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体会

2021-06-30于士丹

科技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通信工程分析应用

于士丹

摘要:到目前为止,国内通信工程的科技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有语音服务、网上服务以及数据业务等。而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能够实现各行业和相关领域中信息数据共享,还能够使社会发展获得最大效益,因此,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不可或缺。鉴于此,文章对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运用以及发展进行分析,也给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通信工程;应用;发展;分析

在通信技术中,分为有线传输及无线传输技术,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有线传输占关键地位。其优势在于:传输速度快、信号稳定。因此,通信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使用有线传输技术,可有效改善客户网络情况,获得更高清的视频,提高客户体验度。其在远程医疗等领域的用处也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运用中的关键性。

1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情况

1.1 同轴电缆传输技术

目前为止,有线传输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即为同轴电缆传输技术,其也是运用最广的传输技术。同轴电缆指的是选择适当的金属芯(铜亦或铜合金),按照传输的需求选择截面积,将其用作传输有线信道,然后使用刚度更好的材料对其外围进行保护,并在传输活动中大量使用。同轴电缆能够有效提升电磁波传输的效率,并且优势明显。同轴电缆频带宽度优于其他的有线传输,其最大值可达到10GH。当前,各种高频的反馈信号以及电视信号都使用的是同轴电缆。具体工作过程中,不同的通信段以及数据输出和发送端均可大致保持一致,确保传输信道顺畅。该技术相对成熟,并且简单易操作,很适合在大规模信息工程中使用。但其也有一定不足之處:抗干扰力不强,传输端以及接收端频率需要保证高度相同,因此,同轴电缆传输技术还有极大的发展前景[1]。

1.2 本地骨干线网

目前,国内有线传输技术当中,能够实现通信资源优化配置的技术为SDH和ASON,这类技术能够保证网络资源足够,且运行顺畅,运行过程中,ASON能够充分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采用本地骨干网线进行连接,能够实现短距离内获得很好的输送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助于通信工程的维护。在本地骨干网线当中融入有线传输的相关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建设成本,因为光纤的成本较低,并且,其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很强的稳定性,可使安装后会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不过,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容量偏小。由于其容量偏小,在运行过程中便会对传输信号有一定制约,最后造成整体传输效果不佳。

1.3 长途干线网

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单纯地使用SDH的方式并不能够达到人们对通信的需求,因此,长途干线网相关费用便会有所增加。将WDM和长途干线网进行结合,能够很好地优化资源配置,给SDH带来更大的传输容量,使得信号传输效果更佳。将DWDM和ASON进行结合,也可以使网络系统相关功能进一步增强,使得信号传输更佳灵活和便捷。信息通信工程内,采用ASON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单区域控制。若要达到同步数字体系,应当于单区域控制的主管网内采用智能集中空网,一次来实现复杂的管理及运行,并在整个过程中获得优异的运行成果,也可在通信工程中采用自动交换的网络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便能够看到通信工程当中数据传输的形式,其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和长途干线的运用有紧密联系,因此,需要加强有线传输技术,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只有这样才可达到提高信息灵活性和稳定性的效果,同时确保信息安全[2]。

1.4 高精准同步传输技术

5G网络的到来,对人们生活有极大的影响,5G网络中,全面的人性化服务可给人们提供更舒适的体验,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极大保障。由于其覆盖的面积更广,覆盖程度也越来越完善,其也被称作物联网时代。5G网络的到来,可把公共卫生间以及变电设施等链接起来,若发生不好的情况,便能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至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可进行及时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给相关人员减轻工作压力。有了高精准的同步传输技术,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也就有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因此,部分人工逐渐被取代,因此,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网络技术水平。

1.5 多入多出的天线技术

多入多出的天线技术就是对信号强弱进行有效监测,一般而言,信号强弱与天线数量成正比,使用MIMO程序,可有效提升信道容积,还能让其呈现成倍增长的模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号输送稳定。此前的无线通信工程里有运用过该技术,因此,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经被证实,并逐渐完善。该技术的运用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天线的大量使用占据了更多系统空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外界很多因素均无法进行准确估测,但是,能够将天线数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

