法来求解,最终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且最后得出的面积表达式,对于上述“至少有一直”“斜与斜”两者都是成立的.这就是变化当中蕴含的不变性,是问题隐含的普遍规律.

在绿地问题中,小径的数量以1条、2条的情况比较常见.1条小径的问题比较简单(其意义在于揭示了解决“绿地”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转化,即将曲线和折线转化为直线,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化繁为简),而如果小径有多条,则可转化为2 条来解答.鉴于这样的情况,以下笔者试对两条小径相交的“至少有一直”和“斜与斜”这两种情况进行阐释.

(一)至少有一直

“至少有一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①两条都为直(如图5);②一直一斜(如图6)。

图5

图6

对于此两种情况,若用面积法求解,两条小径重合部分,都是底和高分别为c1和c2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若用平移法求解,可将原图平移成长和宽分别为(a-c1)和(b-c2)的矩形,化简得:S草地=ab-ac2-bc1+c1c2.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二)斜与斜

此种情况下,重合部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不再是c1和c2,为了求出重合部分的面积,我们需要知道倾斜小径与长方形两边的夹角α和β.

如图7,解得:

图7

当α=90°,β=90°,即图5 所示情况,S绿地=c1c2;当β=90°,即图6所示情况,S绿地=c1c2.

由此可见,“至少有一直”只是“斜与斜”的特殊情况.下面,用平移法来研究.

通过平移拼接我们发现:当β<90°,拼成的矩形有重合部分(如图8);当β>90°,拼成的矩形有空白部分(如图9);当β=90°,恰好拼成一个矩形(如图10).

图8

图9

图10

下面,我们仅就β<90°的情形进行分析.当我们将四块绿地平移至如图8所示位置,发现,四块绿地组成的图形为一块矩形,内部有一块重合部分,易证,重合部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产生重合部分的原因是:①号四边形向右平移c1个单位长度,此时,AA'>BB',而AA'-BB'=QR;②号四边形向下平移c2个单位长度,此时,CC'>BB'',而CC'-BB''=CR,故①号和③号四边形出现了重合部分.下面,我们来求解绿地的面积:

当β>90°时,求得结果相同;当β=90°时,“斜与斜”就变成了“至少有一直”的情况,从而找到了一致性.同时可以发现,运用面积法和平移法求得的结果相同.

二、从对绿地问题的深入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一线教师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

(一)要熟知并能够应用更高学段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教什么年龄段就把自己限定在什么年龄段,初中教师只有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随着笔者教龄的增加,这样的感受日趋强烈.教师平时接触到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局限在初中阶段,且思考问题时难免要顾及如何表述方能更易被学生接受,用目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成为必然.久而久之,许多高中大学阶段的知识逐渐遗忘,思维方式被局限.

这样的局面会造成什么弊端?第一,不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师要想对某一些问题展开探究,进行深入本质的分析,所要借助的知识往往是综合性、多方面的,仅仅依靠初中阶段的知识就会捉襟见肘,难以有效施展.第二,不利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数学知识与思想是根据学段的提升逐步加深的,且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上的联系,如果教师无法认识到一节课在以后的学段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备课时就会产生偏差,会忽略一节课的某些重要价值,也很难做到从数学史的角度来定位和诠释一节课.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系统性学习.第三,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时代发展迅速,知识日新月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数学知识素养和文化内涵,通过终身学习,才能不与时代和学生脱节.教师如果将高中、大学的知识逐步遗忘,那么,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呢?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受挫.

(二)对于问题的思考要严谨、深入和实事求是

数学研究忌讳想当然、凭感觉,即便再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也要具备“程序化”分析的品质和能力,通过观察发现规律,通过猜想提出规律,再通过推理验证规律,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有效和可靠的.否则,教师自己容易出错,也会误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问题时,应具备学术气质,要多方查证、深入思考,不可浅尝辄止.在深入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展露出问题的细枝末节,原先的诸多疑惑也会逐步明朗.对于一个乃至一类数学问题的分析,教师不仅要能展开,也要能够收回.一题多解、分类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创新性,但是多解归一、寻找通性通法才是返璞归真、抓住本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减少其学习负担.

猜你喜欢

重合小径矩形
开辟一条小径
500kV线路重合闸故障分析与处理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小径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桂小径油画作品
巧用矩形一性质,妙解一类题
桂小径周建宏油画作品
浅析重合闸
表针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