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

2021-06-30黄今

今传媒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

黄今

摘 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在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救亡漫画》为阵地,漫画家们在淞沪会战期间打响了全面抗战以来的第一场“漫画战”,通过“唤民心,凝民志,聚民力”的方式建构国家认同感,以“轻”形式传递厚重的家国观。漫画家们执笔为刃,在舆论场打响的这场“漫画战”不仅有效动员了群众,而且也为这个特殊时期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新闻漫画;抗日战争;国家认同感;《救亡漫画》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069-04

《救亡漫画》创刊于1937年9月的上海,由于战事的原因,被迫停刊于1937年11月,此刊物为五日刊,共11期,每期为四版,每版都以大图配少量文字的形式呈现,停刊后不久又出现的《抗战漫画》是其生命的第二次延续。1937年是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时期,同时也是国家认同感亟需建构的时期。面对中国的内忧外患,文艺工作者们纷纷走下艺术的高台,游走民间支援抗战,以作品为武器,向国人进行政治动员。其中,《救亡漫画》率先打响了中国漫画家们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漫画战”,成为其为国战斗的最初阵地。

一、新闻漫画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背景

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的年代,战争对人力资源的消耗巨大,社会动员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在国民政府当政时期,官僚资本主义让阶级矛盾激化,各地租界的外国势力蠢蠢欲动,国内民心分崩离析。为凝心聚力能共抗外敌,搭建一条能沟通各阶级力量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新闻漫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便显现了出来。

(一)淞沪会战中诞生的《救亡漫画》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指出抗日政治动员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我方阵营主动宣传来的,一种是敌人的炮火声替我们做的,是被动获得的[1]。要想赢得胜利,我方人员必须主动出击,把握主动权,为国民带去希望和选择,而《救亡漫画》便是我国漫画家们主动出击,投身战斗的最初阵地。

《救亡漫画》创刊于淞沪会战爆发地的上海,当时大量的新闻漫画刊物被迫停刊,漫画家们不得不以游击战的形式分散到各地进行战时宣传工作,在创刊号上,主编王墩庆一面论证中国发动“漫画战”的可行性,一面指出:“今日《救亡漫画》的诞生,却是我们主力(漫画界救亡协会)的漫画战的发动,因为上海是中国漫画艺术的策源地,而这小小的五日刊是留守上海的漫画斗士的营垒,还不说全国几百个漫画同志今后的增援,以争取抗敌救亡最后胜利”[2]。

(二)高文盲率导致的传播障碍

毛泽东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3]。但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直到新中国成立文盲率仍高达80%左右,因此只靠报纸文章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再慷慨激昂的文章也会因为宣传者与信息接受者不在共通的意义空间上而无法产生共鸣,更别提建构国家认同感了。

要扫除这种传播障碍就要调整宣传工具,以图像置换文字,化抽象为具象来实现建构目标。“漫画是一种大众化艺术,在战争时期,它以幽默的、讽刺的或夸大的手法触动人的感情,鼓励战士们视死如归,增加人民的爱国热情,给敌人以重大的打击”[2]。而新闻漫画作为大众艺术与新闻的结合,既扫除了百姓对时事的阅读障碍,又使政治亲民化,也为当时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土壤。

(三)新闻漫画天然的艺术优势

每一种艺术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在抗日战争时期,救亡图存的抗战宣传便是艺术的核心。相较于其它艺术作品,新闻漫画简洁的制作过程使其在物资匮乏的艰苦战争环境中依旧活跃,以《救亡漫画》为例,其发行量在淞沪会战期间并未下降,反而创下了我国历来漫画刊物的新高。漫画家胡考认为“当下国情急需的是使民众立刻懂得抗战对他们的切身关系, 亡国的惨痛, 但在这些条件下, 漫画才是对民众宣传最适合的工具”[4]。

“在战争状态中, 人物和事件都极度高涨, 人们没有多余时间去感受一切, 宣传工作应尽可能在切实、简捷的原则上去开展。漫画能够用较少的工作实现广大的、普遍的宣传,即便科学落后,物质条件不健全,漫画本身的简便也不妨碍其正常进行战时宣传工作”[5]。即便城市沦陷被迫停刊,漫画家们依旧可以迅速转移并随时开展工作,而其遗留在残垣断壁上的抗战画作仍然发挥着教化民众、感化敌人的战斗作用[6]。

二、新闻漫画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方式

国家认同感,指的就是公民对自己归属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要素的情感和评价,是国家凝聚力的标志,可以说,一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就是一部国家认同感及其建构的记录史[7]。《救亡漫画》在建构国家认同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唤民心、凝民志、聚民力,在表达方式上则以“轻”形式传播严肃话题,让全民抗战的思想快速传遍全国。