1.6 光纤传输技术

国内经常使用的有线传输技术还包括光纤传输技术,其能够实现信号的高频低损传输。光纤传输的优势为:有很长的传输距离,其抗干扰力较强。目前,光纤传输技术常用于海外通信以及国防通信等领域,对其使用,很好地达到了长距离通信的目的[3]。

2 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体会

2.1 优化了通信工程的信息技术

通信工程当中,电缆和光纤均属于介质,其能够将相关设备进行连接,进而确保信号输送过程中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在给通信工程进行升级时,需不断进行线路优化,在对有线传输技术进行更新时,应当将业务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按照设备的特点对通信线路进行布置。实施划分时,应当明确所有的任务,确保信号稳定且安全。待业务稳定之后,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对设备区域进行长远规划,目的在于给相关部门升级提供方便,保证信号传输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工程线路优化的重点即为通信网络的结构,对管辖区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对工程建设进行全面的考虑,最后构建出安全稳定的传输线路。通信网络中,设备的控制力和光缆线路相关联,所以,需将关注点置于网络结构上,并根据设备相关业务优化线路,采取有效的方式对设备性能进行探究,并制定出最佳的通信技术。规划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可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保证通信系统运营的安全和稳定。

2.2 面向多元化发展

有线传输技术内存在不同类型传输技术,其原理以及形式也不相同,如此看来,其传递方式有一定差异,所以,有线传输技术呈现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有线传输技术中,多元化发展方式能够满足多种信号输送的不同需求,使建设成本得到降低,进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通信工程中对有线传输技术的运用,可将该技术多样化形式展现出来。总而言之,有线传输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并在产品外观上呈现不断缩小的形式,以此来推动通信工程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能使相关网络更加高效和便捷[4]。

2.3 发展商业化

就目前的发展形式而言,有线传输技术的运用逐渐趨向于商业化,并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对其成本进行控制,实现资源整合,也能够达到有线传输技术的运用目的。通信工程在不断发展,因此,对有线传输技术的完善更能够满足人类通信需求,可见,其商业化发展趋势属于必然。特别是对光纤传播技术的大量使用,以及发展过程中对本地骨干线网络技术的运用,均使传输成本增加,大大加快了有线传输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这也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突破,实现了创新,加快了商业化。

2.4 和NISTP的结合

将有线传输技术和NISTP相结合,能够实现智能化,同时降低相应的成本,信号在传输时也会更加安全可靠。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若将ASON技术和NISTP相结合,便能实现智能连接,达到智能化管理和多元化运行,使通信工程的运营更加高效便捷。

2.5 强化5G基站设备,拓宽5G网的运用

首先,对电源及机柜的优化。相较于4G而言,5G基站供电水平更高,其于电源市场的价值高达300多亿。就机柜而言,其包含通信用户的机柜以及网络综合柜等,对于这些的生产和研发,已经趋向于环保、精准和周密的方向,正是这样的优势,给有线传输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温控设备优化。温控设备主要应用在机房内,其目的是给数据中心相关环节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并且,伴随5G网络的发展,运营商在进行机房设计时不断向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增加新的基站也有一定保障。最后,雷电防护。雷雨天气,相关建筑物被击中,且损及内部时,进行雷电防护可有效阻拦电流,降低最终的损害程度,减少相应的损失[5]。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信息通信相关工程也得以快速发展,因此,通信工程需进一步探索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通信工程中运用有线传输技术,对其发展有很大的意义。随着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有线传输技术相关功能也会逐渐增加,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助于通信工程实现安全、稳定、便捷运营。

参考文献:

[1]王槐文.探究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科学与信息化,2020,(17):22

[2]王南.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与改进[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640

[3]陈俊.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运用分析[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2):82-83

[4]刘爽.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20,22(12):22

[5]司绍伟,李书日.浅谈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J].数字通信世界,2020,(6):122,128

猜你喜欢

通信工程分析应用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初探
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