(一)传播内容:唤民心,凝民志,聚民力

1.以“家”唤民心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由于视野范围受限,其对于“家”概念的理解远胜于“国”这种比较抽象的共同体概念。这种阶级上的“知沟”要想尽快弥补,就需要转化切入点,以微见著,实现共情。

没有什么比家园被毁、妻离子散更能激发对敌人的仇恨了。将血淋淋的事实和满目疮痍的焦土绘制于漫画上,触目惊心的画面感会比需要想象力的文字更加直观地刺激人的神经,特别是日军对老弱妇孺等弱势群体的残害,更能引起境遇相似群体的共鸣。如漫画家胡考的《空袭前后的报道漫画》,通过对比空袭前后上海的状况,展现出民众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切肤之痛。蔡若虹的连环漫画《我们没有家了》更是全面展示了戰火下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惨况。从房屋到亲人,从国仇到家恨,每一幅漫画下的旁白都在控诉敌人的罪行,刺激民众的神经,激发反抗的斗志[8]。刊物中还有对一些弱势群体受难画面的描绘,强烈的视觉冲击会迅速点燃同胞的怒火,惊醒民众的抗争之心。

以“家”为媒,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化了“有国才有家”的认知,初步搭建起国家认同的框架。我国的漫画家站在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进行创作,从中国民众的生存现状到日本民众的境况都有侧重,以此来明确斗争对象,揭露日寇的真面目。不对敌施行“一刀切”,而是相对客观地记录事实,这不仅坚持了漫画的新闻性,而且让国人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知。

2.以“国”凝民志

国民对国家的认识和情感取向不会凭空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媒。如通过象征性符号(如国旗等)来进一步感知“国家”的存在。据统计,《救亡漫画》中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国旗符号约有22次,其中青天白日旗9次,日本国国旗11次,别国国旗2次。这些符号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种标志或者象征,是国家主权意识的产物,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因此将国家象征性符号作为图画元素置入新闻漫画,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屡试不爽的国家认同感及其建构的有效方法[7]。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符,那身披旗帜的战士们便是抗战时代的“意见领袖”,他们身体力行引导民众如何去保家卫国。漫画中描绘出其英勇杀敌的英姿,展现出极具感染力的斗志和觉悟,与落荒而逃的日军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我军必胜的信念。漫画《制日寇死命的华北游击战!》中就成功塑造了敌我双方交战时我军勇猛精进击退日寇的英雄形象,为想加入战斗的民众提供了范本。获得国家认可的英雄形象具有感染力,会被大量学习和模仿,成为国民付诸行动投身战斗的驱动力,国家认同感也在这些将士拼死战斗的场面中凝聚和升华。

3.以“情”聚民力

《救亡漫画》在题材选取上还聚焦于来自抗敌后方的后勤支援,通过对大后方后勤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不一样的抗战方式。比起战争漫画的紧迫感,敌后根据地的生活更多表现的是“军民一家亲”和人文主义关怀。

漫画家叶浅予创作的连环漫画《第十五临时医院》和《“标准光餅”制造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描述了敌后根据地医院治疗状况和粮食生产过程。画中有疲惫的将士、忙碌的军医,以及“穿上民众赠予的棉背心”的士兵,充分展现了军民百姓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标准光饼”制造所》讲述了饼的制作和运送过程,画中“即便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们也不忘为后方服务,用篾篓打包好食物送去战场”。多样的参与方式为民众提供新的抗战路径,即便不上战场,依旧可以在后勤上为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比起塑造英雄形象,普通人的抗战方式更有代入感,能引起共鸣,引导民众行为向国家靠拢。

(二)表达方式:以“轻”的形式传递厚重的国家信念

越是“轻”的东西越好传播,除了便携,在内容上去繁就简同样也是快速实现宣传目的的重要一环。街头巷尾小册子的传播速度远比大部头著作要快得多,新闻漫画亦是如此。

1.广告式宣传,为国募捐

广告之所以能被人们记住,一是因为其视觉效果,二是因为其高频率地复现,不断强化人们的记忆。战争时期民族认同感的建构迫在眉睫,快速将信息传播出去是对宣传者们的基本要求。

首先,《救亡漫画》设计的刊物徽标本身便是行走的抗日宣传工具。圆形的徽标内置“御辱救亡”四个字,中心是一个手持长枪向前冲锋的士兵形象。从第2期起,每一期的头版都会印上这个标志,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群众对其刊物的辨识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宣传抗日的效果。

其次,宣传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国家物质上的支持同样重要。该刊每一期的边页都印有一句固定的宣传口号,如表1所示。左右侧的标语给《救亡漫画》以清晰的定位,不断地重复提醒和指导着阅读者或相关组织团体可以通过二次传播将御辱救亡的斗争精神传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其下方的标语则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鼓励民众财力救国,以购买救国公债的形式驰援国家,以经济援助的方式来建构国家认同感。

2.图多文少,评论点睛

虽然“一图可胜千言”,新闻漫画以图画为主,但并不代表不需要任何文字。图像在传递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受众的解码偏差,适当的文本辅助是必要的。这不仅利于缩小偏差,而且还提供了口语传播的新途径。

《救亡漫画》中的文字多表现出通俗易懂、对仗工整的特点,如“日本强盗,太贪心,想把中国一口吞!……买公债,众齐心,凑钱合力杀敌人!”[9]。通过类似于童谣般朗朗上口的方式在民间口耳相传,便可将画中表达之意更为快速地传遍大街小巷,而且声音转瞬即逝的特点,也让敌人无从打击。

即使是以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还是不能缺少文字的点缀。《救亡漫画》作为全国性宣传刊物,每期都设有时事评论类的栏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阅读需要。这些评论针砭时弊,主题多是围绕艺术与抗战的关系,以及“漫画战”的必要性,以呼吁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身战斗。

三、新闻漫画对国家认同感的建构效果

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漫画宣传队的文艺工作者们“以笔为刃”,以《救亡漫画》为阵地,采取灵活的宣传方式游走于全国各地,以手中画笔向敌人宣战,向国人宣传抗战,被誉为文艺界“抗战救亡中最强的一环”[10],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抗战史料和证据。

(一)抗战胜利,动员有功

《救亡漫画》在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上贡献了巨大力量,充分发挥了“笔杆抗战先锋”的作用,达到了动员群众、打击敌人的目的。郭沫若认为:“漫画,就在于它的漫。漫,道路何其宽,漫,画家漫舞其笔,为美术救国,立下汗马功劳”[11]。其功有三:其一,发挥告知作用,让普通百姓了解外界抗战情况;其二,进行舆论引导,给报国无门的民众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其三,针砭时弊,发挥讽刺评议功能,揭露日寇本质,让民众认清敌人的真面目。

正是由于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民众政治动员,才使国家命运能与个人产生直接联系,构建以日本为“他者”对象与中国“我者”对象的认同,强化中国人民的同胞意识,从而不同程度地自觉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寄托编织进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宏大叙事之中[7]。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作为新闻界“沧海遗珠”的新闻漫画却是第一次从新闻的附属品独立走向政治动员的大舞台,其在抗日战争中的活跃程度有目共睹,动员效果也是功不可没。

(二)记录历史,警醒后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漫画为国家认同感的建构过程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政治传播与艺术传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舆论的艺术化便会模糊现实的功利性,获得超越时空的影响力,流芳百世[12]。

《救亡漫画》为后人留下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其记录下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中华的种种罪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其次,新闻漫画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而活跃。萨空了在《艺术与时代》一文中明确指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的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而不应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最后,新闻漫画留给后世的还有老一辈漫画家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匠人精神”。他们在枪林弹雨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在敌人的威胁压迫前不改初衷,宣传动员抗战的高质量作品层出不穷,其创作高度和思想境界值得现代新闻漫画从业者们思考与反思。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闻漫画尚具有在舆论场上“匕首投枪”的气魄,现代的新闻漫画依旧有责任承担起强化国家认同感的使命,擺正自身的定位,与大众分享更具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在当前的大环境中,我国的新闻漫画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依旧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闻漫画在国家认同感的建构之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持久战[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448.

[2] 王墩庆.漫画战—代发刊词[N].救亡漫画,1937-09-20.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考.战时的漫画界[J].文艺月刊(战时特刊),1939(5).

[5] 胡考.漫画与宣传[J].文艺战线,1938-01-25.

[6] 张乐平.我的漫画生活—张乐平[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7.

[7] 胡正强.论抗战时期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的具象表达——以漫画新闻为例[J].学术交流,2015(11):209-214.

[8] 蔡若红.我们没有家了[N].救亡漫画,1937-09-25(002).

[9] 胡正强.中国近现代漫画新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5-657.

[10] 侯雨颀.抗战时期的新闻漫画——以“救亡漫画宣传队”的活动为例[J].青年记者,2015(15):88-89.

[11] 林恳.抗战以来的中国漫画运动[J].中苏文化,1941(9):1.

[12] 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112.

[13] 鲁少飞.制日寇死命的华北游击战![N].救亡漫画,1937-09-30(001).

[14] 叶浅予.第十五临时医院—看了我们神圣之花的好汉[N].救亡漫画,1937-10-31(004).

[15] 叶浅予.前线作战将士的恩物—“标准光饼”制造所[N].救亡漫画,1937-11-05(004).

[16] 沈振黄.全面抗战画报[N].救亡漫画,1937-10-25(003).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
9月历史大事记
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东北抗联研究
抗战时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化动员考论
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
中国共产党就政治领导方面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王西麟《第九交响曲——抗日战争安魂曲》第一乐章《哀悼》创作探析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纪念群雕的规划创意